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晴 田 杰
体育课堂教学中“师徒传承”的内涵延展研究*
叶 晴1田 杰2
(1.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吴中 215100;2.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江苏 吴中 215100)
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与现代体育课堂教学的内涵与外延,曾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传统与现代自然成为体育课堂教学的楚河汉界,但两者边界之联系是通过体育课堂非传统性与非现代性的有机耦合。即传授双方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后建立起的新型师徒传承关系,这种传承形式存在一些糟粕困囿,但它继承传统而又非传统,把握现代而又非现代,日用不知的存在于体育课堂教学中,也是难美项群在校园内传习的最佳路径选择。拓展传统体育课堂传习方式,促进体育教学改革主体结构稳定多元,延续传统体育课堂生命活力,生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体育教学价值取向,形成教学相长的现代师徒关系。
体育教学;课堂生成;师徒传承;内涵延展
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文化,通过课堂教学这一载体,将自身的内在价值与意义,从传授双方关系的微妙变化中得到无限延展。沿着一以贯之的身体文化演变主线,配合现代课堂教学体系的发展需求,挖掘出传统与现代课堂教学的发生、生成、发展的非传统模式。在技能传授的主客之间,课堂教学理念与手段的选择之中,对主客双方学习效果的评估与反思意义深远。模式的多元化,促进传承的多样性,集中呈现于出彩的课堂。本文围绕“人”的身体改造与技能提升,“师徒传承”的窠臼,直面其存在的非主流价值,深入解构其本质内涵,探寻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实然与应然,揭开传统“师徒关系”下技能传播、传授、传承的神秘面纱,赋予师徒传承时代新蕴涵。
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首先出现的是事物使命的承担者。他们以具体的传授行为将知识技术在后人身上递承相传,让后人得以学习某个前人或某种流派学说或传统,进而促使人类社会得以维系和发展。在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主要是依靠老师、媒介(身体)、学生这三个主要教学要素进行反馈修正完善,师生关系也在相互接触、交往、接受的过程中发生着变化。契约式师生关系转变为宗法血缘式师徒关系,传授关系的转变也符合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基本礼俗。师傅收徒弟,徒弟拜师傅,这种现代教育体制下生成的传统教学传承方式,一直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全过程。只要以人类身体作为媒介进行机能的生理改造,这种传承方式就不会消亡,甚至成为一种永不褪色的文化传统。
追溯人类身体的发展史,从中可窥见传统体育文化在形成之初,就以人际间的身体互动而成为灵长类动物学习的内驱力。配合外在相互之间智能的学习方式进行身体改造,并不断克服生理极限,塑造身体中和之美后,形成初级的审美情趣。师傅的传教研习之美,与徒弟的收受精进之功,交织融合形成学徒制度的重要传承方式。而学徒制度早在先秦时代就日臻完善,形成一套实践性较强的身体文化传承之术。在历史的演化中,师徒传承文化的存续方式一直承担着身体技能传授与文化创造的教育功能。据史料《均工》记载,“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能先期成业者谒上,上且有以赏之。盈期不成学者,藉而上内史”。意为工师擅长教授学生技能,有一定基础的熟练工一年左右时间便可有所成就,零基础的新人两年左右才可出师。如果能够提前学会满足出师要求,便给予奖赏,学徒期限已到,还未学成的人要给予惩罚。其中工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带徒授艺,考核徒弟,促其成才。《宋史·职官志》记载,皇家官营作坊的学徒训练制度为“庀其工徒,察其程课作止劳逸及寒暑早晚之节,视将作匠法,物勒工名,以法式察其良窳”。据此可理解为工匠之法,就是师傅对徒弟作息、课务、劳逸等日常活动做出具体安排。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已经用“法式”的考核标准来考察工徒是否符合要求。这里的“法式”是在长期生产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炼而成的关于产品设计、工艺流程、技术规范的总体要求。宋朝的学徒培养以“法式”为培养标准,同时兼顾工徒的禀赋才华,因材施教,“因其能而分其任”,严格按照培养大纲“法式”中的具体要求,规定学习内容和规范操作流程,考核时也以此为标准。这表明随着民间手工业人群规模的扩大和分工协作的精细化,学徒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开始关注学徒的培养质量,对学徒培养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清道光年间,长沙木业店规定,“一议各铺店新带徒弟,必须查明,言定三年为满,出一进一,不得寄名重带,外班徒混杂拜师,倘不遵规,查出议革。徒弟出师,出入会钱三百二十文,交值年收清,如违议罚。”学徒从入学到出师与就业,都有严格的规定与限制。
我国最早的教育教学活动可追溯到2500年前春秋至圣先师孔子在杏坛下聚徒授业讲学的肇始。历经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选择逐步形成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谦虚笃行、刻苦勤奋的教育教学传统。并以师徒传承的独特模式进行知识的传授与德行的浸润,充分体现了华夏祖先们的集体智慧和价值选择。至今仍然影响深远,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深层精神动力和优秀基因。
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动作技能的传授仍是教与学双方关注的焦点,也是体育课堂教改的重点。人工智能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但运动技能的传承主体结构并未发生彻底的解构或变形,只是教育教学形式出现了紧跟时代步伐的多元选择。体育课堂教学的传承方式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自成一体,将持续稳定的贯穿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师傅带徒弟”的传统课堂运动技能传授模式也将始终贯穿于体育教学设计的理念之中。学生要想掌握并精通一项运动技能,必须对这个运动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沿革情况有所了解,熟悉这套动作的技术规范和演练水准,以保证自己跟着师傅(老师)习练的整体概念和技术细节,都体现出应有的技术水平。这种传承方式培育出许多优秀运动员和杰出体育人才,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其中被奉为圭臬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更是得益于师徒传承的教化浸润之功,在传习功法技理的同时,也传承了技艺精神,保存着大量风格迥异的文化遗产,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发挥着文化国际化传播的国家名片作用。因此,“师徒传承”如同不断的血脉,维系并促进了体育教学改革的主体结构稳定和多元化形式选择。
