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明 许丽姣
[摘 要]能源金融不仅是国际能源市场的重要工具,也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能源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国内外高校开始重视能源金融这一交叉学科的建设。在梳理能源金融研究内容后,课题组选择了国内外七所高校的能源金融课程教学大纲,从教学内容、教学材料和考核方式等多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国内外高校的能源金融课程之间存在诸多差异:一是国外高校的能源金融教学内容侧重于金融知识、定量分析与实践应用,而国内高校的能源金融课程教学内容侧重于能源知识、定性分析与理论认知;二是国内外高校教学材料比较丰富,但教材存在一定差异;三是相对于国内高校来说,国外高校能源金融课程的考核方式更加多样、分散、有效。在此背景下,课题组建议开展能源金融教学时,应进一步优化能源与金融的教学内容设计,加强与行业动态的结合,丰富能源金融教学的实践环节,完善能源金融的考核方式。
[关键词]能源金融;能源;金融;教学设计;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9-0009-04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二者皆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市场与金融市场不断渗透、融合,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金融形态,即能源金融。发展至今,能源金融已经不单单是能源与金融的简单融合,二者相互结合的诸多产品,已经成为左右国际能源市场的重要力量,不仅能够为传统能源商品市场应对地缘政治斗争、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风险提供规避手段,也能够为应对由能源消费产生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风险提供解决方式。
从国际视角来看,能源金融发展起步早、相关市场也更加完善。1886年,位于威尔士卡迪夫的煤炭交易所开始运用远期合约等金融工具对煤炭交易进行风险管理和市场运作。到了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先后爆发,石油价格大幅波动,市场参与者的强烈避险需求直接导致了石油期货市场的产生,1978年纽约商业交易所开始进行燃料油交易,1980年和1983年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和纽约商业交易所先后开始原油期货交易,到了1990年4月,纽约商业交易所开始天然气期货合约的交易。发展至今,以英国布伦特原油、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美国亨利中心天然气期货等为代表的合约已经成为全球能源价格的重要参考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围绕这些基础产品,能源金融领域衍生出指数交易、互换合约和期权等多种形式,交易对象也从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大宗能源商品拓展到碳排放权和节能量指标等创新能源金融商品。
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对能源金融的发展起步要晚一些。随着中国对能源产品进口需求持续攀升,国内企业和个人开始深度参与国际能源市场,对相关能源金融避险工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国内许多机构开始大力推进能源金融的发展,而且近几年明显提速。2016年11月,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正式运行;2017年12月,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2018年3月,中国原油期货正式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截至2018年底,中国境内的交易所一共有19种能源与化工相关的期货品种上市,分布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等。尽管如此,我国能源金融市场的发展,仍与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符。
当前,以原油、天然气、动力煤等为代表性的一系列能源资源商品市场以及碳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促使能源与金融的融合程度不断提升,不仅带动了能源产业和金融行业快速增长,也促进了社会对拥有能源资源行业背景知识的专门化高级金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考虑到我国经济和能源发展的特殊性,培养适应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具有竞争力的高级金融专业人才已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优化设计能源金融课程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能源金融研究内容与框架
不同于金融完善的理论体系,能源金融发展至今尚没有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国内外专家也有不同的见解。林伯强等在教材《能源金融》中将能源金融体系划分为四个部分:能源金融市场、能源金融创新、能源货币体系和能源产业资本运作。其中,能源金融市场是能源市场和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以及场外交易市场等传统金融市场相互融合渗透形成的复合金融体系,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金融创新指借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节能减排提供投融资平台和规避转移风险的金融工具;能源货币体系是围绕国际能源贸易及相关衍生金融产品的计价及结算货币的国际规则与制度安排;能源产业资本运作是能源金融的重要环节之一。
