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如 邓京捷 康琰琰 廖红娟
基于单人艇的技术特点对女子赛艇LW2×配艇技术分析
李吉如 邓京捷 康琰琰 廖红娟
(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545)
采用中科院赛艇实船运动生物力学测试与分析系统,对12名广东赛艇LW1项目运动员的划桨动作进行实船测试,探索LW1项目划桨工作的技术特点,并在分析运动员个体技术的基础上,对LW2×配艇技术进行简要分析,旨在为教练员的技术训练提供数据参考。
赛艇;LW2;划桨动作;技术分析
赛艇是一项长距离体能主导类周期性耐力项目,对运动员体能和技术动作规范化的要求都很高。技术训练是赛艇运动员日常训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技术动作合理化,即在低耗能状态下,运动员的体能更多地转化为划船的能力。广东赛艇LW2×项目在近两届的全运会上均以微小差距与金牌失之交臂,需要从技术层面将运动员的体能转化能力最优化。为此,本研究通过对广东赛艇12名轻量级运动员的个体技术进行实船测试,根据准确的、定量的、科学的测试数据,对LW2×配艇技术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合理的技术改进,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供依据。
研究对象为12名广东省备战2017年天津全运会的优秀女子轻量级赛艇运动员,其中黄文仪是2012年和2016年两届奥运会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项目的银牌获得者,其技术动作已达到国际优秀运动员的水平。所有运动员的训练年限均有6年以上,运动级别均为国家健将及以上。运动员在技术测试前均无伤病困扰,均以最佳的状态完成测试。12名运动员的具体信息见表1。
表1 12名运动员基本信息(=12)
性别年龄(岁)身高(cm)体重(kg)训练年限(年)运动等级 女22.5±1.9173.7±3.058±1.9>6国际健将
1.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整理国内外关于赛艇划桨技术分析的文献资料,明确本研究技术分析中指标参数的选取。
1.2.2 实船测试法
1.2.2.1 测试系统
本研究应用中科院自主研发的赛艇实船运动生物力学测试与分析系统采集运动员在训练中实际的划桨技术动作数据。本系统的力学数据获取应用贴片电阻方式,通过杠杆原理将测试点处测得的力的大小换算成桨栓处的力的大小;角度测试,将电位计作为位置传感器从而获取角度参数;利用蹬腿位移传感器测量一个划船周期内滑座的位移和速度。在实船测试的同时采用摄像机进行跟拍,主要用于辅助技术分析和诊断。
1.2.2.2 测试流程
测试方案采取递增桨频,划行距离为2km,运动员从20桨开始,每4桨一递增,每一桨频划行500m。选择递增桨频的主要原因是让运动员适应在配有测试仪器的条件下对桨频和速度变化的感知能力,尽可能了解运动员真实的技术表现。在数据分析时,本研究重点分析运动员32桨/min条件下的技术特征,因为相对更为接近比赛中的桨频。鉴于赛艇技术参数受风浪等条件的影响,数据采集均在无风无浪条件下进行,以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1.2.3 测试数据处理方法
一个测试组的原始采样数据通常包含多个划桨周期,这些划桨周期内的生物力学变量的时长和大小各不相同,通过对采样数据中所有桨数取平均值,得到一个平均的划桨周期时长,再根据这个平均时长做归一化处理,得到一个典型划桨周期的数据,再根据这个典型划桨周期的数据计算出各个变量。本研究重点截取运动员32桨/min桨频下的15桨划桨动作,求取将各参数值的平均值。以黄文仪的数据作为标准,将其他11名运动员的各个参数的均值与之进行单样本检验,显著性差异取0.05,非常显著性差异取0.01。
1.2.4划桨动作评价的技术参数选择
通过赛艇实船运动生物力学测试与分析系统获得的运动员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是多方面的,有运动学的、动力学的及时机类等指标体系。结合已有文献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将评价运动员技术动作的数据分为桨柄力参数、桨角参数和辅助参数。其中,桨柄力参数有最大桨栓力[5]、平均桨栓力、最大桨栓力出现时机、最大力70%宽度;桨角参数有拉桨幅度、前弧角度(入水角)、后弧角度(出水角)、拉桨弧长;辅助参数包含蹬腿长度、蹬腿速度、桨力-桨角曲线轮廓稳定系数、桨力-桨角曲线力量峰值稳定系数。
