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途径。但是西部农村因为缺乏获取信息的途径等原因,使得当地中学教师在教材理解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鉴于此,文章对西部农村中学教师的教材理解水平做了调查,并试图找出一些对策来解决相关问题。
关键词:西部农村;中学教师;教材理解;解决方法
一、 教师队伍现状
现阶段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薄弱,教育发展水平滞后,虽然每年毕业的师范生、高学历人才不在少数,但是,真正能够回到西部农村进行教育教学的却不多。虽然国家建立了免费师范生、西部支教等一系列举措,但是支援地方建设的人才仍然十分缺乏,能够在西部扎根立足的教师更是九牛一毛。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偏远地区的老师一旦缺乏新的教育理念的输入,教育方法的改进就会故步自封,对发达地区的素质教育探索也就越发艰难。这样的情况和境遇,让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理念一直处于落后地位,而且与发达地方的教育水平差距也将越来越大。在西部农村中学教师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对教材理解的程度不够深刻是比较突出的一个。
二、 西部农村中学教师在教材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和加深,对西部农村学校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为了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教材也随之做了变动。教材的内容更加强调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西部农村中学缺乏对新教材的仔细研读,认真思考,从而使新教材与西部农村中学教师的矛盾逐渐加剧。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转变给这些教师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这可能会导致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无从下手。本来能够主导教学过程的老师们变得困惑,可能会尝试用自己已经成熟的、习惯的套路来进行授课,但是教师在用这种套路讲授新教材时不会得心应手,比如,会出现面对新的教学要求时视而不见,将本来要求学生尝试探索的内容照本宣科给学生讲授的情况。这种教学没有尝试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是以“填鸭式”的方法给学生灌输书本知识。“新瓶装旧酒”的畸形教学模式只是消极应对教育改革,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带来弊端。目前西部教师面临的对教材的理解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不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适应问题
像上述所说,过去的教材是有很大固定的内容的,对老师而言,他们通过研习知识点是能够很好地组织课堂的,不需要有过多独立思考的内容,只要按部就班的将内容“讲”完,就不会有遗漏和没办法说清楚的地方。但是新的模式要求她们要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通过研学、探究、互动的形式发现思考知识,而不仅仅是被灌输,但是限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惯性思维,过多的留白反而让教师不知所措,但是西部的教学水平和沟通的限制,一时又很难有专业的教研人员对他们加以指导和解惑,所以专业引领的缺失,教育资源和发展水平的不公,也让西部教师接触改革思想和探讨研习的机会更加缺失。
(二)知识体系建立不完善
知识体系的建立是需要系统性的对教材的知识有一个全局的把握的,但是,在西部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教师的学历和专业素质普遍不高,新教材的知识重点如果发生变化,教师自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很难做到联系上下册,前后的知识点的衔接,对系统性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的加工能力都是因人而异的,要做好相对优秀的把控,完整的构建教学知識和体系,都是十分困难的,如果教师自身不能够把控完整的知识系统,很难在教学中为学生建立起系统性的学习脉络。虽然章节的讲解可能没有问题,但是要想更好地把握和提升学生的能力将会变得十分困难。
(三)教材脱离西部村镇教育实际,教材特色不明显
脱离实际的教材是很难被接受的,城市学生面对的教育资源和环境是西部学生难以比拟的,很多教学方法的开展是不具有实践意义的,现在的国家新课标缺乏对农村教育、西部教育的关注,新教材开发出来,对于西部地区的老师是有隔阂的,没有亲切感,像现在的知识下放的节奏是很快的,新教材将以前的更高年级的知识引入到低年级,教师难以适应新的教材的难度,出现适应困境,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所以这里面提到的一个很特殊的问题就是教育公平。这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受教育的机会的均等,也是在课程、教材的实际设定上,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要只是盯着城市的教育水平和教育发展方向走,也要多对现在的西部地区、偏远山区教育给予一定的重视,教材是否适合学生,要看的是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编写的教材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有启发性和引领性,让西部地区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能够有他一套适合他们的指导思想和教材,才能更贴近教育实际的意义和素质发展的体系的建设。
(四)教师专业素养水平有限