何凌云等在《能源金融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一书中对国内外能源金融研究的侧重点进行了对比,指出国外侧重狭义层面的能源融资,主要研究金融如何支持能源产业中油气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等问题,而能源价格和能源期货、期权等内容则有独立的研究框架;国内更多是直接针对能源金融相关问题的具体研究。何凌云等将国内能源金融研究的问题总结为五大方向,包括能源金融系统研究、能源与金融产业关联研究、能源产业与能源市场的研究、能源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研究及能源金融政策研究。每个方向下又有诸多相关内容,如能源产业及能源市场的研究内容具体包括能源市场及发展方向、能源价格指数群研究与开发、能源供需矛盾、能源安全评价以及能源安全预警等。
二、国内外高校能源金融课程设置情况
在能源金融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外各高校开设了能源金融课程,诸如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賓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和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等;英国的爱丁堡大学(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国内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厦门大学等。
(一)学科归属
国内外对于能源金融的学科定位尚未达成统一且清晰的界定。一种较为普遍的认知是将能源金融归属于金融学或者产业经济学,认为能源金融是金融学和产业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如图1所示,何凌云等在《能源金融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一书中指出,能源金融运用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和产业经济学的一般理论,研究能源金融系统的产业活动以及与产业活动相关的各种经济金融现象,是产业经济、公司金融、货币金融、金融工程等诸多内容的交叉。 [产业经济][金融学][货币金融][公司金融][能源經济][金融工程][能源金融]
(二)教学内容
对于能源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国内外高校体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异,具体如表1所示。
总结来看,国内外能源金融教学内容差异主要有:
一是国外高校侧重于金融领域,国内高校侧重于能源领域。国外高校的能源金融课程主要内容是金融理论,具体包括财务报表分析、项目融资、企业并购与风险管理等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能源行业与能源企业,即课程本质仍为金融学,只是处在能源行业或企业的视角来分析金融问题。国内高校的能源金融课程主要内容是能源产业及能源市场的情况,具体包括油气等传统能源领域和碳金融等创新领域。尽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厦门大学的能源金融教材不同,但是课程内容上均会着重且全面地介绍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市场情况、上中下游产业链和价格形成机制等,在此基础上补充介绍相关衍生金融产品的设计、发展演化及其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国内外高校能源金融课程的侧重点与国内外能源金融研究的侧重点是一致的。
二是国外高校重视实践应用教学,国内高校重视理论教学。国外高校的能源金融教学内容虽然以金融理论为主,但是要求将基础金融理论应用于能源行业与能源企业中,以此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部分国外高校还直接设置了实践环节,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讲授如何操作彭博终端,爱丁堡大学讲授如何利用Excel进行基本的建模和模拟,带领学生到能源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为学生提供参与壳牌CO2管理与CCS项目的机会。而国内高校的能源金融课程基本是理论知识的教学,缺少实际上机操作环节,更缺少到能源企业实践环节。
(三)教学材料
对于能源金融课程教学材料的选择,国内外高校也存在着异同。第一,国内外高校能源金融课程的教学材料丰富。根据各个高校的能源金融教学大纲,该课程一般设定一本教材以及期刊文章、报告、书籍等多种参考资料。教师根据课程所需自主选定多个教学材料,有助于构建更加合理、更加完善的能源金融教学体系。第二,国内外高校能源金融课程主教材存在差异。当前,多数美国高校对于能源金融教材的设置达成一致,即选择Energy Finance and Economics: Analysis and Valuation,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Future of Energy一书作为教材,因此这些高校的教学内容大同小异。杜克大学福库商学院没有设定能源金融的教材,而是针对每一节课的主题选择了不同的参考文献。厦门大学选择了林伯强教授编写的《能源金融》一书作为教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全英文教学也开始以Energy Finance and Economics: Analysis and Valuation,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Future of Energy作为教材,同时选择Energy Markets等教材作为辅助,注重与油气行业相结合的能源金融教学设计。
