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伟
(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甘肃 定西 743000)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的根基和灵魂。甘肃作为中医药资源大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当此之际,如何有效地对外传播甘肃中医药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012年以来,《甘肃中医学院学报》以专栏的形式连续介绍十大陇药和甘肃省历代名中医生平及其医学思想。李金田等[1]编著的《甘肃中医药文化》一书,首次系统介绍了甘肃中医药文化,对宣传甘肃中医药文化起到很大的作用。刘聪[2]介绍了丝绸之路上的岐黄故里、周祖圣地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张吉玲等[3]从甘肃古代代表性医家学术思想和古医籍两方面,总结了甘肃古代针灸发展特点,为针灸的溯源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些学者分析了甘肃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实情况,分别从发展甘肃中医药事业、文化创意、地域文化建设、文化旅游和服务贸易方面对甘肃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提出建议。吴俏燕等[4]分析了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创意产业的初步构想。王志宏[5]针对甘肃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挖掘、整理道地中药材地域特色,树立中医药特色品牌及加强中医药外语翻译与科研水平的思路。罗中华等[6]提出推动甘肃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国际化战略,重点拓展中医药文化旅游国际市场,积极培育大型中医药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加强中医药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的建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些学者从传播媒介角度对中医药文化传播进行研究。寇颖等[7]主张要运用好电视传播媒体的传播作用,借力“一带一路”倡议,依托甘肃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厚重的药膳文化,促进甘肃中医药膳产业发展。侯胜田[8]研究微博的特点及其在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作用。
从上述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有学者认识到外语在传播中的作用,提到了加强中医药翻译的思路,但没有提及具体用什么新媒体实现跨文化对外翻译传播。以上研究传播媒体是一种单项式的传播,传播效果不佳。因此,为了更有效地传播甘肃中医药文化,需克服语言、文化和技术困境,探索运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拓宽文化传播的媒介渠道。
Wikipedia是一个强调Copyleft自由内容、协同编辑的多语言版本网络百科全书,是全球第五大网站。它有格式简单、链接方便、命名平易、自组织、可增长的特点,整个超文本的组织结构也是可以修改、演化的。系统内多个内容重复的页面可以被汇聚于其中的某个节点,相应的结构也随之改变。修订历史记录页面的修订过程,页面的各个版本都可以被获取,社群的成员可以任意创建、修改、删除页面,页面的修改变动可保留查看。这些特点为维客(在Wikipedia上编辑的人)提供了一种跨越时空限制的交互环境,中医药爱好者编辑发布中医药方面的知识文化,有中医药知识文化需求的人可随时搜索查看甚至编辑修改页面内容,这个技术加快了中医药文对外传播速度,也拓宽了传播广度。
开放的维基百科,任何中医药爱好者都可以成为词条的浏览者、编辑者和传播者,从而实现了传播主体的平民化。在维基百科上编辑中医药词条的传播者有中医药院校从事教学、科研、临床工作的中医药专家,也有接受教育的中医药学生,他们都可以参与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大大地扩展了参与者的范围。在维基百科上,知识传播的权限不受学历或职务等社会属性的限制,而是决定于用户的参与热情与主观能动性,这样平等交互式的交流更具有亲和力。语言相通、文化相融,传播者之间的相互修改体现了知识传播中的自我纠错功能,有利于增强知识的准确性。一方面普通大众通过发现词条的错误,进行修订编辑,获得了成就感;另一方面,民众的这种参与也在无形中强化了他们对维基百科的使用黏度,逐渐成为其忠实用户。
甘肃中医药文化是甘肃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甘肃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内容可分为科普知识类(甘肃道地药材、中医史迹、中医文物、名家简介、中医药企业和中医药集散地)和思想观念类(中医名家学术思想、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甘肃中医典籍)。为吸引受众关注,科普知识类内容编辑成知识性内容,思想观念类内容编辑成叙事性故事,整理成甘肃中医药文化的词条。
