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瑛,黄艺娜
(福建省龙岩卫生学校,福建 龙岩 364000)
自整体护理实施以来,健康教育已成为日常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大部分学校没有设置独立的健康教育课程[1],护生在临床实习期间的健康教育水平不高[2]。本研究以冠心病健康教育为主题,采用“校内—临床—社区”延续性健康教育实践模式组织中职二年级护生开展第二课堂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以培养护生健康教育技能,为实习做准备。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本校护理专业二年级护理实训教师相同的4个班抽取自愿参与健康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的护生90人,均为女生,年龄(17.39±0.61)岁。护生在课堂已完成冠心病知识的学习,并经过一学期护理学基础操作练习及考核,具备一定的护理操作技能和人际沟通能力。
护生自愿3人组成一个活动小组,结合内科护理学课堂学习的冠心病知识,通过“模拟—实践—再模拟—再实践”的过程将校内、临床、社区3个环节的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前后衔接,逐步推进护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构建“校内—临床—社区”延续性健康教育实践模式。
(1)校内环节:因本校未开设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程,也无专门的教材,本研究结合健康教育相关文献资料以及本地一家“三甲”医院心血管内科健康教育程序及要求编写护生健康教育第二课堂的学习资料,组织护生先系统进行健康教育基础知识与技术学习,再对临床搜集的案例进行情景模拟演练[3],帮助护生初步掌握健康教育技能,为临床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2)临床环节:组织护生先到心血管内科参观学习护士健康教育,再进行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实践体验,由1位教师辅助两位临床护理带教教师在旁考查和指导,并将患者及其家属的评价反馈给护生。通过临床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引导护生将校内所学知识与技术用于实际操作中,帮助护生从学校学习知识向临床实践过渡。
(3)社区环节:以护生临床实践中健康教育患者的资料为基础,各小组护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进行家庭访视和电话回访的社区健康教育活动,与临床环节的实践活动衔接。然后与学校附近的社区联系,组织护生到社区进行冠心病健康宣教活动,扩大护生健康教育知识与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提高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
分别于第二课堂成立时(干预前)以及结束时(干预后)对护生进行冠心病知识[4]测试,共计10个问题,满分100分。采用Likert五级评分法让护生对健康教育技术的认知程度从“非常了解”到“完全不了解”5个层次进行评分。此外,在第二课堂结束时,通过自设问卷调查护生对自我能力提高的认可情况,护生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5个层次进行评价。数据录入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护生冠心病知识测试成绩干预前明显低于干预后(P<0.05)。干预前,护生对健康教育技术中的出院指导、家庭访视、电话回访的认知度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后(P<0.05),见表 1。
表1 干预前后护生冠心病知识测试成绩及健康教育技术评分比较(±s,分)
表1 干预前后护生冠心病知识测试成绩及健康教育技术评分比较(±s,分)
时间 知识测试成绩 健康教育技术评分出院指导 家庭访视 电话回访干预前干预后tP 33.07±7.86 65.84±10.52 561.025<0.05 2.03±0.71 3.71±0.62 284.015<0.05 1.96±0.70 3.90±0.70 344.449<0.05 1.97±0.71 3.97±0.74 341.578<0.05
绝大多数护生对多方面能力的提高给予肯定态度,尤其是心理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见表2。
表2 干预后护生对自我能力提高的认可情况[n(%)]
中职护生医学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薄弱[5],学习倦怠又比较明显[6]。“校内—临床—社区”延续性实践模式将护生健康教育的学习与实践范围从校内扩大到临床、社区,活动范围广、形式多,提高了护生的专业兴趣。结合临床实际编写护生学习资料、采用临床案例演练,都有利于学校教学与临床实践衔接,更好地帮助护生将校内所学知识技术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校内、临床、社区各环节,护生均采用相同的健康教育程序和标准化健康教育内容,有利于护生知识和技术得到不断巩固及提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护生冠心病知识测试成绩和健康教育技术评分显著提高(P<0.05)。
“校内—临床—社区”延续性实践模式从校内模拟到临床实践,再从社区模拟到社区实践,均与实际案例结合,为护生提供真实、完整而又丰富的资源,有助于护生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模拟演练中的角色扮演到临床和社区实践,护生在与模拟患者和真实患者以及社区宣教对象的多次交流中锻炼了人际沟通能力,克服了心理紧张感,提高了心理素质。同时,校内、临床、社区3个环节的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前后衔接,逐步推进护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提高护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护生对自我能力的提高给予高度认可,有利于增强护生健康教育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