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芳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本阅读是一项学科素养,是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教师应引导他们对数学文本进行深入的阅读,以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文本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3-080-1
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数学教学也离不开文本的阅读,没有对文本的理解,就不会有清晰的数学思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数学文本进行有效的、深入的阅读,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咬文嚼字,提高对数学概念的认识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善于咬文嚼字,层层深入,通过对概念的阅读、思考和辨析,把相关知识剖析清楚,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并学会应用概念。
比如关于“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他认为的关键词,学生集思广益,逐渐画出“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等关键词。接着教师可咬文嚼字连续提问促进学生思考。“乘积是1”说明什么问题呢?“能不能是和?差?商?”“两个数”说明了个数问题。“互为”那能不能说某个数是倒数?“互为”说明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在理解、对比的基础上,学生能理解“倒数”的概念。
二、对比归纳,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本阅读不仅仅仅体现在新课的教授上,同样体现在对课后练习的对比、理解上。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既可以理解晦涩的概念知识,也可以运用于对文本习题的理解上,使学生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例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习题中有如下两题:
①一根绳子,第一次用去它的1/3,第二次用去1/3米,哪一次用去的多一些?
②两根绳子,第一根用去它的1/3,第二根用去1/3米,哪一根用去的多一些?
很多学生都很容易混淆这一内容,那么笔者在教学时对这两题进行了对比归纳。请学生找出这两道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在充分的讨论交流后得出:①第一道题和第二道题的区别在于绳子个数的不同,其他条件相同。②在同一题中,1/3和1/3米不同,前者是把这根绳子看作单位“1”而言,后者是针对这根绳子的具体长度。就讨论交流后得出的异同点,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去交流、理解。①一根绳子说明只需要考虑两次用的长度,每次具体用了多少米在本题中并不能根据已知条件得出,但是“第一次用去它的1/3”,我们可以由此得出“第二次用去它的2/3”,因此,第二次用的多。②第二题两根绳子说明我们要考虑具体的情况,比如绳长小于1米,绳长等于1米,绳长大于1米,情况的不同,每根绳子用去的长度也会有所不同。
交流是思维的碰撞,也是信息的深化、综合和融通。教师应对数学文本进行对比、归纳,让学生在自主辨析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反思整合,深化文本理解能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的很好的知识体系”。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体系和联系,不同年级的内容都是在前一阶段不断巩固、深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关于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我们通常会由平铺的方式让学生们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进而得出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先通过简、拼、转化的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S=ah。然后根据类似的方法得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在回忆、整理这些面积推导公式时,我们不禁产生疑问:“难道只有这种方法,才能通过使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吗?”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学生经过探讨、操作、交流发现,原来圆的面积还可以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其他平面图形,并且同样可以运用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例如将圆平均分成16等份,可以拼成一个梯形,梯形的上下底之和是圆周长的一半,即πr,高是2r,由梯形的面积公式S=12(a+b)h,最终推导出圆的面积是S=πr2。
我们不仅在平面图形中对图形的面积推导做过尝试和深化,而且在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中,我们也同样做过拓展。
例如关于圆柱的体积计算,通过转化我们知道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的体积,即V=Sh。其实我们换个角度,将转化后的长方体横着放,圆柱的体积还是V=Sh,但是此时的底面积就是圆柱侧面积的一半,而圆柱的高就是它的底面半径。因此我们还可以得出圆柱的体积=侧面积的一半×底面半径。
其实文本的研读,不仅仅是字面的研读,也不仅是既定知识的理解和整理,教师需要多策略、多维度的指导学生阅读文本,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文本的理解全面而深刻。
四、渗透感悟,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蕴含着数学文化的教学,教师应借助阅读材料,渗透博大精深的数学文化。
比如,在苏教版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这一课时,教师可通过介绍“曹沖称象”这一故事展开,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使学生了解“转化”的策略历史源远流长。这一策略既可以解决数学问题,同样可以解决生活难题。
数学阅读具有“有助于规范数学语言、加深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养成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其自学的能力”等特点,对数学文本的阅读既是基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又是基于高年级文本难度而言的。对数学文本的各方面进行深入解读,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引导学生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其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麒麟中心小学,江苏 南京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