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检查技术在小儿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对比

2020-08-18 01:05张小晴李春旺杨吉钱李君伟蒋小俊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年13期
关键词:肠梗阻病因准确率

高 兵, 张小晴, 李春旺, 杨吉钱, 李君伟, 蒋小俊, 金 科

(湖南省儿童医院, 1. 放射科, 2. 新生儿一科, 湖南 长沙, 410007)

小儿肠梗阻是常见的急腹症,其发病率仅次于阑尾炎,主要表现为肠内容物运行和排泄障碍,通常急性起病且进展迅速,可在短时间内造成梗阻部位血液循环障碍并继发肠壁坏死、感染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威胁患儿生命安全。因此,及早明确诊断、探明梗阻部位、类型和病因对临床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价值[1-2]。影像学检查是现阶段肠梗阻诊断最常用的辅助手段,其中CT检查扫描速度快且图像分辨率高,经过多平面重建可显示病灶丰富细节信息。张世胜等[3]报道显示, CT对肠梗阻诊断价值较数字化X线摄影(DR)和B超均具有明显优势,但DR和B超设备操作简单易行且辐射相对较小,尤其适用于小儿肠梗阻诊断。高彦春[4]研究表明,DR用于小儿肠梗阻具有较高成像质量和诊断准确率,可有效弥补X线检查的缺陷和不足。本文主要比较64层螺旋CT与DR检查技术在小儿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选择合理检查方法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9年8月本院疑似急性肠梗阻患儿8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3例,女38例; 年龄4个月~12岁,平均(4.16±1.09)岁; 病程8 h~6 d, 平均(2.37±0.65)d; 腹壁紧张31例,腹胀24例,腹痛18例以及恶心、呕吐8例。纳入标准: ① 年龄≤12岁者; ② 均接受CT和DR检查者; ③ 患儿家属知晓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者。排除标准: ① 伴先天性心脏病或严重器官功能不全者; ② 对碘剂过敏者者。所有患儿经手术和随访最终确诊为肠梗阻58例,其中粘连性梗阻19例,肠套叠16例,先天性肠梗阻11例,嵌顿疝5例,坏死性肠炎3例以及肠扭转4例。

1.2 研究方法

DR检查采用西门子公司AXIOM Aristos VX摄像系统。患儿根据年龄和体型选择直立或仰卧位,采用自动曝光模式自膈肌至耻骨联合摄影获取前后位片,完成后调整窗宽窗位和对比度,然后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进行处理、分析和诊断。CT检查采用GE Light Speed 64排CT扫描仪,参数设置为管电压120~140 kV, 电流40~60 mA, 螺距1 mm, 层厚5 mm, 层间隔5 mm。患儿取仰卧位并保持双臂上举,扫描范围为膈顶至盆底,将所得数据导入GE Advantage Workstation进行三维重建和分析,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共同阅片,分析患儿CT图像特点并判断病变部位、性质及范围等。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CT和DR对小儿肠梗阻诊断价值

CT和DR诊断小儿肠梗阻灵敏度分别为91.38%和87.93%, 特异度分别为86.96%和82.61%, 准确率分别为90.12%和86.42%, 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763和0.679, McNemar检验结果显示, 2种检查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和DR对小儿肠梗阻诊断价值

2.2 CT和DR对小儿肠梗阻病因检出结果比较

以手术或随访结果为标准, CT和DR对小儿肠梗阻病因检查准确率分别为91.38%和75.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CT和DR对小儿肠梗阻病因检出结果比较[n(%)]

2.3 CT和DR对梗阻部位检出结果比较

以手术或随访结果为标准, 58例肠梗阻患儿中,小肠低位梗阻48例(82.76%), 小肠高位梗阻6例(10.34%), 结肠梗阻4例(6.90%), CT和DR对梗阻部位检查准确率分别为94.83%和82.76%(P<0.05)。见表3。

表3 CT和DR对梗阻部位检出结果比较[n(%)]

