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永年区第一中学 刘 蛟
高中思想政治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德育的重要载体。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思政课存在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不能真正入脑入心,难以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和行为,影响了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发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坚持八项统一,特别是“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为思政课教学的守正创新指明了方向。生活化、生动化、生成化教学以这三项统一为指导,以生为本,立足学生实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可以有效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德育实效,实现知信行的统一。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思政教师应将生活移入课堂,让学生感受真实,用真实打动学生;用教育引导生活,让学生走出思政小课堂,迈向生活大课堂,实现知行合一。
1.链接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教师应细心捕捉、勤于积累,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贴近社会、贴近时代的事例来创设情境,将生活融入课堂。例如,在执教“新时代的劳动者”时,可以设计求职故事“张三求职记”,以漫谈的形式,凸显找工作的艰难、选工作的纠结、工作中的委屈以及创业的希望。用故事进行教学,以小见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2.感受生活,发现生活化的问题。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能真正自主发现问题,经历困惑、对比、思考、辨析,从而解决问题、理解知识、形成认同。在创设生活化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的知识形成处、思想发生处、情感涵育处、德育成长处,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化的问题,在体验生活、分析生活、感悟生活中明白事理,形成智慧。例如,在讲授高一政治“国家财政”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比自身实际,探讨国家的钱从何而来、用于何处、收支有何关系。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国家的钱与个人的钱,在来源、用途、收支关系上有何不同?学生在思考、辨析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了财政的收入和支出,同时感受到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国家的一心为民。
3.升华生活,建构知识体系,实现价值引领。思政课教学既要源于生活,又应高于生活,更要引领生活。因此,应鼓励学生参与生活,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整理,形成规律性认识,建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强化政治认同,坚定理论自信,实现价值引领。例如,在执教“国家财政”时,可借助与生活相关的时政引导学生理解财政收支,感受财政作用,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为解决当地民生热点问题献计献策。
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定位、课堂教学“基于学生学习”的理念,都启示我们:增强政治课德育实效必须有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明理、笃信、践行。
1.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以“需”引趣,理论联系实际,用生产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教师应以“疑”引趣,善于在重难点上、在最近发展区设疑,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应以“得”引趣,赞许的目光、真诚的微笑、鼓励的手势、恰当的评价,都会对学生产生神奇的激励作用;教师应以“新”引趣,通过新的内容、方法、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善用议、展、评活动。思政课作为活动型学科课程,议论、展示、评价活动是其必不可少的环节,更是学生明理的重要途径。议、展、评活动将课堂的主角由教师转为学生,教师由主演变为导演,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课堂上学生的讨论、展示和评价,可以营造有话敢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和素养。
3.调动思维,激发情感。课堂上的活动主要是思维活动。思辨性问题是调动学生思考的关键。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引“生”入境。通过思辨性问题,引导学生在质疑中构建知识,在辨析中明白事理,在矛盾中澄清事实,在冲突中明晰立场,在取舍中形成智慧。
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课堂教学应注重激发和升华学生情感,用真情感染学生。例如,在执教“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时,我设计了“放飞梦想,爱我中华”主题朗诵活动。学生在音乐声中慷慨激昂地发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的时代强音。教师通过总结升华,强化了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师生的思想会不断碰撞。教师应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实现知识的再理解、认识的再深化、思想情感的再提升。
1.精心构思,巧妙预设。生成的课堂不是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布置学科任务,将情景、问题、知识巧妙结合起来,实现活动线、任务线、知识线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在参与学科活动、完成学科任务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素养。
2.抓住时机,恰当处理。有时,一些突发事件会给课堂教学带来不和谐的音符,但是,如果我们能恰当处理,就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执教“在文化生活中选择”中的“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这一节内容时,可提出问题:“如果你是某一著名节目的主持人,你怎样主持好这一节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有一名学生不积极参与讨论,而且反复嘀咕“我并不想当主持人”,扰乱了课堂秩序。我没有批评他,而是鼓励他谈谈自己的理想以及怎样才能实现理想。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奏响主旋律”。这样,就把问题变成了完成知识教学和德育渗透的良好机会。
3.紧盯目标,保障方向。生成的课堂不是没有目标的课堂,恰恰需要紧盯德育目标。对于课堂的生成应注重价值引领,引导学生辨识、分析、判断,作出正确的选择,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生活化的课堂才能“活”,生动的课堂才能生成,生成的课堂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行合一。坚持生活、生动、生成的有机统一,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知、信、行的统一,提升思政课的德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