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鸣 李敏
摘 要 小学教师话语是教师对儿童施以知识授受、情感培育、心理关怀的重要工具和行为载体,具有平等、尊重、关怀的话语交往性伦理价值,体现着深厚的道德示范性和伦理学意义。小学教师应加强对话语伦理精神的理解,积极投身于话语伦理实践,基于哈贝马斯“话语伦理学”中有关话语有效性要求的内容,提出话语伦理的实践原则:实事求是,保证知识信息客观真实;平等尊重,促成师生共同理解;态度真诚,用积极话语表达仁爱之心;文明礼貌,做好言行一致的示范引领。
关 键 词 师德修养;小学教师;话语伦理;伦理价值;实践原则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08-00-04
小学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其话语体现出教师专业角色的特殊要求,重视话语伦理是教师个体主动追求提升师德修养的重要内容。然而,检视现实,小学教师对自身话语所潜藏的内在伦理内涵、伦理价值和伦理影响尚不明晰,对话语伦理的敏感性和自觉意识有所欠缺,可能引发诸多言语道德失范危机,损害着小学教师的师德形象和儿童身心发展。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在认知层面正确理清教师话语的伦理内涵与伦理价值,更要针对教育场域中的具体言行提出基本的实践原则,希望為提升师德素养以促进儿童生命健康成长有所启发。
一、小学教师话语的伦理内涵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人类交往行动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言语交际,话语成为言语交际的具体承载形式和外在行为表征。从哈贝马斯话语伦理学角度来看,人类工具性行为将话语作为一种方式或策略以实现个人利益,交往性行为通过话语达成相互理解和理性共识。小学教师话语是人类总体言语行为中的一种,带有社会分工下明确的劳动特性,以及专业的职业角色倾向和交往对象的特殊性。按照上述理解,小学教师话语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作为一种师生交流、传道授业、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在传递具体话语符号内容的同时又显现出外在的言语交际行为,有言语行为的发生就有必要对行为本身所带来的是非善恶问题进行道德层面的思考。此外,小学教师话语主要针对儿童这一特殊的交往对象,与儿童构成了特殊的交往关系,这也决定了对师生间话语伦理关系审视的必要性。
由此,本文所言的小学教师话语伦理的关键要素包括关系、行为以及话语。其中,“关系”主要指小学教师与儿童之间所构成的伦理关系,行为则指以儿童为主要交往对象的小学教师言语行为,其行为活动本身会带来是非善恶的伦理评价,话语则主要就其所带来的工具性和交往性功能而言,进而衍生出伦理价值的思考。小学教师话语即是将小学教师作为话语主体,以儿童为主要的话语对象,在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以实现教书育人为根本目标所使用的各种言语总和。
小学教师话语具有伦理性的特质、要求和规范,自然应在实践中力求言语行为的合道德性、合伦理性,做符合教师专业要求和职业规定的适切行为。同时,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性,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在与儿童的言语交往互动中树立良好的话语角色形象,做好言行示范的榜样形象。因此,其一般包括如下伦理特性:
一是示范性。儿童具有一种共同的心理意识,即对教师充满特殊的依赖感和信任感,会将教师当作知识的化身和道德的榜样,尤其是在低年段,儿童的这种“向师性”尤为明显。同时,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模仿学习能力,会将小学教师的话语行为、话语内容、话语的情感态度等直接当作可模仿学习的对象。这就要求小学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以积极的言语行为影响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二是感染性。小学教师话语的感染性突出体现为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其所呈现的话语风格、话语态度、表达方式、价值观念等会逐渐形成教师个人的话语特色,这些都是教师人格魅力和人格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儿童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陶冶、思想启迪、价值熏陶。三是向善性。儿童具有善的本性和向善的心理倾向,这是儿童才智发展、品德发展、人格完善的基础。小学教师应出于善的动机,在道德义务和良心的驱使下采用积极的话语表达方式,在尊重儿童天性、自主性和生命完整性的前提下,通过话语的相关内容、情感、态度等对儿童生命成长进行善的引导与干预,将培养儿童善性作为话语伦理的核心目标。这可说是小学教师言语交际行为中最重要的伦理要求。
檀传宝教授曾指出,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实质上是为师者“对我们自己的”和“为我们自己的”道德教育,[1]“为我们自己的”注重的是教师个人的师德修养。“小学教师话语伦理”是作为教师专业角色应追求的内在德性和精神人格。“对我们自己的”侧重于教师专业自我的提升,通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因此,重视小学教师话语伦理应成为教师德性成长的理性需要和重要组成部分。
二、小学教师话语的伦理价值
