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蓓蕾 袁冬娟 刘琳王丽琴 温雅 姜虹 田新英
甲基丙二酸血症(methylmalonic acidemia,MMA)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中cblC型MMA较常见,系因MMACHC基因突变造成编码的cblC蛋白缺乏所致。MMA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通常是1岁以内发病,晚发型多为4~14岁发病,成人发病者罕见[1]。该病临床表现异质性较高,易误诊、漏诊。现报告1例晚发型cblC型MMA患者的临床特征、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
1.1 发病情况患者女,17岁,主因进行性双下肢无力14 d,加重伴麻木7 d入院。入院14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上楼梯费力,需借助外力,下楼梯及平地行走自如,未予重视;双下肢无力症状进行性加重,7 d前出现平地行走拖曳,行走不稳,勉强可独立行走,但不能蹲起,伴双小腿及双脚麻木,双上肢未见异常。病情逐渐进展至独立行走不能,为进一步诊治以“周围神经病”收住院。患者发病1周内有腹泻病史,腹泻1次自行好转;自诉10余年来不食用肉类和蛋类。个人史无特殊。母亲体健,父亲因交通意外去世,均无相似临床症状,否认近亲结婚。
1.2 体格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神清语利,高级智能和脑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 4+级,无不随意运动,共济运动检查:双侧指鼻试验稳准,双侧轮替试验协调,双侧跟膝胫试验欠稳准,闭目难立征:睁眼(+)闭眼(+),走直线不能,宽基底步态。双下肢膝关节以下痛觉减退,位置觉、运动觉正常,双下肢振动觉减退。双上肢腱反射、双侧膝腱反射(++),双侧跟腱反射未引出,双侧Babinski′s 征(-),双侧双划征(+)。脑膜刺激征(-)。
1.3 辅助检查认知筛查 (中专):MMSE 22分,MoCA 12分,画钟测查 0分,记忆力、注意力、空间定向、计算力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免疫学指标、叶酸及血清维生素B12均于正常值范围,MTHRF基因检测TT 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190.5 μmol/L(参考区间 0~15 μmol/L)。 影像学检查:头颅 MRI示轻度脑萎缩,双侧顶枕叶斑片状异常信号(T1低信号T2高信号FLAIR高信号影)(见图 1),MRA未见异常。电生理学检查:视频脑电图示轻度异常,全部导联显示轻度节律失调;针电极肌电图:双胫前肌、右股四头肌、双腓肠肌无异常自发电位,左股四头肌大力收缩时募集运动单位电位数减少;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双腓总神经、双胫神经、双腓肠神经波幅、潜伏期在正常范围,传导速度轻度减慢,双腓总神经“F”波出现率40%~50%;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示双胫神经刺激,双侧皮层段潜伏期延长,波幅低,波形分化差;双侧脊髓段、周围段各波潜伏期尚在正常范围,波幅低,波形分化差;心脏超声示永存左上腔,即双侧上腔静脉畸形;心电图、腹部超声无异常;因患者拒绝未行腰椎穿刺及脑脊液相关检查。血液遗传代谢病氨基酸和酰基肉碱谱分析示:丙酰肉碱(C3)6.32 μmol/L(参考区间0.3~5.0 μmol/L)、 丙酰肉碱与乙酰肉碱比值(C3/C2)0.44(参考区间0.02~0.20);尿液有机酸综合分析示:甲基丙二酸 72.3 μmol/L (参考区间 0.0~4.0 μmol/L)、 甲基枸橼酸1.6 μmol/L(参考区间 0.0~0.7 μmol/L),结果提示甲基丙二酸血症。基因检测显示:MMACHC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即无义突变 c.394C>T(p.Arg132*)和错义突变 c.482G>A(p.Arg161Gln),其母携带 MMACHC基因错义突变 c.482G>A(p.Arg161Gln)。其父因交通意外去世,未能检测。
