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胜任力指标体系构建

2020-08-31 10:56金丽娇刘光耀王俊林任岩海刘广东葛世强龚海东
医学与社会 2020年8期
关键词:胜任硕士条目

金丽娇 刘光耀 邹 婷 王俊林 任岩海 王 闯 刘广东 葛世强 龚海东

1 牡丹江医学院,牡丹江,157011;2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牡丹江,157011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对导师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导师作为学生在思想上和学术上的指导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David· 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2]。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3]。上世纪70年代,胜任力理论逐渐引入我国。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最早见于2004年,至今共发表400余篇论文,但关于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胜任力的研究目前比较少。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文献研究

利用检索工具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概括胜任力指标。

1.2 半结构化访谈

依据前期归纳的胜任力指标出现的频次,编制访谈提纲。选择具有正高级职称且工作年限大于20年的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从事多年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管理人员2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得出硕士研究生导师应具备的胜任素质,使指标的选择更具有合理性、科学性。

1.3 问卷调查

经项目研究小组集体讨论,结合前期归纳的胜任力指标和访谈结果,编制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导师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运用Likert 5点评分量表对胜任力指标进行调查。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对4所医学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302份,有效回收率86.29%。

1.4 统计学方法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用Excel 2000进行数据处理,用EpiData 3.1进行录入,确保数据录入的准确性。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信度和效度检验和探索性因子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研究调查对象共计302人,个人基本情况见表1。

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经统计分析,问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5,KMO值为0.91,根据Kaiser准则分析,说明数据支持因子分析,具有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4]。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5],问卷包括48个条目,经多次正交旋转,删除双因子载荷大于0.4,独立因子载荷小于0.4,以及内容不一致的条目8项,得到特征根大于1,因子载荷大于0.5的条目37项,公因子结构趋于稳定,得到7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73.437%,见表2。因子分析结果,见表3。

表2 7因子方差贡献率

表3 7因子分析结果

2.3 公因子命名

公因子1能解释总变异的50.342%,包含10个条目,这些条目主要反映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的一些个人特质。个人特质是一个人相对稳定的思想和情绪方式,是其内部和外部可以测量的特质,是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反应[6]。作为研究生导师,对待学生不仅要有亲和力、宽容性和责任感,还要具有人际沟通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压力应对能力,故将其命名为“个人特质”。

公因子2能解释总变异的5.662%,包含8个条目,反映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教学组织能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反思,进行教学改革,故将其命名为“教学能力”。

公因子3能解释总变异的5.218%,包含5个条目,反映对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科研能力方面的要求:具备一定的学术交流能力,经常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研讨会,交流思想,更新理念,故将其命名为“科研能力”。

公因子4能解释总变异的4.894%,包含4个条目,反映对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临床能力方面的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故将其命名为“临床能力”。

公因子5能解释总变异的2.774%,包含4个条目,反映的是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在职业上应具备的尊重病人、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品质,故将其命名为“职业品质”。

公因子6能解释总变异的2.366%,包含3个条目,反映的是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解决问题能力和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故将其命名为“专业素养”。

公因子7能解释总变异的2.181%,包含3个条目,反映的是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指导研究生学习的能力,故将其命名为“指导研究生能力”。见表4。

表4 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胜任力指标体系

3 讨论

3.1 建立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胜任力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怎样培养优秀医学硕士研究生,对促进卫生事业改革和提高医疗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对研究生导师胜任力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检索历年发表的文献,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最早见于2004年,发表核心期刊21篇,普通期刊379篇,大多是关于中小学教师、思政课教师、高校教师的调查研究和胜任力研究[7-8],关于高校教师胜任力研究中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胜任力指标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本研究将胜任力理论引入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构建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胜任力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37项,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胜任力理论体系,对导师队伍的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在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的遴选、能力的培养和绩效考核上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

3.2 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胜任力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本研究通过对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胜任力相关概念的剖析,成立研究小组,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对初步拟定的指标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所调查的导师均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担任导师年限6年及以上者>50%,教龄10年以上者>50%,调查对象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问卷回收率大于80%,说明调查对象的积极性较高。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指标体系涵盖的7个一级指标,是评价硕士研究生导师胜任力的重要指标,这与国内相关高校教师核心能力研究相一致,充分体现了构建指标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3.3 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胜任力指标体系的内涵

在一级指标中,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临床能力是对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基本要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的任务就是教学和指导,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9-12]。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科研能力,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更要有良好的职业品质和专业素质。加里宁曾说过“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其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对待日常现象的态度”。导师的个人特质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作为一名导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懂得育人,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注重个人素养、品质的提高。

3.4 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胜任力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本研究对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岗位胜任指标进行研究,运用半结构化访谈和问卷调查法,结合导师在高校中承担角色所需具备的能力要求,从岗位胜任力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质性研究[13-15]。由于资金、时间、条件以及样本量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本研究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胜任力指标体系的验证性研究还未实现,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能够不断的丰富完善,为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胜任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多的研究支持。

猜你喜欢
胜任硕士条目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对县级二轮修志采用结构体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