3 讨 论

小儿肠梗阻按病因大致可分为机械性、动力性以及血管性3类,其致病因素中以肠道粘连最为常见,其余还包括先天畸形、嵌顿性疝以及局部压迫等,不同类型肠梗阻临床表现存在一定差异,但均缺乏特异性[5]。低龄儿童由于生理功能尚不完善,肠梗阻发病率较高且进展迅速,患儿主观表达能力较差导致临床诊断困难。因此,影像学检查结果在小儿肠梗阻诊断中的参考价值更为重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改进, DR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逐渐成熟,与常规X线检查相比具有辐射剂量小、图像质量佳和可后期处理等优势[6]。

传统X线检查诊断小儿肠梗阻的主要依据为肠管充气扩张及阶梯状气液平面等图像特征,虽然具有较强的特异性,但当肠腔内无液体或积气被大量液体遮盖时常难以清晰显示而造成漏诊[7]。DR是将X线扫描和计算机结合形成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利用X线穿透原理成像并将扫描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经计算机处理获得具有良好清晰度的图像,因可进行局部放大、反转影像及边缘增强等后期处理,其临床价值较传统X线明显升高[8]。CT诊断急性肠梗阻的准确性已获得国内外普遍认可,其基本征象包括梗阻近端肠管扩张和远端肠管萎陷,可见液气平面和近远端移行区。此外,不同类型肠梗阻还分别具有各种特征性影像表现,如闭袢性肠梗阻可见“U”形肠袢以及“鸟嘴征”或“漩涡征”等形状。绞窄性肠梗阻可见“靶征”“双晕征”或空肠环状皱襞消失等特征,说明CT检查不仅可准确诊断肠梗阻,而且对病因、梗阻部位和严重程度的判断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9-10]。

本研究以手术或随访结果为诊断“金标准”,结果显示, CT和DR对小儿肠梗阻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91.38%和87.93%, 特异度分别为86.96%和82.61%, 准确率分别为90.12%和86.42%, 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763和0.679。McNemar检验结果表明, DR对小儿肠梗阻诊断准确率与CT检查相近,加上辐射剂量小和操作简单易行等优势, DR较CT更适用于儿童患者。

粘连性梗阻、肠套叠和先天性梗阻在小儿肠梗阻中的占比较大,同时患儿还可能伴有阑尾炎或麦克尔憩室等其他病变[11]。本研究58例肠梗阻患儿中,粘连性肠梗阻19例,肠套叠16例,先天性肠梗阻11例,嵌顿疝5例,坏死性肠炎3例以及肠扭转4例,其中CT和DR对小儿肠梗阻病因检查准确率分别为91.38%和75.86%。可见, CT诊断在明确小儿肠梗阻病因方面较DR有明显优势,这对临床合理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本研究58例肠梗阻患儿中小肠低位梗阻48例(82.76%), 小肠高位梗阻6例(10.34%), 结肠梗阻4例(6.90%), CT和DR对梗阻部位检查准确率分别为94.83%和82.76%, 这与鲁开文等[12]报道结果大致相近。CT和DR虽然均可在一次屏气下完成全部扫描,且均可利用后期处理提升图像分辨率,但多层螺旋CT可在冠状位及矢状位等各个层面判断肠梗阻位置,可有效减少腹部其他解剖结构造成的影像重叠。此外,增强CT扫描还有利于明确肠系膜和病灶血供情况,对确定病灶结构和梗阻性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DR容易受腹壁、肠壁及肠系膜等组织影响,对小儿肠梗阻病因和位置判断的准确率较差。

综上所述, 2种检查的小儿肠梗阻诊断准确率相当,但CT对梗阻病因和部位判断较DR具有明显优势,因此临床工作中可采用DR进行初步筛查,对无法明确诊断者再实施CT扫描以减少漏诊、误诊。

猜你喜欢
肠梗阻病因准确率
多层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价值分析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2015—2017 年宁夏各天气预报参考产品质量检验分析
不同病因新生儿惊厥临床特征分析
颈椎病患者使用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的临床准确率比照观察
肠梗阻不手术有何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