【摘要】留守儿童是农村地区较为特别的一个群体,父母不在身边,隔代教育工作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都束缚着这部分孩子的成长。我国要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就必须全面关注到这部分孩子的成长,解决好留守儿童存在的一切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教育教学工作等。全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有利于促进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
【关键词】留守儿童 农村地区 现状分析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9-0006-02
构建社会主义美好和谐的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构建和谐社会必然是以人为本的。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增多,成为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重要因素之一。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与思考。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及特征分析
就概念定义而言,“农村留守儿童”可以被界定为:农民进城务工,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把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上学。这部分被留在农村的特殊儿童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这部分留守儿童面对着长期亲情的缺失,与父母一方或双方的长期分居;没有得到健康发展,成为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音符。他们留在农村生活并且接受教育,这个时候他们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留守存在很多不利的问题。
针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这一系列问题的形成,是有着家庭、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就社会而言,城乡差距日益拉大,城乡二元制逐渐形成,城乡之间的基本建设、生活情况等都大有不同,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同时城乡之间在思想观念、教育理念等多种原因,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在社会角度上,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于,当我们在不停讨论如何去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时,留守儿童反而已成为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当这样的称呼被孩子得知时,心理走向以及接受程度都难以想象。就家庭而言,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亲情交流、家庭教育这部分完全都是缺失的,对于孩子健康成长而言十分不利。
1985年,我国中央一号文件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打开了大门,这么多年来农村的发展变化很大,在农村很多农民将这条道路视为发家致富的重要方式,年轻的父母哪里能赚钱往那里走,天天脑子里想的只是钱,有的父母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的问题,即使有的父母考虑到了,也没有做出实效的办法。2004年,我国又涌现出一个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小高潮,这是农村留守儿童逐渐增多的原因。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被大面积揭发出来,在2008年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农村0—17岁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岁以下的占4000万,约占农村儿童的30%左右。近几年来还逐渐增多,经调查统计如下表:
从上表不难看出这两所学校,近三年留守儿童占在校生总人数32%以上,距离县城较远的村级学校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总数53%以上,和谐社会共同进步,以人为本,需要所有人都得到平等、公平的健康发展,如今解决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这一问题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分析
(一)生活质量普遍不高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质量普遍不高,是当前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全面发展首要关注的问题。这里仅仅以经济方面做一个比较,我国当前的城乡差异,表面差距就达到了3:1,但是在实际情况下,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且随着农民进城务工,大量劳动力进城进行建设,忽视对农村地区本身的建设。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差距,实际可能存在有6:1的差异。家长进城务工赚钱,带回来的钱,虽然能为家庭和孩子的生活带来转变,这表面上是家庭生活环境改善了,但对孩子健康成长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而是让孩子的生活习惯、活动范围和心理方面上受到不可估量的缺失,我国城市化的倾向,导致的城乡差异逐渐拉大,十分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最主要是他们的生活明显的缺乏家庭的亲情呵护和关爱,加之普遍存在的隔代教育,会出现相应的思想守旧、文化滞后等,同时我们大多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差,交通闭塞和住房差,在这些情况之下,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可想而知。
(二)面临隔代教育问题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面临的隔代教育问题,成为整个教育过程的断口所在。农村地区教育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经济薄弱和教育资源明显的匮乏,给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带来更大的困难。面临这个较为综合的教育难题:首先,国家教育大业,育人为先,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本身与家长长期分居,难以得到家庭亲情教育,就属于现代教育缺失部分,而一位或两位家长长期不在身边,也会使他们心理发生变化,表现为无心学习、沉默寡言等。除此之外,农村的孩子多数是生长在隔代家庭中,增大了家庭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感,且家中老辈思想守旧——只有种地的才有饭吃,整天忙于地里,无心关注到孩子的健康状况,他们认为只要孩子在家中不吵不闹就满足了,这些方式不仅不能推动孩子健康成长,甚至还会对学校教育产生阻碍作用。当今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因素,需要多方面的分析。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大力地给予足够的关注,由于家庭中一位或两位家长长期不在身边,很多留守儿童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孩子长期缺失亲情呵护和关爱,心理就存在被抛弃感,认为家长不要自己了,故而产生抛弃、陌生等感觉。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十分想要得到父母的关注,但是父母又不在身边,此时他们做出一些自己认为能获得关注的事——通过一些较为激烈的方式,如叛逆的语言和行为、不符合年龄段的穿衣打扮等,都是孩子博眼球的方式。很多孩子开始不受控制,很多行为带着明显的暴力、不良等色彩,存在自卑心理,很多留守儿童被定性为“弱势群体”的同时,感受到的不是社会美好,而是深层次的冷落,会對他们心理产生一些伤害,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阻碍着他们的发展。
(四)不良社会习惯的影响
在我国农村地区,还有很多不良的社会习惯。大部分家庭靠种地吃饭,特别是年龄大的爷爷奶奶存在守旧思想——民以食为天,白天忙于地里,天黑才进屋煮饭,而留守儿童的监护者多数就是这些老人,他们根本没有给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最简单的生活习惯而言,根本没有从小养成环保意识,家里没有垃圾桶,会把垃圾随便扔,这样到了公众环境,孩子很难有自觉的意识。当然,这只是选择了生活中最无关紧要的内容进行举例,实际上,他们的现实还存在更多的问题,如家庭中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那么女孩儿的成长环境将更为糟糕。很多隔代亲人的观点,与现代社会有很大不同,并且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给孩子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三、关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
(一)制度建设打破户籍壁垒
当前留守儿童大量的存在,本质上与我国当前的户籍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近年来的城乡建设发展中可以发现,许多县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规定只有本城区户籍的孩子才能进去学习,这直接限制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只能留在农村生活。只有打破城乡二元制的户籍制度,才有可能真正的实现城乡之间的不平衡性,达成美好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当今社会不断进步,任何一个国家都会以城市化作为衡量的手段,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必然要求人才流通,打破户籍壁垒,将有用的人才真正引入到城市中,这是城市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因素。以建设完善的制度,为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使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给孩子们更宽广的成长空间。留守儿童教育,终究要落脚于教育工作本身。
(二)加大农村教育投入,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难的问题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是从本质上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难问题的最好方法。其实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最为急迫的就是孩子在学校的食宿和心理疏导问题。早在前几年,教育部门已经通过相关措施,如进城务工子弟学校、临时学校、异地教育制度等多种政策实施,但是收效甚微,存在偏差,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我国现在城市化建设中,更应该进一步加大农村进城务工子女进城接受教育的规模,才能切实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要实现整体的小康,也要注重个别的发展,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也需要我们认真努力解决,才能有效转变,本文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尚显浅薄,但要真正解决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问题,必然要全社会共同思考,众志成城合力解决,全心全意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才能真正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周佳.“自助安置”与农民工子女简易学校的扶持[J].比较教育研究,2004(9):56—57.
[2]郑忠梅.论父母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上)[J].教育导刊,2000(6):82—83.
[3]殷学兵,帅勇.“留守儿童”问题凸显犯罪率案件上升[N].南京日报,2006-10-15.
作者简介:
王腾,男,苗族,生于1981年9月,贵州锦屏人,本科学历,汉语言专业毕业。2004年至今任锦屏县皎云小学教务主任,中小学一级语文教师,擅长小学语文教學工作和学校教育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