本研究选择的部分参数的算法及意义在参考文献中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其中,蹬腿长度是通过拉桨阶段滑座移动的位移来评定的;蹬腿速度则是通过拉桨阶段滑座移动的速度来评定的;最大力70%宽度是指在桨力-桨角曲线中,最大力达到70%和最大力下降到70%之间的宽度(A-B之间的宽度,如图1所示),此指标可以用来衡量运动员有效做功的长度,宽度越大,运动员做功效率越高。
表2 12名运动员桨柄力参数测试结果
参数最大桨栓力(N)平均桨栓力(N)最大桨栓力出现时机(%)最大力70%宽度 X±S334±23194±14*38±6.459.7±5.6* 黄文仪34820838.0062.7 P0.0790.0120.0860.046
注::*表示<0.05,**表示<0.01,下表同。
赛艇运动是人、桨、艇组成的系统,所受的外力主要是水对桨产生的反作用力和水的阻力。本研究主要针对拉桨阶段的动力效果进行分析。由表2可知,12名运动员的最大桨栓力没有显著性差异;从最大桨栓力出现时机来看,12名运动员之间的划桨技术风格较为相近,这可能与运动员都是同一省队的运动员,在技术训练方法上较为相似有关。而从平均桨栓力和最大力70%宽度来看,11名运动员与黄文仪则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产生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源自运动员的桨下拉桨效果。由图2可以看出,黄文仪的拉桨曲线更为饱满,而梁国汝的拉桨曲线在后半程下降得比较快。
对于轻量级运动员来讲,所有参赛运动员的体重限制均为57kg,因此可以消除体重对力量能力的影响。从12名运动员的最大桨栓力和平均桨栓力水平来看,与世界优秀运动员(500N/300N)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是运动员重点需要提高的地方,在提高最大力的同时,需要提高桨叶在水下做功的有效距离,从而提高桨下拉桨功率。从最大桨栓力出现时机来看,运动员的划桨技术风格相对较为接近,这可能是因为12名运动员都来自同一省队,教练相同,所以发力方式、技术风格接近。从双人艇或者多人艇的配艇角度来看,还需额外考虑运动员在拉桨过程中的拉桨速度、蹬腿速度等多个因素以及同步性效果。
表3 12名运动员拉桨幅度参数测试结果
参数拉桨幅度(°)前弧角度(°)后弧角度(°)拉桨弧长 X±S106±3**63±2.5**-44±1.91.57±0.1** 黄文仪11068-431.62 P0.00300.1180.001
拉桨幅度,是指运动员在拉桨过程中,桨叶从入水到完全离开水面时桨叶在水下运行的角度轨迹。有效拉桨幅度,是指桨叶完全在水下的有效做功的幅度。简洁快速的拉桨入水和干净利落的桨叶出水直接影响有效拉桨幅度。由表3可知,黄文仪的拉桨幅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106°)相比是较为优秀的,其他11名运动员的拉桨幅度,虽然与黄文仪相比有显著差异,但亦是较为优秀。从后弧角度数据来看,运动员间的差异不大,说明12名运动员出水技术差异不大。拉桨弧长,是指桨叶从入水到出水所行走过的距离,与拉桨幅度相关。在拉桨阶段,运动员利用蹬腿启动拉桨周期,通过腿部的快速蹬力,实现桨叶的入水抓水,建立“移动支点”,然后尽可能保持桨叶在水下的平行移动做功,实现艇速的增加。在整个拉桨阶段,身体的重心尽可能保持平稳,有利于实现桨叶水下的平行划行,桨叶在水下平行划行阶段是桨叶在水下做功效果最佳的阶段。另外,身体的有效前倾可以帮助运动员增加拉桨长度。当两个或多个运动员同时抓水时,就会表现出更大的力量,桨叶在水中运动的时间越长,产生的力就越大。当多人艇的每一个桨叶都同时运动时,就会形成一个最大化的力。虽然可以做到桨叶同时入水,但是每个运动员入水角度和速度的不同可能造成不能同时发力的情况。由此可见,手臂和身体运动的一致性非常重要,多人艇运动员需要尽可能采用同样或近似的入水方式。
表4 12 名运动员辅助参数测试结果
参数蹬腿长度(cm)蹬腿速度(m/s)桨力-桨角曲线轮廓稳定系数桨力-桨角曲线力量峰值稳定系数 X±S52±3.6*1.1±0.2*4.5±1.7**4.5±1.5** 黄文仪53.91.281.52.5 P0.0480.0200