中医药文化中中草药既有知识性的内容又有故事性的内容。如上古时期甘肃庆阳人岐伯尝味百草,同黄帝合著医书《素问》《灵枢》,合称《黄帝内经》,开辟了中医著述之先河的故事;西晋时期甘肃平凉人针灸鼻祖——皇甫谧吸收古典医学著作的精华,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出了规范针灸学的巨著《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对针灸穴位进行了科学的归类整理,奠定了针灸学科理论基础,对针灸学以至整个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又如中草药“当归”是中医和血补血的要药,对人是百病可治,各有所归,故名当归。这些动人的故事,没有强加式的宣教,普通大众乐于接受,提高了中医药文化的适应性。
首先,传播者将甘肃中医药文化的词条翻译成英文。然后,通过Wiki技术发布中、英文版的甘肃中医药文化词条到Wikipedia网页。最后,国外受众通过网络与其他受众和传播者之间进行交互式交流。网络社群管理员可对不当内容修改或删除,培养意见领袖,保持社群交流活跃。见图1。
图1 甘肃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过程示意图
信源可信度越高,说服力越大,传播效果越好。中医药文化传播者是中医药学相关信息的发出者,主要是中医药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师、中药学工作者、中医药文化专家、中医养生学者、中医医史文献工作者等。国外中医药爱好者和患者是该研究的目标受众,因共同的兴趣爱好,他们在Wikipedia网络平台搜索、浏览、编辑有关甘肃中医药文化的信息,自然而然聚成一个Wiki社群。维基百科所推动的网络知识传播不仅在传播的内容方面,受众可自主选择自己乐于传播的内容,甚至传播自己自主生产的内容,而且受众在传播过程中还有可能成为主导力量,推动着知识的扩散与再次传播。
参照国内外现存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用归化和异化等翻译法把甘肃中医药文化的词条翻译成英语并发布到传播平台。在翻译传播过程中,合理处理中西文化差异,提高翻译质量。中医学术术语具有模糊性、简洁性和韵律性的特点,抽象的中医药理论很难让西方人接受。在翻译的过程中,建设中医药文化术语标准,减少对外传播中的文化偏向,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和中医药的国际化推广应用。用户对已翻译好的中医药文化条目在Wikipedia平台上增加条目,通过简单的格式编辑就可以发布到维基百科,这是传播的第一个环节。
在维基百科中,用户对词条的编辑分为增加、删除和修改三种操作,如果一个人在编辑过程中进行了添加操作,则认为此用户向其中添加了一个知识点,而删除和修改操作则反映了用户对这一被修改知识点的态度。每一个知识点记作一个节点,若一个用户同时对两个知识点进行了修改或删除的操作,则认为网络中这两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若有知识点从增加时起就没有人对其进行修改,则认为这一知识点对于知识网络的构建没有影响,没有增加知识点的数量,也没有扩大网络规模。维客编辑是Wikipedia知识协作网络构建的主体,维客之间对此词条的相互增加修改等就形成了协作网络,如图2所示,网络中的节点为协作者编辑的知识节点,知识节点随着协作的开展结合或重组,从而完成知识的再创造。Wikipedia网络是由大量的百科知识单元组成的知识集合,被广泛应用于社交媒体开放式知识传播的研究。根据社会网络理论,每个知识代表网络节点,知识与知识间的推荐链接作为网络中的边,如果考虑知识节点之间的链接方向,此时的Wikipedia就形成有众多节点和边构成的有向知识网络。一个词条就自然汇聚成一个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由多个协作者共同协作完成。
图2 Wikipedia知识协作传播网络图
基于Wikipedia平台的甘肃中医药文化传播开展以来,在3个月的时间内陆续发布了80多个词条,主要以知识性的十大陇药为主,点击浏览量约2.3万人次、浏览词条平均停留时间120秒,互动修改量和增加量达到300多个知识节点,其衍生出的知识节点也在不断修改传播,而且修改知识节点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查看修改处的开源码IP地址,可以判断交互维客来自欧美用户占绝大多数,其次是东南亚国家和日韩。说明基于Wikipedia平台的甘肃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量的加大,信息传播量越密集,传播的广度也相应扩大。
