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兴文 彭小芹
[摘 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为适应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而设立的,是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改革重点。在探索和建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对提高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具有关键作用,而提高企业参与度能够使企业在专业硕士的职业能力提升和培养环节发挥核心作用。高校和企业联合建立研发平台和实践基地,形成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更有利于提升专业硕士的职业能力和实现专业硕士培养目标。
[关键词]专业硕士;校企联合培养;培养模式;研发平台;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9-0173-03
1991年,我国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2009年开始全面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专业硕士)。近几年我国专业硕士规模持续扩大,专业硕士的比例日益提高。2017年,专业硕士总人数达到40.2万,专业硕士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总量的56%,专业硕士规模也首次超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硕士培养面向特定职业领域,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1],为了提高专业硕士职业能力,国内众多高校在建立适合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和持续的改革,其中校企联合培养是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2]。本文在分析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以及校企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评价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对提升专业硕士职业能力的作用,并提出了提升校企联合培养效果的建议。
一、专业硕士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校的专业硕士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较为常见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高校和企业合作研发项目,专业硕士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以及校企联合建立研发平台和实践基地等,希望通过校内外导师的联合指导,提升专业硕士的职业能力和实现专业硕士培养目标[3]。按照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专业硕士就读期间应在企业参加实践,时间通常不少于半年,部分高校要求时间为1年。三年制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通常采取“三一模式”培养,第一年在校完成理论课程,第二年在企业参加工程实践,第三年回校完成毕业论文。而两年制的专业硕士的实践时间通常为半年。不论是两年制还是三年制,在企业的实践对提升研究生的工程素养和专业技能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导致专业硕士的实践环节并未达到预期目标[4]。
(一)企业实际参与程度较低
很多企业有意愿参与高校专业硕士的联合培养,也希望通过联合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和挖掘工程技术人才。但是,在联合培养实际实施的过程中,由于企业和企业导师对专业硕士联合培养的性质和定位缺乏准确的认识,对专业硕士联合培养的参与程度较低。企业认为专业硕士到企业仅仅是完成相关的培养环节,其并非本企业的正式员工,因此,企业认为自己在联合培养过程中属于从属地位。此外,出于经费、安全、管理和研究生毕业择业方面的顾虑,部分企业没有积极参与专业硕士的培养和管理,通常也没有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和管理办法,专业硕士的管理和职业能力培养依然以依靠校内导师为主,导致专业硕士的职业能力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二)联合培养的效果未达到预期
高校和企业对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和方式的理解仍然存在显著差距。高校培养专业硕士强调以实际应用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关键。而企业参与联合培养的目标是希望借助高校和专业硕士的科研能力有效提升企业科研实力和解决关键技术问题。高校作为派出单位,希望专业硕士在企业能够接受较为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而企业作为接收单位,则希望专业硕士在企业能够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高校和企业对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式和目标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联合培养的效果常常达不到预期目标。此外,在专业硕士联合培养过程中,高校和企业缺乏有效的沟通,联合培养的主要环节之间缺乏良好衔接,也导致联合培养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三)缺乏校外导师的激励制度
部分高校针对专业硕士的联合培养实施了双导师制,即选定一位校内导师,并聘用一位校外兼职导师,共同完成专业硕士的职业能力培養任务[5]。选择校外导师时,通常要求校外导师具有正高级专业职称和研究生学历,以确保校外导师的专业素养能够满足专业硕士培养的要求。联合培养实施过程中,校内导师通常是专业硕士培养的主要负责人,而校外导师通常是兼职,因此,在专业硕士参与工程实践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在联合培养过程中对专业硕士职业能力的提升具有关键作用,但由于校外导师是兼任,其对研究生的培养并不承担责任,导致校外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同时,在专业硕士参与工程实践期间,高校和企业并未制定针对校外导师的激励和奖励办法,使得校外导师认为参与专业硕士培养徒劳无功。
(四)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工程实践不是简单地将研究生安排到企业,由企业管理和任用,而是针对工程实际问题,专业硕士由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利用所学理论和科研技能,解决技术难题。传统的专业硕士联合培养模式是将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训练分割开来,即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完成后,到企业完成工程实践甚至毕业论文,最后回到学校答辩。中间的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导致工程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甚至完全失去作用。
此外,企业对研究生的培养并没有承担起必要的责任。由于专业硕士在参与工程实践期间通常不会和企业签署工作合同,即使高校和企业之间已经签订了正式的培养协议,但是企业认为研究生处于学习阶段,实践期满之后就会离开,不会继续为企业服务,因此也缺乏管理和监督专业硕士的积极性,甚至放任不管。
(五)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参与专业硕士联合培养的企业大多重视专业硕士的实践培养,希望通过校企联合来培养科技人才,提升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但是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对于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的效果都尚未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6]。目前,对于专业硕士能力的评价主要还是通过最终的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环节来体现,而对于联合培养的过程却缺乏有效的评价。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和过程控制,目前针对专业硕士参与工程实践和联合培养效果的评价也通常流于形式,部分专业硕士在实践期满之后仅仅只是提交一份实践报告,无法真正到达校企联合培养的预期目标。
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分析与评价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步伐的加速,很多大中型企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但由于很多企业缺乏专职研究人员,通常也无法大量招收研究生,企业希望能够接纳高校教师和研究生作为课题成员,协助企业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因此,高校和企业也希望通过研发项目合作这种模式来提升专业硕士的职业能力,从而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的目标。但是这种模式通常是短期行为,研发项目是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的纽带,一旦研发项目结束,联合培养模式就无以为继。在探索和建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相互协同发展是提高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而提高企业参与度,并且形成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才能使企业能够在专业硕士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培养环节发挥核心作用,从而真正有效地提高专业硕士的职业能力。目前常见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参与工程实践
