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春
摘 要: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对《离子反应》案例背景,案例的实录分析,获得了反思,启示。
关键词: 浅谈;离子反应;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33(2020)17-0246-01
1 案例背景
《离子反应》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需要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学生刚刚步入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没有太多的基础,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而《离子反应》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鉴于学生在初中有溶液导电性实验、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等基础,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和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先通过一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产生相关现象的原因,让大家思维碰撞中得出结论: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其中含有能自由移动的离子,进而引出电离的概念,紧接着通过图片展示和动画演示的方式加深大家对电离的认识。然后让大家继续举出溶于水后能导电的物质,实验验证后归纳出他们都溶于水能导电的原因,进而得出电解质的概念。根据酸、碱和盐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下定义。总结之后,辅以适当练习进一步加深學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 案例实录
[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很仔细,表扬大家有一个科学严谨的态度,请同学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1)灯泡不亮(或者很暗);实验(2)灯泡不亮;实验(3)灯泡变亮,且随氯化钠的不断加入,灯泡逐渐变亮。
[教师追问] 如何解释上述实验的现象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选出小组代表进行发言。
[学生讨论]针对问题学生很感兴趣,展开了热烈的交流。
[学生1]实验(1)、(2)中灯泡不亮(或者很暗),原因可能是:1、纯水中有极少量离子,浓度太小;2、氯化钠固体中有离子,但不能自由移动。
[学生2]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可知电流产生的原因是带电微粒的定向移动造成的,溶液导电的原因是因为溶液中有能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实验(3)中灯泡变亮的原因是氯化钠固体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产生了大量自由移动的Na+和Cl-,且随着氯化钠固体的加入,离子浓度也越来越大,故灯泡更亮了。
[教师总结] NaCl固体中虽然有离子,但不能自由移动,氯化钠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产生了能自由移动的Na+和Cl-。实验证明:NaCl固体受热熔化后也能产生自由移动的Na+和Cl-,所以熔融的氯化钠也能导电。我们将NaCl固体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产生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板书]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电离:物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产生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追加问题] 大家在初中学过哪些物质也像氯化钠一样溶于水后能导电?
[学生举例]HCl、NaOH、KOH、NaCl、NaHCO3、CH3COOH、NH3·H2O、(NH4)2SO4、H2SO4、Ba(OH)2 、Na2CO3、CaCO3、HNO3、H3PO4、Ca(OH)2、Fe(OH)3、MgCl2等。
[教师启发]大家举了很多的物质,那么这些物质是否像氯化钠一样溶于水后能导电呢?我们如何验证呢?
[学生]实验验证。
[演示实验]做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铵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现象]都可以导电。
[结论]在溶于水后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故能导电。
3 案例反思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而本课时主要的内容是学习电离和电解质的概念,这些知识属于离子反应学习的基础,非常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和合作的能力。现对本节课的亮点和不足之处进行反思。
亮点:
本节课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改变了教材中安排的顺序,教材中先介绍电解质的概念,然后介绍电离的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揣摩和处理,利用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验探究法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学中通过氯化钠溶于水的导电性试验,结合电流是由带电微粒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得出结论氯化钠溶于水产生了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从而以探究的方式认识了电离,而避免了直接介绍概念造成的粗浅认识。紧接着利用课本插图和动画演示的形式让学生对电离有了更为直观、形象的认识,能有效避免高二学完电解后,与电离的概念产生混淆。在学习电解质的概念时,先让学生举出和氯化钠一样溶于水能导电的物质的实例,然后进行实验验证,体现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而将具有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这一性质的化合物定义为电解质。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步步分析、验证和归纳中逐步得归纳出电解质的概念。这样既顺利得出电解质的概念,又以实例教会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归纳的方法,效果良好。最后,展示电离方程式这样一个化学模型表示物质的电离,并让学生将刚才所举物质中属于强电解质的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写出来,起到了及时巩固训练的目的。接着,将酸、碱和盐的电离方程式放在一起进行归纳比较,让学生自主从电离的角度给酸、碱和盐下定义。最后设计的[练习2]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得出答案,并经过分析比较让学生对电解质的概念从微观的角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达到了教学目标。最后的作业要学生去查阅资料,对电解质进一步分类才能书写对应的电离方程式,取到了课外延伸学习的目的。总体来说,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模式轻松突破了难点,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4 案例启示
在新课程下,我们教师的教学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并不断研究教材,发掘生产和生活中的资源应用于教学,努力尝试合作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问题驱动式教学法等等,努力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思维顺序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符合新教育理念的要求,使学生能够更轻松地掌握知识,学会方法,享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