小学教师话语首先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工具,通过话语信息的传递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此外,教师通过话语在与他者实现沟通交流的同时,还具有实践交往的性质。
(一)话语的工具性所体现的伦理价值
作为占据教育实践行为主要部分的小学教师话语,其工具性的表现首先体现为以小学教师话语为信息媒介来传播知识文化,传承文明精神。尤其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下,小学教师话语成为教学行为表现、教学任务达成的基本形式和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教师话语的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应成为伦理价值的重要考量,就话语信息以及承载的内容而言,可能潜在地蕴涵着诸如“弄虚作假”“模棱两可”“主观偏见”等不良道德因素。因此,小学教师要力求依据事实判断做出科学而规范的话语表达。
小学教师话语不仅以理性的方式呈现客观世界的真实样态,也糅合了感性的心理因素和情感因素,具体表现在通过教师话语能够渗透、感知、体验到主观世界的真实样态。通过小学教师具体的话语行为,对儿童的情感培育施加积极影响,以个人的话语魅力感染儿童的情绪体验,并能对儿童的成长做出合理的心理关怀。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小学教师话语承载知识授受的工具意义固然重要,但建立在小学教师话语行为载体之上的情感关怀和人格培育作用也不容漠视。因此,小学教师要明确自身话语行为的工具性价值,意识到其中的伦理蕴意和伦理影响,自觉在专业生活中选择“应当”的伦理行为,在实践中履行基本的话语伦理责任。
(二)话语的交往性所体现的伦理价值
哈贝马斯既将话语看成是交往的一个构成因素,也将话语看成是交往的继续。[2]教师话语本身就体现了交往行为的内在规定性。现代儿童对于基本的伦理价值观念有着朴素的认识和自我理解,对于师生交往的道德现象具有敏锐的察觉能力,在教育现场,我们也经常听到儿童对于教师平等与公正的真切呼唤。
以相互尊重为核心。哈贝马斯提出,主体间相互关系要建立在主体间话语的基础上,通过话语才能达成不同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3]由此,以相互尊重为核心的话语交往性伦理价值意在尊重儿童话语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儿童作为主体的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有言语表达自由的权利,倾听儿童声音,理解儿童表达应成为教师话语交往性的核心要义,维护儿童言语利益就是对儿童自身主体人格的基本尊重。
以关怀的意识、情感和行为为依托。作为一种内在精神层面的体现,在言语交流过程中,教师真正关心儿童就会付出情感关怀,使儿童能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包容进而影响儿童的关怀行为。诺丁斯指出,关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4]运用充满关心之意、关心之情、关心之行的话语表达,对于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师生交往的质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书育人是爱与被爱、关怀与被关怀的过程,教师作为关怀者“帮助别人,满足其需要、使其获得幸福是关怀伦理的内在要求,可促进被关怀者直接获得幸福”。[5]
三、小学教师话语伦理的实践原则
小学教师话语伦理实践本身就是一种道德修养的实践,要将对话语伦理精神的理解积极投身于实践中去,坚持话语伦理的基本原则,审视言语行为的“得当”与“应当”,自觉形成规范的言语道德行为。在此,借鉴哈贝马斯“话语伦理学”的合理解釋,“一个成功的话语必须满足三项附加的有效性要求,包括命题的真实性、规范的正确性以及主观的真诚性,相应地划分行为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以及主观世界之间的反思关系”[6],以及教师话语所彰显的教师社会形象,我们提出四个方面话语伦理的实践原则,以期为推进我国小学教师师德规范的建设与发展做出努力。
(一)实事求是,保证知识信息客观真实
话语的工具性体现了教师话语传播知识信息的价值,当代小学教师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职业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小学阶段的知识传授是帮助儿童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关键,真实的信息内容与表达的客观真实奠定了儿童下一阶段学习的基础。同时,儿童在认知发展上还不够成熟和全面,对于一些基本的是非判断还存在不确定性和不合理的成分,非常依赖教师的讲授和引导。
作为一名有责任心、有义务感的教师,引用或称述客观事实时必须做到科学、准确、严谨、规范,以确保学生能正确理解知识信息并有效运用知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实事求是、客观真实”的话语伦理原则连接的是信息内容与外在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即教师所传达的信息内容必须与客观世界相符合,需要教师在筛选和开发教学资源时对授课内容进行科学把握,并有事实根据作为支撑;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言语表达力求全面、准确、清晰反映客观事物的全部特征,帮助儿童从本质上认识事物、掌握概念。
(二)平等尊重,促成师生共同理解
