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阅读,阅读能力是学生重要的语文素养,要提高阅读能力,单靠课内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课外的积累。在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中发现,学生体会不到课外阅读的快乐,缺乏阅读的主动性;教师缺少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没有制定完善的评价机制;阅读停留在表面形式。文章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条件创设、方法指导、评价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力求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让阅读更深入。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学习;小学生
一、 课外阅读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语言特点和规律,形成言语经验,并有效运用文字进行沟通。课外阅读的过程就是语言实践的过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量的阅读,能积累语言,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语感。一定量变才能产生质变,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运用起语言就得心应手。
(二)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对语言文字和文学形象直觉体验要在大量的阅读思考后形成,有逻辑的表达是在阅读的言语实践中逐渐掌握语言的文字的规律形成的。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个性,形成反思和批判思维。
(三)有助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语言文字是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如读优秀的唐诗宋词,了解中国古诗词文化;读史书,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读《论语》,吸收儒家的思想精华;一部《人间喜剧》,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生活画卷尽现在眼前。
(四)有助于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能力的形成创造,需要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在阅读品味中体会语言艺术的美,如读泰戈尔的《飞鸟集》,会被诗歌的语言艺术美所感染。在阅读体验中产生文学作品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如读了大量的童话,就能感受到作品中主人公“真、善、美”的形象美。对审美的创造表达,是在有了阅读美、感悟美、经历美的基础上发生的。
课外阅读,虽然发生在课外,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但同样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和组织。温州市自2014年开展“爱阅读”行动以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得到了改善,但在调查中发现,25%的孩子不喜欢读课外书,65%的孩子不会主动去读课外书,48%的孩子不知道怎么读课外书,阅读开展的情况并不理想。
二、 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体会不到阅读的快乐
这是一个信息技术时代,各种电子科技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让教育经受着考验。相对阅读,手机、电脑、电视的魅力更大,这些电子产品能短时间内刺激孩子的神经,给孩子带来愉快的体验。对书本的学习,学生常常觉得枯燥无味,坐不住,静不下心来认真读一本书。课外阅读,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缺少主动性。教师推荐书目有很多,学生读得走马观花,真正读到的东西很少,这样的阅读是肤浅甚至无效的,孩子离开了学校,离开了老师,就不会继续。
(二)阅读的条件有限
1. 环境的创设存在不足
“爱阅读”行动的开展和“书香校园”的建设,校园有了更多的图书角,阅览室、图书馆的藏书也丰富起来。但仔细看,发现在里面选书读的孩子并不多,因为图书角的书一般都是教师开学去图书馆选的,并不一定受孩子喜欢,而且很少更新。阅览室也去的不多,一个学校通常只有一个,资源有限,有些农村偏远地区的小学校也没有正式的图书室和阅览室。
2. 学生阅读的时间有限
学生学习任务重,周一到周五都排满了课,课后有各科作业,周末有作业、补习,课外阅读的时间有限。时间少,又要完成任务,只能是降低质量,读得快,读得马虎。而且课外阅读是开放式的,靠的是学生自觉和家长监督,评价一般是对读的数量的要求,学生有没有认真读,读得怎么样,很难有统一的反馈评价。
(三)缺少阅读方法的指导
个性化阅读并不是“放羊式”阅读。从文章对阅读现状的调查中看出,48%的学生不知道怎么阅读,只是把书上的内容读一读,而不加以思考的读是表面的。深层次的阅读是学生与文章内容、与作者的对话,有思想上的交流,特别是一些经典的文章,需要精读、细读,用心去读,读出其中的精华,并在学习生活中进一步体会其中的意蕴。
三、 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实践探索
(一)自主选择阅读的内容——我的阅读我做主
学生不爱阅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读的书没有兴趣,而对自己感兴趣的书,他们都是抢着读的。如对五年级学生调查中发现,孩子们对《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父与子》(漫画)、《感动小学生的100个故事》这几本书特别感兴趣,相互借着看。还有个别孩子对科幻类的书、文章特别感兴趣,上课也偷偷看。
要想让课外阅读成为“悦读”,教师不妨放手一些,除必要的经典书目的推荐外,要鼓励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书读,只要是内容健康的都可以,因为喜欢,孩子就有读的动力。要拓宽阅读的渠道,鼓励孩子多去书店、图书馆找书读,同伴之间相互推荐好书读,网络阅读也是另一片天地。我的阅读我做主,让阅读成为一种时尚。
(二)创设阅读的条件——让阅读真实发生
1. 创设阅读的环境
要想让孩子有读书的热情,就得创设好的阅读环境,营造浓厚阅读氛围。在学校,要让孩子随时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书,班级图书角要制定借阅制度,书要及时更新,流动起来。鼓励生生互助,把自己喜欢的书带到学校,同学互借,就能看更多的书。家校合力,引导创设家庭读书的氛围,注重亲子阅读,鼓励家长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2. 保证阅读的时间
