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视障儿童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2020-08-19 05:05杨秉瑞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古诗词教学

【摘 要】视力障碍儿童因其特殊性在古诗词学习中困难重重。笔者结合自身感受与领悟,从视力障碍儿童学习古诗词的意义、教学现状及教学难点出发,提出了几点提升视力障碍儿童古诗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建议。

【关键词】视力障碍儿童;古诗词教学;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8-0250-02

《盲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版)》明确指出“盲校语文课程对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以及“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而古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等方面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意义重大。

一、视力障碍儿童学习古诗词的意义

(一)了解领悟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的辞藻韵律,以及其蕴含的历史典故、民俗文化等而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习古诗词及其延伸知识,能够较为系统地接触到古代人物、历史事件、文学概念等,更进一步地领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1]。

(二)提升音韵学习效果及语言表达能力

韵律是古诗词的一大特色,也正是因为押韵,古诗词才朗朗上口,易于记忆。视力障碍儿童因视力存在缺陷所以在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上略为滞后于同龄儿童,且词汇量与语言表达能力明显不足。学习古诗词的遣词造句方法,以及平仄、对仗、韵律等,既能让学生得到锻炼,使学生口齿伶俐,吐字准确流畅,同时又能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写景、咏物、抒情等方面得到锻炼,为其今后高雅风趣的谈吐、妙笔生花的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2]。

(三)发散思维,锻炼想象能力

对于客观事物的想象能力历来是视力障碍儿童较为缺失的,而古诗词精准凝练的语言,恰恰能够抓住事物的核心特征,寥寥数语就能把所要表達的概念讲述清楚,且留下无限遐想空间。学习古诗词既能带领视障儿童理解事物的本质,获得事物特征的认知,又能使其发散思维、锻炼想象能力。

二、视障儿童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与教学难点

(一)视障儿童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虽然古诗词教学在盲校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但其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且存在许多问题。首先,部分学生偏重于数学、科学等理科学科知识的学习,认为古诗词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其次,部分教师的讲解不够生动透彻,有时对精彩之处粗略带过,导致课堂不够活跃,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最后,古诗词教学在课程设置中占比不足,仅教授几首简单、基础的唐诗,这使得学生对古诗词不够了解,理解较为片面。

(二)视障儿童古诗词教学的难点

想要上好视力障碍儿童古诗词课并非易事,这对特殊学校语文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应该集思广益,认真思考如何克服以下几个难点,以做好古诗词教学。

第一,古诗词历来讲求意境之美,但视障儿童存在视觉障碍,缺乏直观的视觉感受,这就需要教师思考如何通过语言表述让学生领略到诗歌的意境。

第二,古诗词常通过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式表达情感,但因什么样的景物让作者产生怎样的情感是比较难向视力障碍儿童讲解清楚的。因此探究如何带领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尤为

重要。

第三,部分古诗词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并暗含哲理。讲清楚其内在的联系,阐明其中的哲学思想,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对特殊教育语文教师来说同样是个不小的挑战[3]。

三、提升视障儿童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笔者在学习领悟及实习感受的基础上,结合视障儿童古诗词教学现状以及教学难点,针对提升视障儿童古诗词教学有效性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

(一)多场景教学,抽象概念具象化

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历来是视力障碍儿童的认知短板,可通过变换不同的教学场景加以弥补,教室内讲不清楚的东西,可以大胆带领学生走出去感受。如四季更替时,可以学习有关不同季节的诗歌;也可以走进自然认识相关的植物,学习与季节、植物有关的意象,分析意象所代表的情感。这样环环相扣,系统教学,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此外,利用多媒体教室、公共文化资源等开展教学,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感官调动,认知方式多元化

视觉障碍儿童虽然在视觉方面受到影响,但其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往往较为灵敏,授课教师可以充分调动视觉障碍儿童的其他感官,以对其视觉缺失加以弥补。古诗词中常有一些描写气味、声音、形状的词语,因此可以抓住这一类词汇进行诗词的深入讲解。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又能让学生以多渠道、多方式对诗词加以理解,还能丰富学生感受,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化。

(三)“共情”的综合运用

“共情”作为心理学概念,也称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教师在讲解诗人内心情感或作品的思想表达方式时,可运用这一方法,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换位思考。这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思想境界,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领悟作品表达的中心思想。

(四)充分开发学生潜能

视力障碍儿童往往具备其他方面的优势,如听力较为敏感或触觉较为发达,表现为有音乐天赋或有超强的记忆能力等。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长,开发其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特长在古诗词学习中得到充分利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达到提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综上所述,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精华,其中的文化内涵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若能结合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增强对古诗词的利用,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教有常法而无定法”,希望教师的努力能使视力障碍儿童也徜徉在中华传统古诗词的海洋中,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郭绪英.浅谈视障高中学生古诗词阅读的有效教学——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2017(23).

[2]沈光银.利用多感官通道优化盲校高中诗歌教学[J].现代特殊教育,2019(19).

[3]苏喜枝.网络环境下盲校古诗词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2010(12).

【作者简介】

杨秉瑞(1990~),男,汉族,云南曲靖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专业2018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特殊教育。

猜你喜欢
课堂有效性古诗词教学
关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多角度探究古诗,全方位加厚底蕴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如何有效利用微课来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性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英语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关于解决大学生上课玩手机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