(四)考核形式
对于能源金融课程考核形式的设置,国内外高校存在着异同之处。
第一,相对于国内高校来说,国外高校的能源金融课程考核形式更加丰富。国外高校将课程总分分散给多项考核方式,如期中和期末考试、小组任务与汇报、随堂作业和出勤等。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斯皮尔斯商学院的考核更是多样化,包括三次考试、九次作业和期末反馈等,作业成绩去除掉最低分之后的八次成绩计入课程最终分数。爱丁堡大学还设置了实践考核,尽管最后不计入课程总分。相对来说,国内高校能源金融课程的考核方式更加集中,课程论文或考试是主要的考核方式。
第二,相对于国内高校来说,国外高校的能源金融课程更注重平时成绩。在本文选取的五所国外高校中,除爱丁堡大学以外,各高校能源金融课程的期末考核分数占总分数的比例均不高于40%。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将多次考试与作业设置为平时任务。宾夕法尼亚大学只设置了期中考试而没有期末考试。卡耐基梅隆大学没有设置任何期末考核。而国内高校的能源金融课程延续了传统的考核方式,即以期末考核为主。
第三,考试和小组任务是国内外高校能源金融课程通常采用的考核方式。考试无疑是对学生学习效果最直接、最有力的检测方式,在本文选取的国内外高校中,小组任务也成为能源金融课程主要的考核方式之一。各个高校的能源金融教学大纲普遍规定小组成员为4~6人,组内通过合作与分工的方式完成对某一主题的分析研究,最终完成书面报告与汇报展示。
三、启示
国外能源金融研究起步较早,能源金融课程设置也较为完善。国内高校应该重视能源金融课程,并且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结合前面研究,对于国内高校能源金融课程的设置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优化能源金融的教学内容。根据能源金融的定义和学科归属,金融仍是能源金融的根本形态。如何把握好金融与能源这两个领域的度、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体现出能源金融特色,是国内高校在能源金融课程设置时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以结合金融成熟的理论体系,梳理能源金融的不同问题,形成系统的能源金融研究框架。
二是加强课程教学与行业动态的结合。能源金融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现实中正在发生的许多事件,可以为能源金融提供丰富的素材,例如上海原油期货推出带来的影响、国际油价的动态变化及原因、能源企业重大并购事件等。通过与能源金融问题的紧密结合,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能源金融,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能源金融。
三是增加上机操作和校企合作等实践环节。国内高校一方面可以在校内丰富能源金融相关数据获取、软件操作、交易培训等上机环节,并积极邀请交易所、能源行业等专家举办能源金融相关讲座;另一方面可以在校外与各大能源企业、交易所等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给學生提供实地参观学习的机会,增强能源金融课程的实用性。
四是增加能源金融课程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比重并且丰富课程考核形式。这有助于实现学生全程深度参与能源金融课程,减少学生平时不听讲、期末突击式复习的情况,促使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四、结论
本文在总结能源金融相关研究后,对比了国内外高校的能源金融教学大纲,发现国内外高校能源金融的教学内容在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国外高校教学内容侧重于金融知识、定量分析与实践应用,国内高校能源金融课程教学内容侧重于能源知识、定性分析与理论认知,在教材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国外高校的考核方式更加多样、分散、有效。鉴于此,建议开展能源金融教学时,进一步优化能源与金融的教学内容设计、加强与行业动态的结合、丰富能源金融教学的实践环节、完善能源金融的考核方式。
[ 参 考 文 献 ]
[1] 林伯强,黄光晓.能源金融(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 田天,田惠敏.中国的能源战略与能源金融[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5(5):56-59.
[3] 何凌云.能源金融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 Betty Simkins, Russell Simkins. Energy Finance and Economics: Analysis and Valuation,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Future of Energy [M]. New Jersey: JohnWiley & Sons, Inc, 2013.
[5] Vincent Kaminski. Energy Markets [M]. London: Risk Books, 2012.
[6] 李丽红. 能源金融市场的风险传导机制研究[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5.
[7] 薛庆,王震,刘明明,李展.负油价、商业周期与套期保值[J].国际石油经济,2020,28(5):6-14.
[8] Emma Rasiel. Energy Finance [EB/OL]. [2019-5-5]. https://energy.duke.edu/sites/default/files/Energy%20620%20Spr%202019%20%281%29.pdf.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