一是利用拓展课、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课等开展课外阅读,也可以每周设置一节的课外阅读课,保证对课外阅读的交流和指导。二是控制作业总量,特别是语文教师,要把课外阅读当成一项重要的作业布置,不要有太多别的作业霸占这个时间。三是要利用小段时间阅读,课余零星的时间不要放过,积少成多。四是要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早晨起床把积累的好词好句背一背,晚上睡前阅读一篇文章。
(三)指导阅读的方法——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
阅读是大脑对文字进行加工、提取信息、理解运动的过程,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阅读方法有很多,如默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
根据材料的不同,我们要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对信息类的文章,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解情况,我们要快速地读,如报纸、广告、说明书等。对于一些经典的文章、文学作品,要精读,读出里面的精华,与书中的作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并在成长生活中领会运用。
课外阅读的所有方法都离不开一个“思”字,“学而不思则罔”,在阅读的方法指导中,一定要将读和思结合起来,养成一读书就动脑的习惯。
(四)开展多种阅读活动——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
阅读活动可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营造阅读氛围。课外阅读活动需要学校和教师的组织引导。制定活动方案时,应有阅读的目的、方法、预期效果等的设计,要注重参与面,给每个孩子创造参加的机会,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如可以搭建以下活动平台。
1. 優秀读书笔记本评比活动
读书笔记本是学生阅读过程的点滴记录,记录着阅读的心路历程。教师要制定优秀笔记本的评价标准,明确的要求,指导摘抄记录、写感悟的方法,确保笔记的质量,切忌为完成任务不假思索的摘抄。
2. 制作好书阅读推荐卡
好书阅读推荐卡是学生将自己看过的好书推荐给同伴,包括书名、作者、主要内容、推荐理由等。其中概括主要内容比较难,需要教师指导。还可以在卡的空白处画上一些装饰,涂上颜色,增加美观性。注重推荐卡的展示,一墙各色的推荐卡,图文并茂,有各种好书的介绍,是校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3. “淘书乐”活动
学生将自己看过的书带到学校,可以定价相互买卖,也可以和别的同学直接交换,将好书和大家共同分享。班主任要对参加的书进行把关,确定是适合孩子阅读的。
4. 亲子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要由校内向校外辐射,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时间观念差,阅读能力也不高,需要家长的监督和引导。
(五)注重阅读的评价机制——让阅读更有质量
课外阅读是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内容、形式上的限定,对阅读的评价不能要求每位同学统一标准。在评价的时候要注意。
1. 对不同年龄段的评价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一二年级属于起始阶段,重在形成阅读的兴趣;三四年级重在阅读习惯的养成,如主动阅读、边读边思考、会写阅读批注等;五六年级重在阅读能力的评价,如阅读的理解、阅读的速度、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等。
2. 要注重阅读过程的评价
阅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短时间内是很难看到改变的,要有大量的积累,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
3. 注重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
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注重诊断功能,以鼓励为主,激发阅读兴趣。
4. 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自评、生生互评、师评相结合。学生自评,主要评价自主阅读的习惯,在没有别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读;家长评,从阅读的习惯、时间、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评,制定评价方案(可和学生家长共同制定)、评价阅读的过程和结果,分析评价结论并根据评价提出改善行为。
四、 结语
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课外阅读要兴趣先行,让孩子自己做主;创设阅读的环境,留出阅读的时间;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要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全面开展阅读;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让阅读更有质量。
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更有广度和深度,为语文学习插上飞翔的翅膀。
参考文献:
[1]李作芳.浅谈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
[2]游佳瑛.基于“语言构建与运用”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06-01.
[3]王书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N].2016.
[4]郭娟.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N].2017.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6]王继坤.现代阅读学教程[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郑丽娜,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实验小学珊门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