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 张珊珊 孔焱 陈以琳 蒋常莲 叶兰仙
强迫症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提高OCD疗效是目前研究关注的焦点。meta分析表明重复经颅磁刺激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OCD治疗具有很大优势[1-2],我国强迫症防治指南[3]指出rTMS是OCD治疗常用的增效方法。关于rTMS治疗的专家共识推荐低频 rTMS(low-frequency rTMS,LF-rTMS)或高频 rTMS(high-frequency rTMS,HF-rTMS)刺激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治疗强迫症[4]。研究表明,辅助运动前区(pre-supplementary motor area,pre-SMA)与其他脑区联系密切:与扣带回联系,参与反应抑制[5];与基底神经节联系,参与习惯化形成和强迫行为的形成机制[6];参与纹状体功能的抑制调节,影响OCD严重程度[7]。REHN等[8]meta分析发现,LF-rTMS刺激pre-SMA较其他频率和皮层部位疗效更显著。但国内目前对LF-rTMS刺激pre-SMA研究较少,且尚无一致结论。因此,本研究以DLPFC为阳性对照组,并设置假刺激对照组,采用LF-rTMS刺激,探讨LF-rTMS刺激pre-SMA对强迫症患者的疗效。
1.1 研究对象选自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理卫生科就诊的门诊和住院OCD患者。入组标准:①年龄18~65岁;②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③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第 5 版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5th Edition,DSM-5)中OCD诊断标准;④病程≥1年;⑤接受过规律且稳定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治疗至少8周;⑥耶鲁-布朗强迫量表 (Yale-Brown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YBOCS)≥16分。排除标准:①入组前1个月接受过电休克治疗或认知行为治疗;②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③有颅脑外伤史或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④体内有金属内置物,如心脏起搏器、人工耳蜗等。
本研究经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分组 按照随机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pre-SMA组、DLPFC组、对照组。各组患者继续服用原治疗药物,药物包括舍曲林(49例)、氟伏沙明(24例)、帕罗西汀(34例)。使用依瑞德公司生产的CCY-I型磁场刺激仪进行rTMS,各组分别给予不同治疗方案:pre-SMA组刺激部位为辅助运动前区 (鼻根与枕骨粗隆连线上,Cz前移15%);DLPFC组刺激部位为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对照组给予假性刺激,8字形拍面翻转90°,无有效刺激。操作时,将8字形线圈中心对准刺激点,贴紧头皮,线圈手柄沿矢状线向后。刺激频率均为1 Hz,刺激强度采用运动阈值的110%,共25序列,每个序列60个刺激,共1500个刺激,序列间隔40 s。每天1次,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12周。
1.2.2 临床评估 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第4周末、第12周末使用Y-BOCS[9]评估强迫症状,由我科2名接受过临床心理评估培训的医师完成。该量表共有10个项目,包括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2个部分,总分反映强迫症状的严重程度。根据Y-BOCS减分率来评价治疗效果,Y-BOCS减分率=(治疗前评分-12周末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采用不良事件观察表记录不良事件;分别在治疗前、第4周末、第12周末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治疗前和治疗第12周末进行心电图、血常规和生化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年龄、受教育年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病程不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性别比较采用检验;治疗前后3组患者Y-BOCS评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t法。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1 一般情况共入组107例患者,男性52例(48.59%),女性 55例(51.40%),年龄 18~62岁,平均(30.54±11.26)岁,受教育年限 8~37 年,平均(15.81±6.23)年,病程 1~22 年,平均(7.03±5.56)年。pre-SMA组35例,DLPFC组35例,对照组37例。研究结束时,pre-SMA组脱落2例(1例因不能耐受疼痛,1例担心疗效放弃),DLPFC组脱落3例(1例因经济情况,1例因工作原因,1例担心疗效放弃),对照组脱落2例(2例均因工作与治疗时间冲突)。最终100例纳入分析,3组分别为33例、32例、35例。3组患者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病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强迫症状评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676.52,P<0.01),时间和分组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38.67,P<0.01)。治疗前3组Y-BO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4周末,DLPFC组较pre-SMA组、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 12 周末,pre-SMA 组和DLPFC 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 2。
12周治疗结束,pre-SMA组、DLPFC组、对照组Y-BOCS评分减分率分别为35.77%±10.51%、54.18%±10.09%、18.85%±6.5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38,P<0.01),其中 pre-SMA 组少于DLPFC 组,高于对照组(P<0.05)。
2.3 不良事件干预过程中不良事件均为一过性或较轻微,表现为头痛2例,头晕2例,恶心1例,受试者均可耐受。3组受试者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无癫痫发作。治疗前后的血常规、生化、心电图均未发现异常变化。
本研究以OCD患者为研究对象,发现与对照组比较,LF-rTMS刺激pre-SMA可改善OCD症状,但与DLPFC组比较,pre-SMA组Y-BOCS评分减分率较低,疗效时间滞后。
表1 强迫症患者一般资料
表2 强迫症患者Y-BOCS评分
ARUMUGHAM等[10]以LF-rTMS刺激pre-SMA作为OCD患者增效治疗手段,连续治疗3周后发现,pre-SMA组患者与空白对照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LISSOLO等[11]研究发现OCD患者经过4周LF-rTMS刺激pre-SMA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无统计学差异。研究者认为结果可能与样本量较小和治疗时间较短有关系。本研究也发现在治疗第4周末,pre-SMA组强迫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pre-SMA组疗效在治疗早期疗效欠佳,与上述研究结论具有共同之处。但是,磁共振研究发现前额叶、眶额叶、顶叶和海马等区域结构和功能变化与OCD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12],并且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 (CSTC)异常是OCD的重要病理生理学基础[13],pre-SMA是这一环路上的重要脑区,在反应抑制、错误控制、任务切换等方面具有重要调节作用[14]。HAWKEN等[15]研究提示,pre-SMA过度活跃导致相关环路功能失调形成OCD症状。因此推测rTMS刺激pre-SMA有助于强迫症状改善。为进一步明确LF-rTMS刺激pre-SMA的可能作用,本研究尝试延长治疗时间至12周。结果发现,pre-SMA组与DLPFC组强迫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但DLPFC组强迫评分减分率高于pre-SMA组,提示LF-rTMS刺激pre-SMA改善OCD症状有效,但疗效低于DLPFC组。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pre-SMA具有影响基底节区功能、改善反应抑制等特点,对行为决策速度和精确性产生相应影响[16]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本研究对象为非难治性OCD患者,疗程延长和rTMS运动阈值设定提高为110%有关。同时,本研究也验证了DLPFC作为刺激靶点是指南推荐和目前证据最多的治疗选择,疗效明确且稳定[17-18]。
本研究还存在很多局限性:第一,不能严格控制药物对本研究结果的影响,还有待于后期进一步开展首发OCD患者单用rTMS治疗的相关研究;第二,样本量有限;第三,有待利用功能磁共振影像数据为本研究提供进一步疗效依据。
综上,本研究发现LF-rTMS刺激pre-SMA对改善OCD症状有一定效果。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明确,如何改善rTMS的个体化设置,联合其他靶点提高疗效,仍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加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