传播深度表现为对词条从了解到理解的过程,其社会反响与传播效应也可以通过维客的正面意见反映,还可以通过点击率与回复率表现出来。本文选取高质量词条“Chinese Herbal Medicine”作为数据集,该词条编辑人数众多,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化,其知识网络和社会网络相对较为稠密,具有研究的代表性。利用API下载词条从开始创建时刻起到被评价为特色词条(Featured Article)为止的历史版本信息作为研究样本,每5个版本记为一个周期,共6个周期,利用每个周期的数据生成知识网络和社会网络,并测量网络的相关指标,生成样本的时间序列数据。如某国内传播者(2019)在wikipedia页面添加“Chinese Herbal Medicine”词条,并撰写相关内容。大约几天后就有维客1发起“Patient discussion about Chinese Herbal Medicine”的讨论,此后3位国外患者分别发起了3个问题的知识接点疑问:“Q1:Which of these meds are better and without any side effect,chemical medicine or Chinese herbal medicine?”“Q2:Now I have decided to try Chinese medicine.Can herbal medicine help?”“Q3:Is acupuncture effective?”这 3 个问题构成了知识的节点。在Wikipedia讨论页面(2019)又衍生出3个问题 “Q1:Now I am suffering from diabetes,is there any best Chinese medicine for diabetes?”“Q2:Is there any natural herb for a sluggish thyroid?”“Q3:I heard and experienced that the natural medicine is better than modern.”在讨论中,国内传播者采用添加议题、论据和理由的方式,力争在议题设置上有引导力,如在第一个问题后我们可以添加“Chinese medicine for diabetes”为寻医问药的维客提供中医药验方。在规则制定的讨论中要有说服力、对于偏见倾向有回击力、对于质疑有解释力。如“Q:Is acupuncture effective?”有维客回答道“one of the problems with chinese meds/herbal meds/nutural meds is that it takes longer to work than conventional meds-also these alternative meds are more for prevention.if you use them on a daily bases your body will become resistant to some diseaces.”对于这种质疑我们应该找到有力的证据材料。到目前为止该词条已创设6个相关条目:Words ending with Chinese herbalmedicine;Certificate i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ymposium o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Chinese herbal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Irish Register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Member of the Register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这6个衍生词条构成了一个完整知识生产传播网络。
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终极目标是在和风细雨般的信息交流中让受众接受并使用中医。再以“Chinese Herbal Medicine”词条为例,我们不难看出维客在互动中,从对中医药的怀疑态度,通过国外患者的平等交流介绍,再到相信中医药并寻医问药,说明基于wikipedia的受众接收信息并对此条的关注、理解和知识的内化后,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对中医药产生浓厚兴趣,肯定其价值,进而发生行为上的明显变化。由于该研究是跨文化传播,受众是外国人,从知晓信息阶段到采用阶段信息的接受过程需要一段时间,传播导致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是有隐蔽性的。知识方面,传播者通过传播知识信息,使受众一方面获得有益的中医药知识,开阔了眼界,获得对中医药的新认识和新体会。从传播内容中提炼出甘肃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Wikipedia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知识传播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下平等磋商,有效地契合了受众的认知、自我实现及身份认同等诉求。它采用多元的传播策略,以便捷的传播手段、平民化的传播主体,使整个传播过程呈现出跨越时空的特点,提高了传播效果。但国内网民对维基百科的使用率不高,认知度不够。因此,甘肃中医药对外传播亟待鼓励网民参与维基百科平台的编辑活动,积极培养维基平台意见领袖,才能更高效地传播甘肃中医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