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基于此,本文抛砖引玉,有待于大家深层次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格教育;率先垂范;挫折教育;评价机制
基础教育有一个重要目标,那就是发展学生的人格,为实现中国梦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人格教育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心灵改造和品格塑造的教育。重视对学生人格健康的教育是当代社会的一项特殊而急迫的任务,教师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人格美。
一、教师率先垂范,以情感染学生
俄罗斯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坦言:“教师谋划把学生塑造成一种什么类型的人,自己首先应当是这种人。”可见,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至关重要,从某种角度而言,一名教师就是一本无形的教科书,是一笔价值不菲的教育资源。目前使用的初中历史教材中渗透着丰富的人格教育元素,虽然为开展人格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但教师自身的素养也是实现“教书育人”目标的关键。为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对人生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会直接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除了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以外,还要以自己的品格和人格魅力感化学生,以自己的心灵塑造学生的灵魂,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启迪学生。
教师在执教重大史实的过程中,应坚持采取正义的立场和客观的态度,把爱憎褒贬倾注于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努力实现以情感人的目标。例如,笔者在执教黄花岗起义时,就激情洋溢地简述了林觉民烈士在牺牲前写下的《与妻书》,并通过多媒体展示了这位英雄在黄花岗起义中英勇无畏、壮烈牺牲的画面。许多学生自然荡起了情感涟漪,几乎震撼于林觉民血染疆场的英勇事迹之中,有的学生甚至流出了激动的泪水。
二、鉴赏人物形象,折射完美人格
初中历史教科书里涌现的风云人物恰似夜空中荟萃的群星,他们那带着时代烙印的传奇性人生经历都蕴含着万古长青的真、善、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课本中叙述的人物故事、名人名言等感染学生,积极引导学生一边鉴赏人物形象,一边思索其人格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帮助学生塑造和完善人格。
古往今来,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无数的中华儿女吟诵着类似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赴汤蹈火,忠心报国,甚至不惜用宝贵的生命护卫国家安全和同胞的安宁、幸福。例如,汉朝使节苏武虽然经历了悲惨的牧羊经历,面对高官厚禄的利诱和磨刀霍霍的威胁,他始终威武不屈;爱国将领岳飞的母亲,在国家危亡之际,励子从戎,精忠报国,被传为佳话;又有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挺身而出,将民族大业扛在肩上,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更有与新冠病毒正面交锋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奋战一线,尽己所能,为守护人们群众的健康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他们皆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放眼全球,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例如,当年哥白尼面对教会的残酷迫害,仍然坚持为真理而斗争;布鲁诺是维护真理的角斗士,他大义凛然地走向教会设置的刑场,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值得大家的敬仰;美国前总统林肯为了维护人民的权利,维护国家的统一,带领人民一举击败了南方分离势力,却在内战结束后不久就遇刺身亡。
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教师只有千方百计地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格教育元素,才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学生的辉煌人生打上一层鲜艳的底色。
三、适当补充素材,丰富人格教育
历史教材具有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教师可以采取相机教化的策略,适当补充一些人格教育的资源与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人格教育。
例如:笔者在讲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相关内容时,就结合学生的求知需求补充了有关章太炎宁死不与袁世凯同流合污的素材。许多学生听后深受感染,他们纷纷长吁一声表达对袁世凯的鄙视以及对章先生的尊重。再如,在执教《戊戌变法》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说出关于谭嗣同的简要生平,然后打开多媒体展示了他的经典话语:“大丈夫不作为则已,作则磊磊落落。”他那淡泊名利、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愿意牺牲一切的伟大之举,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可见,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可以促使学生逐步实现人格的迁移与升华。
四、加强挫折教育,树立必胜信念
人生在世,不如意是常有的现象,但意志薄弱者往往成为挫折的俘虏,假如不能走出挫折的“围城”,那只有继续沉沦下去,更不用提拥有健全的人格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加强战胜挫折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诸如教师可以通过对司马迁遭受腐刑的奇耻大辱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他为什么能够创作出名垂千古的《史记》,从而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正确的生死观;也可以通过讲述爱迪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千难万险最终成为“发明大王”故事,激励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好学,发扬战胜挫折的无畏精神。同时,教师还必须要求学生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提升承受挫折的能力。
五、发挥实践优势,强化人格体验
历史学科是一门反映人文现象的基础学科,虽然以理论知识为主,但也离不开发挥实践的优势。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元素不断完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人格教育的体验。诸如通过正反辩论、小组讨论、质疑答辩等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笔者在执教《中国近现代史》时,就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上述方式的教学活动。
问题一:假如没有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那么鸦片战争是否就不会爆发?
问题二: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运动,清朝最终会灭亡吗?若太平天国运动获得成功,那属于历史的进步吗?
问题三:假如清朝光绪皇帝真正获得统治全国的实权,那么戊戌变法能百分之百取得胜利吗?
由于上述问题容易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因此,他们会积极参与研讨。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六、完善评价机制,促进人格健全
无论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新形势下的革新措施,都离不开反馈评价环节。尤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完善评价机制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一般而言,可以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紧密结合起来,评价的标准、内容、方法要体现科学化、规范化、多元化。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还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道德品质、合作技巧、个人情感等方面,并通过情境测验、行为观察、课堂笔记、成长记录等测评方式来评价学生。当然,评价不是教师的专利,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评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其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教学设计与实施、尊重学生与爱护学生的程度、交流与反思等方面,这样可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研究态度和取长补短的求知观点。
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关键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核心就是教育的竞争。每一位历史教师一定要自觉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养成独立与健全的人格,让人格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闪闪发光。
参考文献:
[1]文素芳.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