蹬腿长度和蹬腿速度,是由拉桨过程中滑座划行的距离和速度推算出来的。拉桨的开始是通过腿部蹬离脚蹬板的过程实现的。通过蹬脚蹬板推动滑座划行,实现桨叶的移动划行。由表4可见,在蹬腿长度和蹬腿速度上,11名运动员与黄文仪存在显著差异。从蹬腿长度来看,黄文仪的滑座划行距离更长,蹬腿距离更长,腿部做功更大。从蹬腿速度上来看,黄文仪是慢于另外11名运动员的,而黄文仪一般处于领桨手位置,如蹬腿速度慢于跟桨手,会影响其他运动员合力做功效果。在拉桨阶段,影响拉桨效果的除了桨叶在水下运行轨迹外,技术动作的稳定性也会直接影响动力产生的效果。从表4中的数据来看,其他11名运动员的技术动作的稳定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3 黄文仪与袁晓瑜的关键技术指标同步性图示
结合以上分析,根据教练员选取运动员配艇的关键考察点,选取入水时机、入水时滑座的位置、入水时桨叶垂直角度、入水时刻的力值、最大力70%的角度、最大滑座速度、峰值力、力下降到最大力70%的角度、出水时垂直角度、出水时刻的力值、出水时机等12个参数来综合判定运动员之间的同步性,以此分析和选择适合配艇的运动员。
根据训练学测试的配艇后的划桨速度来查看两个最佳速度的运动员配艇情况。图3为黄文仪与袁晓瑜配艇后的技术关键点同步性效果图。其中,黄文仪为领桨手,袁晓瑜为跟桨手,以黄文仪的数据作为标准数据来了解两名运动员主要技术关键点的差异,正值表示跟桨手快于领桨手,负值则表示跟桨手慢于领桨手。两名运动员的曲线重合度越高,则说明两人配合效果越好。
运动技术的形成和保持建立在多次反复刺激的基础上,长期和不间断的技术训练是各个运动项目运动员形成正确专项运动技术并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必不可少的训练模式。而技术训练是赛艇运动员训练的重要内容,定期客观地对运动员的划船技术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量化技术训练的质量,对赛艇训练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双人艇或者多人艇,并不是两个各方面技术都最强的运动员配艇后就一定划得最快,需要根据关键技术点的同步性来判断运动员配艇后整体的划船效果。只有适合的技术才是最好的技术。很多研究都忽略了个体和群体技术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对瞬时艇速造成的不良影响。这是赛艇多人艇配艇需要尤为注意的问题。
[1]何海峰,郑伟涛,马勇,等,赛艇运动技术的力学原理及测试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4):74-78.
[2]刘扬,孙怡宁,马祖长,等,基于实船动力学测试信息的我国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技术特征分析[J].体育科研,2013(7):60-63.
[3]徐开胜,徐开娟.国家赛艇队W1X运动员划桨技术关键指标体系构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9,34(2):179-184.
[4]高崇,刘静民,曹春梅.中国精英女子赛艇运动员划桨技术特点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1):77-84.
[5]曹景伟,季林红,马祖长,等,我国优秀赛艇运动员桨力-时间曲线特征[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4):281-283.
[6]李吉如,刘扬,梁东梅,等.优秀赛艇女子双人单桨运动员拉桨阶段技术特点及配艇技术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2):179-184.
[7]黄胜初,葛新发.论赛艇动力学及提高赛艇技术的途径[J].体育科学,2000,20(1):67-70.
[8]黄胜初.再论赛艇动力学——对FISA《赛艇教练员培训教程》动力学原理的商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2):69-78.
Analysis of Women's Rowing LW2X Rowing Technical Based on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ingle-person Boat
LI Jiru, etal.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Guangzhou 510545, Guangdong, China)
李吉如(1981—),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运动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