1.4 治疗与转归明确诊断后给予维生素B12(1 mg/d肌肉注射)、左卡尼汀口服溶液(3 g/d口服 )、叶酸片(15 mg/d口服 )治疗,治疗 5 d后复查血 Hcy 26.3 μmol/L,氨基酸和酰基肉碱谱分析示:C3 6.05 μmol/L、C3/C2 0.44, 均较前下降,提示患者对维生素B12治疗有效。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睡眠障碍、精神亢奋,思维活跃,言语增多,给予阿普唑仑(0.4 mg/d口服)、富马酸喹硫平(25 mg/d口服)。出院时患者精神亢奋症状好转,睡眠可,勉强可独立行走,不能走直线,走路不稳症状、共济运动检查好转,双侧病理征阳性。
治疗4个月时随访,患者精神症状消失,行走自如,共济运动检查正常。复查血Hcy 26 μmol/L;血液氨基酸和酰基肉碱谱分析示:C3 3.98 μmol/L、C3/C2 0.15, 均降至正常;尿甲基丙二酸18.3 μmol/L,较前明显降低。
15个月后随访:患者行走自如,共济运动检查正常。复查头颅 MRI:未见异常(见图 2)。
本例患者以进行性双下肢无力伴麻木为首发症状,发病过程中有腹泻病史,查体可见双下肢肌力减弱、双下肢远端痛觉减退、双侧跟腱反射未引出,双腓总神经、双胫神经、双腓肠神经传导速度轻度减慢,初步考虑为周围神经病变。入院后查体示双侧双划征阳性,提示锥体束受损;完善头颅MRI示脑萎缩,大脑半球对称性白质病变,血管无异常,提示脱髓鞘或髓鞘发育异常;血Hcy异常增高,以上结果不能用周围神经病变解释,既往有文献报道MMA患者可有上述多种神经损害表现,完善血尿代谢筛查与基因检测确诊为晚发型cblC型MMA。
本患者发病年龄为17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双下肢麻木无力、感觉障碍、共济失调、认知障碍、精神症状、抽搐、锥体束损害,与相关文献报道相符[2]。患者存在姿势步态异常,宽基底步态,走路摇晃,不是典型痉挛性步态,LIU等[3]报告5例晚发型cblC MMA患者中4例患者肌电图检查提示脱髓鞘改变,双下肢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作者认为晚发型MMA患者姿势步态异常为周围神经病变所致。裴晓蕊等[4]对11例晚发型MMA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提示4例患者存在周围神经受损,其感觉运动均可受累,以髓鞘受累为主。本例患者有认知障碍,住院期间出现精神亢奋、思维跳跃、言语增多、睡眠障碍,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小剂量治疗后明显好转。患者发作过一次强直阵挛发作,视频脑电图示轻度异常。有研究表明患者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与Hcy的兴奋性毒性、氧化应激作用及抑制甲基化代谢等显著相关[5]。
本病例MRI结果与晚发型cblC患者头颅MRI特征性改变相符,表现为脑萎缩及双侧深部白质T2高信号[6]。这可能是由于甲基化功能不良和异常脂肪酸代谢产物毒性作用所致,以引起髓鞘病变和白质减少。
图1 头颅MRI轻度脑萎缩,双侧顶枕叶斑片状异常信号。
图2 随访头颅MRI未见异常。
MMA为维生素B12代谢障碍性疾病,根据其在细胞内代谢障碍累及环节分型。cblC型影响腺苷钴胺素和甲钴胺合成,因甲钴胺参与催化Hcy转化为甲硫氨酸,两者合成障碍则引起MMA合并高Hcy血症[5]。基因检测分析是诊断MMA的金标准,已证实该病责任基因为位于染色体1p34.1上的MMACHC基因,目前已报告超过50种突变类型[7]。晚发型患者基因突变类型相关报告有c.482G>A、c.347 T> C、c.609G>A、c.394C>T 、c.440 G>C 等[8]。中国 cblC患者基因突变类型以c.609G>A和c.658_660delAAG最常见,c.609G>A高达基因突变类型总数的55.4%[9]。本例患者致病基因为c.394C>T和c.482G>A,该突变类型常见于晚发型 cblC[10]。
本例患者通过肌注维生素B12、口服左卡尼汀及叶酸治疗,化验指标、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随访预后较好。依据维生素B12对MMA的疗效可将其分为维生素B12反应型和无反应型,一般cblC型多为维生素B12反应型,因此对cblC型MMA患者要及早胃肠外给予维生素 B12治 疗[11]。
MMA是一种因代谢异常所致的多系统损害疾病,其临床表现与神经系统其他常见疾病有重叠,是一种可治的遗传代谢病。临床工作中对于发病年龄偏大合并有Hcy结果异常增高的患者,要考虑此病可能,早期行血尿代谢筛查及基因检测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经药物治疗预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