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
摘 要:实施初中历史个性化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而创设个性化教学模式的途径,可通过设计个性化课程资源、个性化教学流程和个性化学习评价来实现。立足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对如何创设个性化的动态历史课堂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个性化;课程资源
本文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围绕设计个性化课程资源、个性化教学流程和个性化学习评价三个视角,对如何构建个性化的历史课堂进行了探究。
一、开发个性化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堂教学中呈现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的关键因素。而开发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则需教师转变思路,使个性化的课程资源能够匹配学生个性化的學习方式,从而创设个性化的动态历史课堂。
以“北宋的政治”一课为例。
课程资源的应用:笔者将课堂教学的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主题、重难点知识进行梳理,同时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确立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第二个环节引入《水浒传》,通过课件展示和设问的方式,运用课程资源引出关于《水浒传》的三个主要问题:①108位英雄人物“逼上梁山”前的社会需求与矛盾;②108位英雄人物“逼上梁山”后的社会需求与表现;③108位英雄人物接受招安后的社会需求与演变。
在第三个环节针对上述三个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引入本课的学习主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第四个环节,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本课内容,透析和了解教材中描述的北宋政治状况。
在第五个环节,带领学生围绕北宋建国时期的政治措施、强化中央集权的举措与影响以及最终政治方针的确立与结果三个核心知识展开探究,重点梳理北宋政治决策的缘起、过程与结果,概括它们的优缺点,并确立北宋政治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在第六个环节,回归到《水浒传》课程资源这一视角,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北宋政治与真实历史视角下北宋政治之间的契合点,通过分析《水浒传》中农民起义产生的必然性,与北宋政治决策的必然结果联系起来,对北宋的政治决策进行客观评价。
二、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流程
个性化的教学与学习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建构,而其中的核心部分即是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流程。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需要层次化,同时,也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流程。
以《鸦片战争》一课为例。
在课堂授课阶段,实施先学后教,引导学生先学,学习的核心包括四个部分:①掌握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空坐标;②了解《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清末中国的影响;③了解清末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④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对清末中国发展的影响。
学生合作探究: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空坐标是19世纪上半叶,隶属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南京条约》中要求割让香港岛,赔偿鸦片战争中英国的损失,实施通商条款,准许外商在华自由贸易等。
③鸦片战争中清廷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闭关锁国。
④鸦片战争打乱了中国的封建统治,把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的社会性质。
针对学生的“先学”实施后教:
①鸦片战争的背景错综复杂,其中既包括政治因素、国内社会因素、国民素质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封建社会统治因素,又包括国外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财团制约政治、政治制约军事等客观因素。
②《南京条约》颁布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其时清廷腐败,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最终导致丧权辱国,为维护清廷的封建统治而签订了《南京条约》。
③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除了闭关锁国之外,还包括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难以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④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最终结果,是导致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为封建社会的没落、国民觉醒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端埋下了伏笔。
三、开展个性化的学习评价
首先,学生自评的周期可限定于两周前后,自评周期过长,会增加学生的评价难度,学习的前后衔接不连贯,或因学生的精力有限而无法统筹学习的全过程,从而影响评价结果;而自评周期过短,则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最终也会影响评价的客观性。
其次,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评结果,一方面将结果记录备案,另一方面实施统评,进而对比教师统评与学生自评的差距及其契合点,从而对学生的自评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明确学生在一个阶段内进行常规化学习后的现有水平,确立最近发展区的基点。
总之,一线教师教学思路与方法不能墨守成规,永远运用一种模式,采用一种方法,机械、呆滞地组织教学,而是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用个性化教学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用个性来创设最优化的教学方案,并用个性打造动态的初中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曾建容.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2]张云洁.优化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初中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说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6):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