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梦录 孙维梅 李晓花 李建厂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 山东 滨州 256603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c,ITP)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点是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和束臂试验阳性,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ITP病死率约为0.5%~1%,主要致死原因为颅内出血,因此预测ITP的影响预后因素意义重大。本研究对206例ITP病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并赋予分值,对比评分高低与预后的关系。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ITP患儿206例,均符合ITP诊断标准[1]。其中男125例,女81例,男女比例约为1.5∶1,年龄38天~12岁,中位年龄为21个月;其余因素构成比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分析内容 所有病例的记录内容均包括年龄、性别、有无出血、前驱感染、初诊时血小板数目、治疗方案、伴随感染的病原检查结果等,此外行骨髓穿刺检查的103份病例另外记录骨髓中巨核细胞数目及分类。
1.2.2 患儿分组方法 根据性别分为2组;根据年龄分为4组:<1岁、1≤~<3岁、3≤~≤7岁、>7岁根据初诊时血小板数目分为3组:≤30×109/L、31~50×109/L、>50×109/L;根据有无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点或鼻衄、便血等)分为2组;根据有无前驱感染分为2组;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使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组及未使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组;根据巨核细胞数目分为3组:≤300个、301~700个、>700个。
1.2.3 疗效评定方法 对患儿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以血小板数值恢复至正常的时间进行判定:6个月之内恢复正常者为预后良好,超过6个月恢复者或一直低于血小板正常值者为预后不良。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单因素分析χ2检验结果示性别、治疗方案在预后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前驱感染、有无出血、初诊时血小板数目及巨核细胞数目在预后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指标与预后的关系
2.2 Logistic回归分析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按照其作用强度,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次为前驱感染、巨核细胞数目、血小板数目、年龄、有无出血,见表2。
表2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2.3 评分 根据各分组与预后的关系对危险因素进行赋分,见表3,同一危险因素下,预后良好率越高,该组得分越低。年龄组:<1岁为1分、1≤~<3岁为2分、3≤~≤7岁为3分、>7岁为4分;初诊时血小板数值组:≤30×109/L为1分、31~50×109/L为2分、>50×109/L为3分;有无出血组:有出血者为1分、无出血者为2分;前驱感染组:存在前驱感染者为1分、无前驱感染者为2分;巨核细胞数目组:≤300个为1分、301~700个为2分、>700个为3分。总分与预后的关系,见表4。
表3 各影响因素赋分
表4 总得分与预后的关系
ITP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成人,可见于各年龄小儿,以1~5岁小儿多见,男女发病率有显著差异,冬春季发病数较高,新诊断的ITP患儿于发病前1~3周常有急性病毒感染史。美国血液协会(ASH,2011)根据临床病程的长短将本症分为3型:①新诊断的ITP(newly diagnosed ITP),确诊后<3个月;②持续性ITP(consistent ITP),确诊后3~12个月;③慢性ITP(chronic ITP,cITP),确诊后>12个月。大约80%~90%的患儿于发病后1~6个月内痊愈,10%~20%的患儿呈慢性病程。故本研究以6个月为分界线,血小板数值在6个月之内恢复正常者为预后良好,超过6个月恢复者或一直低于血小板正常值者为预后不良。
本次研究共收集病例206例,男女比例约为1.5∶1,根据χ2检验结果,性别对患儿预后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性别不是影响患儿预后的关键因素。但有研究表明女性是影响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2],女性较男性更易发展为cITP。有研究认为是因为女性由于生理特点及激素水平的差异,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于男性[3]。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地域、性别构成比不同,也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样本量不足,还可能是由于本次研究的失访,造成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年龄方面看,年龄越小,预后越好,年龄小是对预后有积极影响的因素。这与李婉丽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
大多数研究表明初诊时血小板数值越低,预后越好。Jung等的研究[5]及第八版《内科学》[6]建议ITP患者如无明显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30×109/L时,无手术、创伤,且不从事增加患者出血风险的工作或活动,发生出血的风险较小,可嘱临床观察暂不进行药物治疗,当患儿血小板计数>50×109/L,且血小板功能正常,则手术过程中不至于出现明显出血,自发性出血风险明显降低[7],故本研究将血小板数值分为3组,即≤30×109/L组、(31~50)×109/L组、>50×109/L组,血小板数值越低,预后相对越好。有研究认为初诊血小板计数>20×109/L是cITP的危险因素[8],也有研究认为初诊时血小板数目>50×109/L是cITP的危险因素[9]。因此及时检测患儿血小板数值对改善儿童ITP的预后有积极作用。
大多数血小板减少的患儿伴有出血,包括皮肤出血点、瘀斑,黏膜、脏器出血等,本次研究按有无出血分为两组,应用χ2检验分析两组的预后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临床上存在出血的患儿预后较无出血者好。这可能是因为出血是由于血小板数目降低引起,故血小板数值愈低,引起临床上出现出血表现的可能性愈大,此结果与初始血小板数目对预后影响的结果相一致。
对于前驱感染史是否影响ITP患儿的预后,不同的研究结论不同。马广伟等[10]的研究认为是否存在前驱感染史与本病的预后无关,而Ahmed等[11]的回顾性分析结果则显示前驱感染史是一个重要的有利预后变量。本研究中存在前驱感染史的患儿为158例(约占76.7%),其中有明确病毒感染者67例,肺炎支原体感染者15例,呼吸道(包括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细菌感染者74例(其中淋巴细胞明显升高者14例),幽门螺杆菌感染者2例,说明病毒感染在前驱感染中占主要因素。另23.3%无前驱感染史。有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可能会激活机体内部多克隆B细胞,其中某些克隆B细胞针对血小板膜糖蛋白产生lgM型抗体,结合血小板之后构成免疫复合物,进而促使单核-巨噬系统提升破坏血小板程度,降低循环血小板寿命以及血小板数目,当患者体内消耗IgM 型抗体之后恢复正常血小板数[12]。结果显示本研究支持前驱感染为提示预后良好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发现,越是血小板数目反复降低的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的就越多,故受限于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在治疗方案的选择方面产生的偏倚太多,无法对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影响得出客观的结论。但大多数研究[4,13]表明,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ITP是对预后的有利因素。
有研究认为巨核细胞数目与临床疗效呈正比,即巨核细胞越多,治疗效果越好[14-15],也有研究认为骨髓巨核细胞数目与预后无关[4],还有研究认为骨髓巨核细胞数目高是ITP患儿预后差的危险因素[16]。本研究分析了巨核细胞数目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巨核细胞数目越多,患儿预后越好,故本研究认为巨核细胞数目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按照其作用强度,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依次为前驱感染、巨核细胞数目、血小板数、年龄、有无出血,对各因素进行合理赋分,计算每个患儿总得分,对总得分进行分组,在206例患儿中,总得分在4~9分者为低分组,8~11分者为高分组,在其中行骨髓穿刺的103例患儿中,总得分在5~9分者为低分组,10~14分者为高分组,两组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尽管影响ITP预后的因素有很多,也不乏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但由于IT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选取标准不同及其他不可控的因素等,各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收集病例206例,样本量相对不足,此外,对于地域及随访中的偏倚也无可避免,得出的结论相对局限,尚需要跨地域的多中心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但此次研究的关于预后影响因素的赋分相对完整,希望可为临床上预测ITP患儿的预后发挥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