“平等”首先是话语参与者的平等,即所有与教师形成教育关系的儿童都应积极参与言语交流;其次,平等关注每个儿童的话语权利和话语需求,在言语交流中鼓励儿童随时发表自己的言论、提出质疑或建议,与教师形成平等的对话关系;最后,所有参与言语活动的师生都应共同遵守既定的话语规范和伦理原则。“尊重”的话语伦理则要求教师认识并接纳儿童表达的差异性,尊重儿童独立人格,禁止使用一些挖苦、讽刺、侮辱类的有损人格的话语,尊重每一位儿童言语表达的自由权满足其言说的需求,尊重儿童的隐私、保守儿童秘密等。
“平等尊重”是相互理解的前提,教师只有在言语表达上真正做到对待儿童一视同仁、尊重权利与人格,满足儿童话语需求,才能与儿童达成共识,促成交互性理解,也才能真正走进儿童心灵世界,避免言语伤害。“平等尊重,促成共同理解”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师的积极倾听,包括了行为上、认知上、和情感上的听,具体技巧包括专注行为、简述语意、善于提问[7]。教师全身心投入与儿童的对话中,既表达了对儿童话语的充分尊重,也牢牢地把握住儿童的所思所想,才能触发对儿童世界新的理解。
(三)态度真诚,用积极话语表达仁爱之心
决定教师言语效果的主要东西——是言语中的诚意。[8]“态度真诚、情感关怀”的话语伦理原则呈现的是教师的内心世界,是对教师话语在态度、动机、情感等方面做出的总体规定。从教师的心理动机来看,它指的是教师话语表达产生的言说结果与真实心理相一致的状态。在与儿童的言语交际中,教师应坦诚相待不应故意隐瞒或说一些违心的话,只有态度真诚才能与儿童展开有效沟通,儿童才能真正认可教师话语。
拥有一颗仁爱之心的教师会自觉产生对儿童真正的关怀,会对儿童抱以关注和期待,并愿意为对方付出实际行动和责任义务。其言语之善的责任义务也是强烈的,能够通过言语表达关怀之意、关怀之情、施行关怀之行。儿童普遍渴望得到教师言语上的激励、安慰、理解,教师对儿童付出仁爱善良的“心”,能够使儿童心理获得强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要善用“我明白你的意思”“我很理解你”“就像你我也一样”等话语,体现对儿童的重视和肯定,有感同身受的境遇和一起共进退的决心。尤其是在小学低段,教师言语之爱能够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的变化,调和人际关系矛盾,舒缓儿童精神压力,为儿童的幸福成长提供有力的情感支撑。
(四)文明礼貌,做好言行一致的示范引领
实践话语伦理需要“承诺与教师作为一个道德教育者、模范和榜样有关,他们的目标是引导学生过一种道德生活。”[9]由于小学生模范学习的天性和教师重要他人的角色定位,教师作为儿童的道德榜样,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儿童认知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带来一定的示范作用。教师文明礼貌的话语不仅是个人形象的代言也是社会风气的道德标杆,其言语行为既要符合社会道德和伦理要求并将其作为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又要符合教师伦理角色的规定和道德文明的示范性要求。
“言行一致”具有诚信的道德意味,陈汝东就曾对“言行一致”的道德准则提出了如下解释:其一,在言语行为实施以前,对言语内容或话语信息及言语方式给予道德价值判断,看它是否与社会道德相符;其二,对言语行为给予行为判断,看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且具有可行性;其三,说到做到,实践自己所说的内容,使言语与行为一致。[10]现实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说一套做一套”、说“假话、空话”,缺乏对话语的责任意识和道德义务,严重的会使教师话语权威形象崩塌,使学生对教师的基本信任感降低。因此,做到“言行一致”对于教师道德人格的树立以及儿童优良品行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小学教师话语具有浓厚的道德伦理色彩,对其深刻认识和积极关注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就师德建设来讲,这是对新时代教师专业伦理发展的积极思考,彰显以人的伦理为核心,是对教师专业人格塑造和尊重儿童人格发展的现实呼唤。
参考文献:
[1][5]檀传宝,张宁娟,吕卫华.教师专业伦理基础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71,91.
[2]龚群.道德乌托邦的重构 哈贝马斯交往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94.
[3]牛海彬,曲铁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视阈下的教师话语建构[J].外国教育研究,2010,37(05):83-86.
[4]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3.
[6]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00.
[7]屠荣生,唐思群编著.师生沟通的艺术 第2版 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5-131.
[8]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肖勇,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32.
[9]伊丽沙白,坎普贝尔.伦理型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10]陈汝东.语言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0-121.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