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2020-08-19 12:51胡逸
考试周刊 2020年71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中国传统文化

摘 要:随着我国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如何契合高中语文学科与中国传统文化,就成了最近几年我国高中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核心。由此,文章着眼于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契合的重要性和不足,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二者的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模式,帮助高中语文教育在新形势下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中国传统文化;契合路径

一、 前言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成了备受社会关注的课题之一,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们也注意到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而语文正是其中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因此,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课程内容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以帮助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成了现阶段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们迫在眉睫的难题。

二、 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的重要性

语文作为高中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将其教学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已然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结合以往的研究,笔者发现,语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高中教材中的古诗、古文内容,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和历史方面的知识水平,更是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文情怀和道德品质,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契合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三、 高中语文教学與中国传统文化契合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在高中语文的实际教学中,与传统文化的契合已然开展了数年,但是受固有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在实际的契合过程中仍旧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揽子”契合

虽然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肯定和传承的部分,但是也同样存在着一些受时代或是制度局限,而应该反思的部分,而如何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与传统文化的契合在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实际应用的时间较短,很多教师在内容筛选方面仍旧存在明显的不足,以至影响了实际高中语文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的效果。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课程教学为例,如果教师将《过秦论》中的内容“一揽子”契合在语文课程中,照本宣科,就很容易造成学生思想上的偏颇,误以为秦始皇统一六国靠的是暴虐无道的武力,甚至产生类似晚清“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错误认知,事实上,秦始皇不仅统一了六国的领土,还从文字、度量、政令、司法等各个方面消除了原本六国的差异,为战国春秋以来长期分裂的中国在后世能维持一个统一的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一点正是贾谊原文中“废先王之道”所带来的,至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亡于二世也绝非这么简单,贾谊的论点其实和他当时劝文帝重农抑商、推儒学、兴礼法的政治主张有关,而如果不把这些门道理清,就很难谈得上是真正把传统文化契合到高中语文教学之中。

(二)是教学模式的单一和死板

尤其是近几年,很多教师对教学模式理解存在误区,所有的文言文和古诗词都照着一个固定的教学套路操作,却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这样不仅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更使得传统文化和语文课堂完全失去了契合的切入点。例如,在《孔雀东南飞》课程中,大部分教师都会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的方式,体会其中韵味,虽然这种方式能够获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容易让学生忽略了其中焦刘二人对封建礼数的抗争和彼此生死相许的真挚感情,而长期采取单一教学模式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课堂学习兴趣不足,最终事倍功半。

(三)是应试教育模式下舍本逐末的教学行为

诚然,很多重点考点本身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古文部分的核心,但教育的本质并不是考试,高中语文所学的也不应该只是“之乎者也”在不同语句中的用法。一味地追求文言文翻译或是古诗词的背诵默写,只会令语文教学走入误区,与其中真正的精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古典思想背道而驰。

四、 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的路径

结合以往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未来的高中语文教学,如果想要更好地实现语文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之间的契合,就应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针对其两者之间存在的共通点进行融合。

(一)结合教材,适量拓展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为例,可以发现在教材中包含了很多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篇目。所以,教师首先已改紧握教材的优势,结合教材中涉及的课文内容,适当地为学生拓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让学生们在日常课程学习的同时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后续实现其两者之间的契合奠定基础。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将作者苏轼的生平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同时,让学生观看黄绮珊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演唱改编后的《定风波》的视频,通过这种方式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歌词中少了“谁怕”“微冷”“归去”,结合教材深入分析这三个词所传递的情绪和心境,进而联系到苏轼受释、道、儒三家影响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达到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提升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深化传统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影响

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会忽视对教学情境的设计,加上文言文本身有别于现代白话文阅读习惯的拗口和艰涩,也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由此,在未来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这一应试教育的理念,针对性的为学生们构建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实现其两者之间的有效契合。

此前,笔者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的课程教学中,曾尝试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扮演刘邦、项羽、张良、樊哙等角色,通过情景剧还原鸿门宴整个剧情段落,整个教学尝试还是相对比较成功的,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其中人物的心态和思想,进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和兴趣,为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构建特色课程,鼓励学生探究传统文化内涵

随着新课标体系在高中教学应用中的不断深入,如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就成了当下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环节,教师们也应秉持这一原则,结合学生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需求,针对性地构建校本课程,以鼓励学生更好地探索和研究传统文化。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课程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这一课程的内容,构建多样化、多形式的特色课程实践活动,以这一课程的内容为核心,鼓励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对《诗经》这一传统文学作品进行调查、总结,组织“诗经心说”“现代诗经”等多样化的课程活动,以此打造具备高中阶段多样化的传统文化课程,激发学生自行探究和举一反三,从而实现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比如《氓》里的“总角之宴”,进而引导学生探究“黄发垂髫”“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等传统文化常识,从而推动高中语文课程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

(四)组织课外实践,实现“语文—传统文化—生活”之间的融合

就语文学科而言,这一学科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由此,在高中语文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也应回归到生活中去,通过组织学生们开展课外活动实践的方式,实现“语文—传统文化—生活”三者之间的有效融合,让学生们在生活实践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兰亭集序》,结合文中“流觞曲水”“一觞一咏”这种富有魏晋风流气息的文人聚会传统,组织学生们延续古代文人墨客聚会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以郊游时的经历和见闻与课文对比,实现“语文—传统文化—生活”之间的融合。

(五)以点带面,将不同课程串联起来加深记忆和理解。

在过往的教学经历中,我发现很多老师会走入一个误区,即忽视了课程之间的联系,把课本上的篇目作为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但事实上没有一门学科的知识点是孤立的,他们之间是存在联系的,而找出并掌握这种联系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各个课程乃至整个学科的记忆和理解。对于语文学科更是如此,以点带面,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而不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课程为例,《蜀道难》的气势之高,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也罕有比肩之作,这背后其实也有大唐盛世对李白精神面貌的影响,可以说盛唐宇内无双的气度造就了“诗仙”李白;而杜甫的诗写于大历初年,正是盛唐衰败的伊始,所以诗中哀己,亦是哀国;白居易的《琵琶行》借事抒情,依然可以见大唐兴衰变故对诗人精神面貌的影响;到了《锦瑟》和《马嵬》就可感到诗中的衰颓之意,和晚唐末期背景的契合。唐诗多瑰宝,且多集中在盛唐之后,和大唐盛极一时后急速衰落的兴衰变迁是不可分割的,国运的落差变迁才促使文人思想上的起伏和激荡,进而反应在文字上。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掌握一系列课程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进而对背后的文化内涵有更进一步的记忆和理解。

五、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在现阶段发展背景下,实现高中语文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语文这门学科,其中所涉及的大部分内容,本就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也正是因此,文章认为可以从上述五个方面针对当前的高中语文课程进行改良,以期推动传统文化对高中学生成长的积极和正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霍彦武.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刍探[J].成才之路,2020(3):28-29.

[2]张利萍.分析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J].学周刊,2020(5):33.

[3]丁玥彤.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20(2):90+92.

[4]崔永乾.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与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3):98-99.

[5]常振中.基于高中语文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分析[J].才智,2020(2):156.

[6]趙国华.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学周刊,2020(6):97.

[7]陈玉华.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4):148-149.

[8]王伟.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4):106.

作者简介:

胡逸,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中国传统文化
注重人文关怀点燃生命之光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建筑设计内在的文化反思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