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下,高中语文教学有这样一种现象:老师的课上得生动形象,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学生课上学习语文的劲头不足,课下投入的时间极少,这种状况导致教师教得很累,但收效甚微。因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精讲多练,提升学生学习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精讲多练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22-0070-02
【本文著录格式】张洁.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精讲多练”[J].课外语文,2020,19(22):70-71.
一堂课45分钟,如果不能好好利用,好好地安排,只能是浪费时间。在平时的上课中,我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堂课下来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既要抓字词,讲解篇章,还要拓展训练。这样讲课最后只能蜻蜓点水,面面俱到,结果却是什么知识点都训练不到位,学生学习效果差。究其原因,老师们教学责任心极强,总会担心学生这样不懂,那样不懂,一节课都是老师在讲,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很少。总之最后是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辛苦,却没有效果。
面对这种情况,抓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顯得尤为重要。我的做法是:课堂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的“教”应着眼于学生能独立地去“学”。在语文教学中,精讲多练,多给学生提供练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实践,是培养、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
那么,课堂中“精讲”要讲什么呢?我认为:
第一,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确定“精讲”的重点。所谓重点就是课文里最主要最关键性的东西。怎样确定重点?根本问题在于吃透教学大纲、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学习大纲,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在各年级的具体安排。我们教每篇课文不可能面面俱到地都讲,而要按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取舍,确定一两个“精讲”的重点,讲清一两个问题。比如:必修一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选了现代诗《沁园春·雪》《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这几篇诗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分别设置了不同的教学重点。比如《沁园春·雪》,我设置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掌握诗歌中景色描写的手法;《雨巷》《再别康桥》让学生掌握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大堰河——我的保姆》让学生掌握叙事诗歌中细节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细节描写中情感的表达。这样的教学重点设置,使学生学一课有一得,学得就比较扎实。一课有一得,得得有联系,从一课来看好像是片面的,但从一个教学阶段来看就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
为了防止在处理教材时的片面性,准确地确定“精讲”的重点,教师不仅要钻研每一篇教材,而且要钻研每一个单元甚至整本书;不仅要研究课本与作者,而且要研究编者的意图。然后,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从整体上来考虑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第二,要结合学生实际,找出难点,决定“精讲”的详略。老师在确定“精讲”重点的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实际进行取舍,找出难点。所谓难点,一是指讲的难点,就是课文本身某些难理解、难讲清的地方,这是老师在备课时对教材的把握。二是指学的难点,就是学生对课文中某些字、词、句、段、篇不容易懂的地方。找出了难点,就要考虑哪些详讲,哪些省略讲,该讲的就大胆讲,不该讲的就不讲,讲了作用不大的可考虑讲或不讲。比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课文中的难点是鲁迅先生的语言的深刻性,学生学习的难点是对课文背景的理解,对语言的理解。老师找出了二者的共同点,那教学中就能针对难点中的重点,确定精讲的内容。
第三,在确定重点,找出难点的基础上,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把讲解的精力放在点子上。 重点和难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般来说,是重点的也是难点,但是难点的就不一定是重点。属于重点的,要讲清楚,讲透彻。非重点的难点,只要讲清楚,能为挖掘重点服务就行了。我们掌握了这个分寸,又明确了什么是重点、难点,并把握了两者内在联系,那么,“精讲”重点,突破难点就有依据了。
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抓不住老师讲的重点和难点。这有时候就和老师的教学艺术相关。比如;课堂上,教师的一个简明的提示,使学生点头称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学生恍然大悟,这就是教师使用讲课语言和方法艺术性所产生的效果。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拖泥带水,甚至废话连篇,那么本来确定的重点、难点就会被你的废话所淹没,学生坐在课堂,如同置身在云雾之中,这样是达不到“精讲”的目的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的着重》一文中也曾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导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里啰唆,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说完了“精讲”的内容,我们再来说说“多练”。练习应该怎么练呢?学生“多练”是教师“精讲”的升华。要充分认识“练”的必要性。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在课堂上,教师不让学生有读写训练的机会,也不可能提高学生水平。现在有不少教师把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搞成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在课堂上只顾讲,很少考虑学生的练,所以教学效果不好。语文教学在各门课程教学中时间花得最多,但绝大多数还没有过好读写这个关,这与我们语文教学中方式方法刻板单调,没有重视练有关。教师讲课往往是讲多练少,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被时代背景、作者介绍、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占去了大半;而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基本技能训练及课外阅读的指导等,则往往功夫下得不够不深,也不利于素质教育。
我认为语文讲读教学是以读为中心,以读来带动讲和写。通过阅读、吟读来琢磨文章的字、词、句、篇,作者的词汇、句式、表现方法,经过熟读才能消化吸收,成为学生的语言储备,想用就拿出来,拿出来就能用,这才算把作者的语言学到手了。否则因为读得太少,课文中的字、词、句没有被学生吸收,到作文时,学生搜尽枯肠也写不出来。
一、“练”要有明确的目的
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学生练得苦,教师改得忙”,实践效果并不好。这与不明确“练”的目的有关。语文课堂的练习,必须与本堂课的学习重点相结合,这样教与学结合更加紧密,学习的效果才能更加扎实。练习不能漫无目的地练,漫无目的,练习也是毫无效果。比如在文言文单元教学中,学习重点是课文内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句式。课堂內,老师讲完后,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就需要练习检测。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文本,自己出几道题或者选择现成的题,检测学生学习情况,达到讲练相结合。
二、“练”要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相结合
语文最根本的核心能力是阅读和写作,我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贯穿他的人生旅程,至关重要。而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细水长流;不能单纯依靠一周一节的作文课,而是要在平时的点滴教学中,就要落实到位。课本是最好的范本,每个单元,每篇课文都有它的特色,老师就可以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进行不同的写作练习。比如在讲古代记叙散文这一单元时,这一单元每一课都有人性光辉的人物形象:不畏强敌的烛之武、视死如归的荆轲、自大轻敌的悲剧英雄项羽,每个人物都熠熠生辉,光耀千古。在讲完课文后,我都会安排学生写一段评价性的文字。让学生谈谈对这些人物的看法,评价一下烛之武的论说艺术,荆轲刺秦王为什么会失败,出身贵族、英勇无敌、力能扛鼎的项羽为什么会失了天下。这样的练习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文章内容,又能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练”要因材施教,从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出发,更要注意反馈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高低有别,参差不同。这就要求老师在布置“练”的时候区别对待,从学生的水平出发。对成绩优良的学生,在布置练习时,可适当出一些难题,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要进行耐心的指导,在布置练习时,要适当照顾,让他们多做些一般性的题目,以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慢慢跟上来。
最后,在贯彻“精讲多练”的时候,要注意掌握“精讲”与“多练”的分寸。“精讲”不能理解为讲得“越少越好”。有些课文难度较高,教师多讲一点,也未尝不可。“多练”自然是重要的,但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多多益善”。教师的职责,就在于把握其中规律。如果不把握这个规律,盲目地、不加选择地或不予限制地练,这个“多”就近于“滥”,甚至成为一种“灾难”。
对待“精讲”与“多练”的正确态度是从实际出发,该讲的则大胆“讲”,该练的则放手“练”,不要把精力花在“讲”与“练”的时间划分上,而要花在分析、研究教材的难点、关键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课堂教学中的“精讲多练”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