专业硕士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是校企联合培养的常见模式。高校的培养环节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而企业的培养环节则偏重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因此专业硕士参与工程实践有利于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融合,对提升专业硕士的职业能力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联合培养过程中,专业硕士如果能够参与重大工程建设或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其职业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以及校内外导师指导责任的差异,专业硕士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往往缺乏针对性,并没有针对专业硕士的职业水平提升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专业硕士职业能力提升方面的需求难以有效结合,导致专业硕士参与工程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提高培养效果,专业硕士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需要根据工程实践环节的实施进度和参与工作的特点,由校内外导师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对培养效果进行定期的评估。
(二)科研项目合作
根据目前的科研导向,国家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够成为重要产品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的主导力量,也鼓励高校和企业联合申报并完成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主持和参与国家或地方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这也为专业硕士的联合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媒介。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专业硕士到企业参与项目研发,由于科研项目的研究目标较为明确,也使得联合培养有的放矢,显著提高了专业硕士联合培养的效果。但是这种培养模式也存在局限性,一旦研究项目结束,专业硕士的培养就会失去平台和持续性,企业也没有了继续参与联合培养的积极性。
(三)建立实践基地
企业通过建立实践基地参与专业硕士的联合培养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生产型企业参与专业硕士的联合培养。很多高校希望借助企业平台,建立长期稳定的工程实践基地,从而能够为专业硕士的联合培养提供稳定的平台,也有利于提高专业硕士学习和实践的软硬件条件。实践基地可以成为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纽带,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各自的优势,也有利于企业和高校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一体的资源共享平台。但是在實践基地建设过程中,除了签订必要的培养协议以外,高校和企业仍然需要签订明确的实践基地建设协议和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对人才培养以及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仍然需要做出明确的规定。
(四)建立联合研发平台
与研发项目合作和实践基地建设这两种模式相比,校企联合建立研发平台进行专业硕士培养的模式对于提升专业硕士的职业能力则更为有效,尤其是高校与科技企业或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平台更适合进行专业硕士的联合培养。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与高校建立联合研发平台,不仅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增强企业在专业硕士联合培养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7]。例如,部分高校与企业共建工程技术中心或企业实验室,或者与现有的工程技术中心或企业实验室建立了联合研发平台,不仅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也显著提升了专业硕士的联合培养效果。
三、提升校企联合培养效果的建议
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硕士,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培养质量。为了提高专业硕士校企联合培养的效果,高校应探索分阶段学习与工程实践有机融合的培养模式,建立有效的工程实践评价机制,从而激励专业硕士积极主动地参与工程实践。对于企业而言,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专业硕士的校企联合培养中,根据自身的需求与高校联合建立科研创新平台和实践基地,可以更加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全方位参与专业硕士的联合培养,建立专业硕士联合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使企业在培养方案制定和培养计划实施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高校与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专业硕士培养团队、建设联合培养基地以及共建研发平台等方式,建立产学有机融合的联合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合作企业和合作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结语
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开展专业硕士校企联合培养,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更加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与企业通过建立研发平台和实践基地进行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对于提升专业硕士职业能力具有良好效果,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全方位参与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建立有效的专业能力培养评价机制以及合作导师和合作企业的激励机制,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专业硕士联合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卢金山,李朔梅,张剑平.材料工程专业硕士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5(1):76-77.
[2] 蔡小春.工科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的创新模式及对国内工程教育的启示[J].高教学刊,2018(24):5-6.
[3] 杜建军.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办学实践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启迪[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3):16-19.
[4] 邵永健,李国建,毛小勇. 土木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 大学教育,2018(11):240-242.
[5] 杨俊茹, 韩宝坤, 孙雪颜,等.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联合培养模式探索[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 2015(8):1-3.
[6] 邓艳, 吴蒙.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联合培养质量保障制度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10):134-136.
[7] 冷志杰,张坤 ,高艳. 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应用过程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评价研究[J]. 大学教育, 2018(12):162-165.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