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靓 袁小山 刘棋胜 余 江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重庆,400037
随着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诊疗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真实性越来越受到全国各级医疗单位的重视[1]。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9年5月31日中国医院协会正式发布《患者安全目标(2019版)》,均要求医院全面实行患者实名制就诊。这一举措旨在推动我国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切实保障患者安全,维护医疗秩序,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保护患者隐私,杜绝“骗保”和“倒号”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2],重庆市某三甲医院门诊部从2017年11月起开始构建身份识别智慧防控体系,并于2019年1月15日投入使用,利用信息化手段从患者“挂号、就诊、缴费、取药”等全流程进行身份识别[3]。本文旨在呈现防控体系在该院的应用情况,为同行业机构提供借鉴,以期更好地落实实名制就诊。
实名制就诊是指患者持有效身份证件,从和医院建立起诊疗关系开始,在挂号、就诊、缴费、检查、检验、治疗、住院等一系列环节中必须使用其真实身份信息。医院应对患者注册信息严格把关,不为身份不实者提供号源[4-6]。但该医院实际情况却不尽然,患者就诊时可以不用带有效身份证件,只需填写一张《无卡、首次就诊病人信息登记表》即可进入挂号就诊流程。此环节致使医院无法核实患者真实身份。据不完全统计,患者不带有效身份证件有以下几类原因:①自费患者认为不涉及医保,因此身份信息无关紧要;②部分患者因涉及人流、传染性疾病、计划生育门诊等,担心隐私暴露,故意提供错误的个人信息;③患者借用他人医保卡就诊;④不法分子通过各种非法手段抢占号源[7]。据统计,该院2017年第四季度身份地址信息不详的患者占就诊总人数的62.08%,实名预约挂号率仅21.87%。
通过文献研究结合工作实际[8],未识别患者身份的情况下进行诊疗具有以下隐患:①患者信息被号贩子利用,非法抢占号源,导致真正有需要的患者无号可挂,延误病情;②冒用他人医保卡就诊,导致病史缺乏连续性,治疗缺乏准确性,且此行为涉嫌骗保;③患者出现危急情况时院方难以第一时间联系到患者家属,耽误对患者的及时医治;④在医院就医时未用自己的真实姓名,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患者欲通过司法途径实施司法救济、解决纠纷时会遇到障碍,患者的诉讼主体资格将会受到质疑,从而影响其权利主张的实现;⑤对患者的随访难以进行,延误传染性疾病的及时传报等。建立身份识别智慧防控体系,可有效避免上述隐患,保障医疗质量。
近年来,国内不断爆发“伤医”事件,引发全社会关注。为此,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对严重危害正常医疗秩序的失信行为责任人实施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加快推进医疗服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打击暴力杀医、伤医以及在医疗机构寻衅滋事等严重危害正常医疗秩序的行为,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也是为了建立健全医疗安全预警机制,维护医疗正常秩序,该医院管理者力推体系构建。相关管理者认为,识别患者有效身份是提升医疗安全、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必然途径。从源头识别及管控来院就诊患者,提前监控异常人群,是确保医疗安全和秩序的前哨预警站。
因此,鉴于以上原因,该院门诊部联合警方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身份识别智慧防控体系,不断提高患者身份识别能力[9],确保医院运行秩序和“医院-医生-患者”的安全。
患者识别贯穿于医疗行为的多个环节,包括就诊、治疗、护理和手术,其中门诊就诊是建立患者与医院诊疗协议的第一步。因此,在门诊就诊环节中,需要加大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力度,探索建立身份识别智慧防控体系,并在结构、环节和终末的基础上,突出精细管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一方面,医院管理部门应树立风险意识和患者信息安全意识;另一方面,患者的身份核对以及信息维护,需要多部门共同参与完成,拓展“医院-患者”的接触点,提高诊疗安全。
该院成立了以行政主管部门牵头,门诊部具体执行并由信息科、财务收费室以及各临床科室协同配合的院级组织架构。以该院实施的《门诊出诊管理规定》、《业务发展与质量考核管理规定》以及《门诊部质量管理工作制度》为基础,各职能部门、科室具体分工,相互协作。①信息科负责患者在公安网的身份验证、自助机和线上渠道挂号的身份识别、HIS系统信息与患者身份信息匹配以及患者资料归档工作;②预约(挂号)室负责HIS系统的身份对比;导诊台和门诊医生进行人工身份核实;③门诊部对整体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和管理,针对环节运行不畅、特殊及意外等不良事件,及时查找漏洞并通报相关业务部门;④相关业务单元针对职能部门反应的不良事件迅速做出整改处置。
身份识别智慧防控体系是由公安网与医院共同协作构建的患者身份精准识别体系,包括公安网身份验证、HIS系统身份比对、人工身份核实、HIS系统信息与患者身份信息匹配、患者资料存入大数据库监控5个部分,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图1)。
图1 身份识别智慧防控体系运行流程
3.3.1 公安网身份验证。运用于线上端口,采用HTML5的前端技术,搭建微信公众号,通过Web Service技术调用微信提供的公安网的身份信息核实系统核实患者身份,进行实名注册,完成后患者方可通过手机使用医院智慧服务。
3.3.2 HIS系统身份比对。公安网对患者进行身份确认后,公民身份信息将在医院的HIS系统中进行搜索与匹配。初诊患者将获得医院提供的唯一身份识别码(ID号),复诊患者将获得以前曾使用过的ID号。获得ID号后,患者方可挂号或取号。利用公民唯一身份识别码建立患者ID号,供线上、线下渠道进行前哨识别,由此建立与医院之间的诊疗关系。
3.3.3 人工身份核实。患者获得挂号单后,正式进入候诊流程,导诊台人工确认患者是否为本人就诊。