教师对学科专业能力的培养,一部分来自从业前的专业技能培训,包括授课和理论知识学习实践,但是一旦踏入工作岗位以后,之前积累的一些理论经验只有一部分能够应用到教学的实际场景之中,尤其是在西部地区的教师,一方面从业前的理论知识可能就相对缺乏,在实际教学中也不是很能够将零碎的积累的不成体系的知识贯穿于教材的理解和讲授之中,这样的话,单凭自己主观能力的理解教材内容。忽视或无法自主完成更深层次的知识的探索和理解,单凭固有经验进行教学,其结果就很难让学生进一步提高,而处于相对初步的知识学习之中,更好地对教材的研习和理解,尤其是像公式的推导、逻辑关系的建立等等,这些都是相对抽象的知识存在,只有学生学习时候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将具体结论与逻辑的、抽象的推理联系起来,才会有较好的知识理解层次。当然如上所说,这些需要的是教师在一定层次和深度上对教材加以理解了才能够做到的,教学效果才会好。
三、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一)在西部现有教学资源和设备的基础上,加大师资投入
西部教学与水平的发展相对薄弱,这也很难说是教师的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教育水平想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所以,一切存在的问题,说到底就是教育发展水平的问题,教育人才和经费的投入问题,如果能够持续性的加大人才引进,提高对西部地区、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教学投入,提高教师待遇,相信很快,教育的最短板能够得到弥补,教育行业的活力也会很快体现,新鲜血液的注入,更多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的碰撞也会激发老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从软硬件上都能够极大的促进教育教学环境的改善。所以,从大的方面来讲,想要提升教师的水平,解决在教材理解上碰到的问题,还是需要政策和资金的多多支持,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强化教育从业人员的能力培养,更多地给西部教师培训学习机会
如果说在现有阶段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教材理解能力,还是要向更多的优秀教师学习,目前的通信方式越来越便捷,信息沟通的渠道和方式也更加多样,为农村教师提供多种学习机会,注重培训的内容的可操作性,有节奏性的将长期的教学思想、理念的培养与短期的教学能力,教学手段的培训相结合,从而能够将从业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真正提高,并且形成一个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循环,让教师在教学中实践新的课程改革带来的新思想和效果的提升,同时不断反思,提高自身能力和修養。
(三)从专业角度出发,打造教育梯度发展模式
从教师的师资构成上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不同学历、年龄段的教师对知识的适应性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教材理解能力和适应能力出现梯度变化旳主要原因。对这一梯度变化进行分析,教师对教材的适应能力由专业发展能力决定,适应能力高低也由专业发展能力决定,西部教师的表现参差不齐,由简单地单一梯队划分不够理想,所以,构建出体系对教师能力给予划分,根据个教师的不同表现,可以看出其在专业知识、情感、技能、等各个方面的能力,从而有针对性的弥补各方面的欠缺,改变教师在培训之前对教材的偏见。
四、 思考和建议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课程教材的问题解决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要想有所突破,不仅需要教育管理者的支持,还需要自身的不断学习,完善提升,更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共同构建这一系统性的工作。基于此的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西部地区教师的各个方面的支持,加强宣传培训,注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领会,不要将教育教学工作浮于纸面,认真调研教师水平和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交流工作。借助先进的通信设施和手段,组织教师开展线上培训课程,将教材,尤其是不断出新的新课标教材所指引的新的教学思想和手段,教学内在的深层次的含义都加以逐层阐释,让西部地区的老师能够直接与优秀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接触,答疑解惑,促进均衡发展。
二是学校要定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交流和沟通工作,不光是要向优秀的老师学习,也要在学校中应用,真正学会,能够应用,学校要明白教师的诉求和需求,将学校营造成研学的基地,让教师不是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应付工作,而是在教学相长中对新知识、新课标、新要求都能够有实践、有反思、有成长。这样才能让老师有成长的环境,而不是只是以固定的标准,教案的数量,课时的多少来将老师固定在条条框框里,没有求知探索的欲望,让教材理解成为一个机械的、无趣的事情,所以,学校要作为教师展示能力的平台,而不是只为教学而教学的地方。
三是教师在教学中多积极投身工作,即是在某些方面跟别人有差距,但是软硬件也不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唯一因素,调动主观能动性,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郑荣杰.浅谈农村教师如何用好新教材[J].新课程:小学版,2007,56(4):5.
[2]张秀倩,孙兰,吕桂丽,慕菊香,孙英,房玉霞.农村学校提升教师教材解读能力的探索[C].2018.
[3]黄湖帧.浅谈农村教师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J].中学教学参考,2012(25):71.
[4]祁海英.农村教师在教材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5]徐卫云.亦师亦友教学相长——与农村青年教师谈处理教材[J].成才之路,2009(13):18-19.
[6]覃婷婷.农村高中数学教师对新教材适应性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4.
作者简介:
宫新娥,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