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也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一课,众多一线教师都曾对这篇课文的讲解进行过研究和打磨,但是大多关注的是祥林嫂的肖像描写、环境描写以及小说主题,“三要素加主题”的僵化教学模式使得高中小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本文针对长期以来小说教学存在的模式化等问题,提出小说教学的新视角,以叙事学理论作为切入点,依据申丹的叙事视角理论,探究《祝福》一课的第一人称主人公回顾视角与全知视角的转换及作用,提出相应教学策略,为高中小说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案。
【关键词】叙事视角;祝福;小说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22-0009-02
【本文著录格式】李珊珊.《祝福》的叙事视角及教学策略探究[J].课外语文,2020,19(22):9-10.
《祝福》是众多版本教材中的重点课文,它有非常高的教学价值,有人说:“围绕《祝福》展开的教学印刻着语文课程改革的轨迹。”然而,长期以来《祝福》等高中小说教学出现了许多问题,模式化的解读方法形成小说教学的桎梏,限制课堂创新,让学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教学目标:“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因此突破小说教学枷锁的关键在于从小说教学的基础理论切入,探索新的教学策略。
一、小说叙事视角探究
叙事视角是叙事学中的重要概念,热奈特在《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中,首次提出“聚焦”的概念,并且提出经典三分法,即“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而中国的研究学者申丹,则提出了“视角”这一概念,在《西方叙事学 经典与后经典》一书中,申丹指出“叙事视角指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根据申丹的理论,叙事视角根据功能分为内视角与外视角,外视角分为“全知视角”“选择性全知视角”“戏剧式或摄像式视角”等。内视角分为“固定人物有限视角”“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多重式人物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叙述中的体验视角”。本文根据申丹的视角分类,对《祝福》中主要出现的两种视角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中的回顾性视角分析
传统教授《祝福》一课,重在分析祥林嫂人物形象,而忽略了其他的人物形象分析。事实上,仔细分析叙事视角就会发现,“我”的存在是解读小说的关键。
首先,小说开篇作者选用以“我”作为叙述者,用“我”的视角来揭示鲁四老爷的人物形象,例如以“我”的视角进行观察,在四叔的书房中,“我”看到了墙壁上陈抟老祖写的,朱拓的“寿”字和一堆《康熙字典》,与四叔不愉快的谈话等。短短两段,一个迂腐、保守的封建顽固的老监生形象跃然纸上,而以“我”的视角进行批判和揭露,则更具有真实性和可信性。其次,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揭示以“我”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深化主题。“我”第一次遇到祥林嫂时,被问及三个问题:“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那么,也就有地狱了?”“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見面的?”对于这三个问题,我的表现是“悚然”“吞吞吐吐”“胆怯”,一个软弱的又胆怯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与此同时揭示了包括“我”在内的一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作为知识分子的“我”深知封建迷信之可怕,也想要拯救深陷封建泥潭之中的“祥林嫂”,但是由于“我”的软弱和无能,只能带着愧疚与同情面对祥林嫂的死亡。最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外视角的主要作用是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我”与读者同样身处故事之外,由“我”担当叙事者可以引起读者的同情。
(二)全知视角分析
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叙事方式,在回顾祥林嫂身世时,进行了视角转换,由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中的回顾性视角转换为“全知全能视角”。全知视角是传统作家最喜爱的视角之一,许多传记中都采用这种视角进行叙事,热奈特的经典公式可以解释全知视角,即“叙述者>人物”。
进行这样的视角转换作者的用意究竟是什么呢?首先,完整刻画人物命运,突出祥林嫂的悲剧性。大多人物传记都采用此视角进行叙事,以完整展现主人公的人生历程。小说前文作者已对祥林嫂和鲁四老爷等人的形象进行了描写与刻画,但是利用全知视角将更加细致且完整地对祥林嫂的命运进行描述,揭示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迫害,使得其悲剧性命运更加突出,以达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其次,调整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前文采用了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更便于抒情且更易引起读者的同情。后文进行视角转换后,虽抒情的语言减少,但是显得更加客观。作品与读者的距离较远,有利于读者跳出个人情感,客观审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例,她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受到封建压迫的妇女的代表,她存在的价值不仅仅是让人同情的悲剧性,同时也让人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一步进行思考与批判。
《祝福》一文中,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中的回顾性视角和全知视角进行叙事。依据申丹的划分,这两种视角均属于外视角,前者属于有限视角,后者属于全知视角,而这种视角之间的转换,则使小说更具魅力。
二、教学策略探究
小说教学长期以来墨守成规,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加主题已经成为小说教学僵化的模式。《祝福》一课,许多教师都以小说中祥林嫂肖像描写及“我”的人物形象为教学重点,重视环境描写的作用,最后探究以“祝福”为题的深层含义。僵化的教学模式长期束缚着小说的教学,无法突破。依据叙述学理论,提供如下教学策略。
(一)激发小说阅读兴趣
在教授《祝福》一课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例如以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片段为导入,形成“欧·亨利式”结尾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有限视角的灵活运用,带给读者许多的悬念。因此师生共同探究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叙事视角的学习兴趣。此外,要适当补充叙事学知识。小说教学长期缺乏理论支持,虽然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小说理论基础研究,但在真正的小说教学实践中,将理论引入实践困难重重。许多教师由于缺乏文学理论知识,导致小说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因此教师学习理论知识,在课堂中为学生适当补充叙事学理论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开拓学生视野。
(二)改变小说叙事视角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祝福》进行改编,呈现给学生。引导學生思考如果将某一部分转换叙事视角,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不同呢?例如将祥林嫂与“我”相遇的部分,改编为祥林嫂的自述:“我问眼前这个识字的人:‘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他有些诧异和惶急,吞吞吐吐地说:‘也许有吧——我想。”显然改编之后弱化了“我”的存在,而更加注重对祥林嫂的心理活动描写。这样的改编可以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因叙事视角不同,表达效果产生的变化,提高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小说主题。教师在进行改编时,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多读多思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真正做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三)读写结合促进知识迁移
学生进行理论学习最重要的目的是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进行仿写或者改写,例如在作业环节,让学生对自己曾经的叙事作品进行叙事视角转换的练笔,或者进行命题作文,使学生能够运用叙事视角的理论进行写作。教师可以在学生完全掌握叙事视角理论且能灵活运用之后,适当讲解叙事时序、叙事者、叙事节奏等理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体会到叙事学的魅力的同时又提高自身写作能力,改变千篇一律的叙事风格,让人耳目一新。
叙事学理论是小说教学的新视角,对于解决如今小说教学功利化、模式化、缺乏理论支持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朱羽与倪文尖所说:“只要把握得当,叙事学理论无疑能为文学教育,尤其是小说教学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域。”《祝福》是一篇特殊的课文,对于学生学习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分析主题,叙事学理论的引入可以突破《祝福》教学的瓶颈,为教师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朱羽、倪文尖.叙事学与中学文学教育——以祝福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07(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王瑞达.《祝福》教学实录与反思[J].文学教育,2018(9).
[4]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6]申丹,王亚丽.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袁行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李珊珊,女,1994年生,黑龙江省宾县,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师范大学,语文教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