3.3.4 HIS系统信息与患者身份信息匹配。医生工作站读取HIS系统中与该ID号匹配的身份信息,通过展示就诊人身份证储存的照片,采用“人—照”对比的方式,筛除挂号人信息与就诊人信息不符的就诊行为。
3.3.5 患者资料存入大数据库备份。HIS系统根据医生开具的处方签及初诊记录自动选择性传入LIS系统、PACS系统等。患者在检查、取药或开住院证时,其资料同步上传。在患者离院时,系统自动存储患者当次就诊的所有信息,归置在医院独立数据库中,建立患者专属档案。
在实名制推行过程中,存在患者忘带或丢失有效身份证件、儿童未办理二代身份证件等各类情况。针对此类问题,该院联合公安局和某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利用互联网、公安网、人脸识别等信息技术,联合推出临时身份证自助办理、“亲子信用”认证儿童身份等特殊对象处理方案。
实现临时身份证自助办理。在门诊大楼投放临时身份自助办理系统,该系统采用C#语言开发的自助终端机程序,通过专线与公安网系统直接连接,人脸识别验证患者身份,公安网系统进行身份核实,核实完成后打印1天时效期的临时身份证,用于患者院内就诊;而针对人脸识别困难的患者,医院驻警可凭患者提供的口述信息以及在派出所留存的个人证件信息进行身份核实并提供身份证明材料。
“亲子信用”助力儿童身份认证。为保障未办身份证的未成年患儿信息的真实性,该院依托某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平台,拓展了“亲子信用”功能。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将就诊儿童的相关信息与其成年亲属的信息绑定后,儿童也可在该院拥有身份识别码,进行预约、挂号、就诊等。
身份识别智慧防控体系以就诊流程为线索,以患者为主体,从建档、挂号、就诊到处置,每个环节都建立身份识别接触点,主动接触主动识别,辅以临时身份证自助办理、“信子信用”等补充功能,使实名制就诊落实到每个患者。
2019年1月15日-11月30日起,该院手机微信实名绑定患者369624名,同时为14888名未携带有效身份证件的患者进行了实名认证,其中自助身份证打印机办理13213名,驻院警务室办理1675名(表1)。医生拒诊不实患者59名。患者实名就诊量占门急诊量的90.45%。
表1 2019年1月15日-11月30日未携带有效身份证件患者数量
该院实施身份识别智慧防控体系所取得的具体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身份证+人脸识别”的双重认证,使得实名制在患者和医院建立诊疗关系前就受到严格把控;而依托于“亲子信用”的儿童就诊卡,使得儿童网上预约挂号量增加,有效解决了以往儿童挂号程序复杂、挂号时间长的问题,儿科诊区秩序更好,儿童就医流程的满意度明显提升。②院内自助身份证打印与驻院警务室开具临时身份证明互补运行,不仅经受住了“实名制就诊规范的推行考验,还有效解决了实名制就诊规范所面临的各种情况。目前,该院实名制就诊已然形成风气,需要临时身份认证的人数明显下降。③确保医务人员对患者本人实施正确的诊疗。在对医生的回访中发现,医生工作站的“人-照”对比不仅没有影响正常问诊流程,反而使得医生出诊更加安心,医患双方信息真实性得到改善。
患者的真实完整信息是诊疗的基础,如果出现错误或遗漏,将会影响医生的判断,出现误诊或错诊的情况。因该医院成立已70余年,患者拥有多个ID号或旧ID信息不全等历史遗留问题还有很多,这与一名患者配有一个ID,拥有一份完整的诊疗记录相违背。而且现在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医院诊疗、处置几乎全在线上完成。因此,要加强医院数据存储器和数据库的维护力度。①修建独立数据管理中心,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医院数据存储器进行维护和检修,保障设备正常运行。②对于信息不全的患者,及时补录信息;对于一名患者拥有多个ID号的情况,及时合并诊疗信息,清理多余ID号。
部分患者不愿意实名制就诊的主要原因是害怕隐私信息泄露,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身份识别智慧防控体系建立后,不仅对患者身份识别更加严格,也对患者身份信息安全提出更高要求。①提高数据库安全等级。医疗信息是患者的隐私信息,因此应采取多种保护措施,为患者信息数据库建设安全保障系统。应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定期对数据库和传输路径进行检查,发现漏洞及时弥补,安全防护版本及时更新升级。同时,对于用户登录要严格把控,禁止使用公共电脑或在其他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中登录电子病历系统(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System,EMRS)平台或进入数据库。②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能够登录EMRS平台的医务工作者和EMRS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有可能接触到数据库中的患者医疗信息,因此应该签订保密协议,并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使其自觉树立保密意识,规范自身行为。
目前身份识别仅针对办理了二代身份证的大陆居民和已与父母建立亲子信息绑定的15岁以下患儿,无法识别外国友人、港澳台同胞以及新生儿。另外,医院还有部分行动不便的慢性病患者,由其家属代为开药。因此,这部分人群的身份识别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同时,期望借助各种信息传递平台宣传手机智慧身份识别,让更多未办身份证的患儿建立“亲子卡”。
从医院管理方面来看,患者身份的准确识别不仅保证了患者个人信息和诊疗数据的真实性,更是提升医疗安全、维护诊疗秩序的必然途径。自身份识别智慧防控体系实施以来,该院对于就诊患者的身份识别防控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方面,维护了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和医疗工作的严肃性,顺应国家各种医保体系的融合,为医疗费用结算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依托信息化建立了“警医联动”预警站,保障医疗安全。
从该体系应用效果及发展方向来看,信息化助力患者身份识别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在国家政策指引下,各级医疗单位均已实行实名制就诊,但落实难度很大。该身份识别智慧防控体系的构建,为患者实名管理提供了新思维,为医院管理提供了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