传统体育课堂是在现代体育课堂教学观念下产生的相对概念,整体教学设计与现代课堂的管理内涵并无实质差异,学习的主体还是学生,课堂节奏的把控者引导人仍是教师。只是我们把传统门第观念的窠臼边界给打破,进一步扩大了“师徒传承”的开放性内涵,将传统封闭式的技能传授方式推向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将传统精深圆熟的功夫转变成通俗易懂的动作技能。关于技艺传承的文献史料记载相对丰富。如“周锷字剑堂,于竹叠扇楣刻小草,楣四行,两楣二百数十字,细如蝇鬃,使转处曲尽其妙,见者惊为神工”。《韩非子·解老》云:“工人数变业则失其功,作者数摇徙则亡其功。一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则亡五人之功矣。万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则亡五万人之功矣。然则数变业者,其人弥众,其亏弥大矣。”在传统农耕时代,工人的劳动技能大都停留在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中,频繁的工作变动会延误人岗匹配的最佳磨合时间而降低生产效率。“师徒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技能传授与生产效益的空档期,徒弟能较快进入学习状态,师傅能全面了解徒弟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来讲,传统体育课堂所传授的技能、方法、程式,都会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得到传承、创新、发展,并不断赋予传统体育课堂新的生命活力,使其在文化传承上整体保持领先地位。
从学校体育文化建构的角度理解体育课堂教学中传统“师徒传承”关系,呈现出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特色项目。教师对于相关项目的运动技术和表现艺术的价值取向在理解、判断、选择都不尽相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坚持“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即“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发展路径选择上更倾向于整体精神传承。因此,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师在进行常规体育课堂教学时往往侧重于体育项目本身“健、力、美”的独特追求,以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视觉审美的客观需要与强健身体的具体要求。尤其是传统体育特色学校,在现代体育课堂教学理念不断生成、反馈、修正中得到发展并完善。传统体育技艺的传习并未因此消亡,反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与巩固。“师徒授业”的传承体系连绵至今,几乎没有中断,这对濒临失传或已立项保护的非遗体育项目进校园,研究保护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制度,提供了方向指引与实践考量。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中国传统技艺在传承过程中基于开明与礼法的真实写照,破旧俗“传内不传外”谓之开明,倡尊师重道谓之礼法。在传统师徒传承模式下,“师傅”占据着宗法社会关系的支配地位。师傅与徒弟形成族群式人身依附关系,师傅就自然的形成了双重角色,既有现代教师传道授业的教学活动指导,又有传统家长礼法管教的道德训化,即便没有任何血亲关系的学徒,也因师徒关系的特殊性而被动地融入师傅的家庭关系中。这种建立在传统宗法制度之上的师徒关系更有利于交流情感和传授技艺。在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中,由于人身依附关系的宗法礼制已被现代教育教学中的民主与科学所取代,在课堂上学生可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与技能,体验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可向学生传递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学生的课堂表现也会促进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方案,形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共促共进,有利于形成教学相长的现代师徒关系。当然,在构建现代师徒关系的过程中仍要重视传统教育对学生人格培养和体育文化的整体感悟,“师徒传承”中的积极价值取向值得借鉴。
在以技能传授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体育课堂中,师徒传承是一个绕不开的既定事实,深刻影响着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进度与深度,规训着课堂教学目标的生成。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师徒关系逐渐走向师生关系,改变的不仅是体育课的授课方式,而是贯穿于教与学始终的情感维系。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遵循着程式化的知识与技能的设计方案,未能体现出摆脱人身依附关系的师生之情。尽管传统师徒传承关系存在一些糟粕困囿,扼制了相关技术的发展与革新,但从扬弃的视角去伪存真不失为有益取舍。因此,建立在现代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观背景下的新型师徒传承关系,对于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内的传承与发展尤为重要。
[1]姜霞.中国传统美术递承方式之我见——析“师徒相授”与“父相传”的教育模式[J].美与时代,2004(9):24-26.
[2]米靖.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61.
[3]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191.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Extension of " Inheritance from Teachers to Students " in Classroom Teaching of PE
YE Qing, etal.
( Wuzho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Wuzhon 215100, Jiangsu, China)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编号:191106447)。
叶晴(1969—),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体育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