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斌 段廷正
摘 要:“积极废人”有着有别于其他亚文化类型的独特风格,不但表达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的一种利益诉求,而且折射出了当今青年大学生群体真实的社会心理与生存状态。它反映出积极与懈怠并存、社会焦虑、正能量的削减等社会心态,是一定社会现实情况的反映。
关键词:积极废人;青年大学生;表现;形成原因
“积极废人”,是指那些很爱给自己立flag,但是永远做不到的人,这类人心态上积极向上,行动上却宛如废物,他们往往会间歇性享乐后恐慌,时常为自己的惰性自责[1][2]。它实际上并不能说明这类人“心态上的积极向上”,而应是一种短暂性的“积极”与持久性的“行为懈怠”并存的状态,它是对当前青年的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的反映,是当前社会青年社会心态的一个表征。
一、“积极废人”与当代大学生心态
“积极废人”这一群体的出现,是与消极、悲观等情绪以及心态相伴而生、相随而发展的。它反映了青年大学生群体真实的社会焦虑、短暂性积极与持久性懈怠并存以及相对剥夺感等多样的社会心态。
(一)积极与懈怠并存
“积极废人”是一种心态积极向上而行为懒散的群体,但这并未从本质上认识到这一群体的心理状态。尽管,“积极废人”现象充满一定的负能量,同时也应看到其背后所隐藏的正能量方面。社会心态影响个人的生存状态,反映着社会的发展过程。一方面,“积极废人”表现的是青年大学生群体短暂性的积极向上,但这种“积极向上”是由于身处各方面压力之下而不得不采取的“積极向上”它实际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焦虑感。“奋斗”“拼搏”“进取”等词汇也是形容青年大学生群体生活态度的常用标签[3]。他们在个人成长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表现出一种“发展效能感”,对生活充满希望、有梦想,对未来发展状况及前景有一定的预期。它像一双有力的手,推动着青年大学生群体去追求梦想,而使得其展现出短暂性的“积极向上”心态。另一方面,同样由于就业压力、知识压力、学业压力等压力使得部分青年大学生肩负“重担”,不得不放弃“遥不可及的梦想”,从而出现短暂性的积极心态与持久性的行为懒散相矛盾的情况。
(二)社会焦虑致使心态失衡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继2017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高涨之后,2018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继续高涨,达到238万人,比2017年增加37万人,增幅达18.4%[4]。2018年毕业人数预计高达820万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毕业群体,在面临就业压力、毕业压力的同时,还有被家人催婚、逼婚的压力……当下青年大学生在巨大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生活压力下逐渐呈现出“自暴自弃、自怨自艾”等思想行为。他们自嘲、频立flag,一方面反映的是其内心的焦虑与不确定性,在心态上呈现出了某种程度上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实际行为方面,却又陷入消极懒散的状态。这两方面看似相互矛盾,但实际上却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其心态并不是积极向上的。
(三)正能量的削减
“我想我差不多是条废咸鱼了”“没有人能放弃梦想,你自己想想就会放弃了!”等言论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蔓延开来。“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活的会很舒服”的想法,不仅反映了青年人在社会上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同时也表现出其内心的绝望与坦然。“积极废人”群体的出现,体现着人的动机与效果之间的关系。从动机角度来看,动机是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想法,是某种行为的“发端”和内驱力[5]。它往往与行为者的“特定需要”相关,反映着一个人想要满足某种需要的心理状态。“积极废人”它所呈现的是部分青年大学生群体动机上的“积极向上”,表达着自己在某方面的需要与意愿。从效果角度看,效果是某种动机所产生的结果,好的动机不一定会产生的效果。“效果”不仅与个人有关,还会受到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影响。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会的不公平事件等使青年大学生心理产生了正能量的削减,即便他们如此积极努力,在现实面前还是抵不过“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这些心理的出现,在不断着侵蚀着他们的思想,不断削减着他们自身的“正能量”。
二、“积极废人”群体社会心态的形成原因
从心态的积极向上到无助绝望,积极与懈怠并存,这样看似与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的“积极废人”群体的出现,它的产生并非毫无根据。任何社会意识、社会心态都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自我效能感与现实的冲击等方面,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态[6]。
(一)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其社会心态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与此同时,人们面临的生活压力、生活风险并存且更加复杂多样。经济快速发展与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日益提升,社会对知识性人才的渴求度更高,从逐年增多的考研与考博人数可以看出不少青年大学生陷入“知识焦虑”的恐慌中,但即便有高学历也会面临被社会淘汰的风险。在市场经济与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的潜力与创造性被无限挖掘,不少社会底层的人正在通过网络直播等手段改变自己的命运,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人生的发展不确定性深刻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群体社会心态。
(二)情感的过度消费消解其自我发展效能感
部分群体对青年大学生群体情感的过度消费,从而消解了其自我发展效能感。青年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梦实现的后备军和生力军,有着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共同理想,也有着实现自我发展的个人理想。青年大学生有一定的自我发展效能感,对未来发展前景有期许,并能在一定时间内坚持。市场经济注重“效益与利益优先”,网络世界的“虚拟性”、诈骗事件等多发,使得更多媒体、卖家利用人们的情感进行营销与宣传,逐渐丧失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真诚性与真实性。同时,学校作为一个“小社会”,学校的各类机制是否健全、制度规则是否合乎公平正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年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形成。“积极废人”群体他们短暂性的积极向上,但在认清社会发展态势,进行自我认识之后,却又进行着自我否定,频立的flag也“不攻自倒”。“积极废人”不是“废人”,他们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应看到他们对主流价值以及自我精神世界丰盈的渴求。
三、如何消除“积极废人”心态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后备力量,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积极与否直接影响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大方向。社会转型时期的发展背景下,我们应当正确对待“积极废人”这一特殊社会亚文化,深刻认识到这一特殊社会亚文化背后反映的是青年大学生的正当利益诉求。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公平正义是维系社会良好运行的基石,它渗透于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社会各个层面,制定完善的社会就业服务及大学生人才引进等政策以保障大学生在社会就业方面的公平公正,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开放、透明的社会竞争环境,使寒窗苦读多年的寒门子弟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实现华丽的转变成为贵子。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正当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的前提。
大学生正当利益诉求的产生也离不开学校的积极配合。学校应及时了解青年大学生当前的需求状况,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满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合理诉求。例如,通过开设心理疏导课程、开通热线电话以及匿名书信咨询等方法,来缓解青年大学生的社会焦虑、懈怠及相对剥夺感等心理问题;注重毕业生就业问题,避免毕业生因工作焦虑、心理压力等产生消极心态。
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全过程,以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主流价值观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社会积极心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正和平等所倡导、所反映的主流契合“积极废人”表现出来的对社会公正、平等的期盼[7]。我们应当注重大学生心理变化,用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社会心态,使他们在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积极向上的成分,从而将其基本内涵吸收转化,并在实践中应用与践行。
参考文献:
[1]昔央.你是不是“积极废人”?[J].视野,2018(12):44-45.
[2]宗昀洁.如何撕掉“积极废人”的标签[J].职业教育,2018(11):41-43.
[3]董扣艳.“丧文化”现象与青年社会心态透视签[J].中国青年研究,2017(11):23-28.
[4]施怡.基于R语言ARIMA模型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预测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8):212-214
[5]邓茂强.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动机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6]王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J].青春岁月,2012(21):339.
[7]劉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J],2015(2):108-115.
[8]尹玢.公民慈善意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引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