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市场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成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相比于乡村具有诸如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较高的人均收入,更好的教育医疗水平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都是吸引农民进城务工、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然而城市的兴盛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乡村的衰落,非均衡的市场化发展,导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拉大,进而引发了一系列诸如乡村空心化、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为解决发展不平衡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国家应势而为,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民返乡就业创业提供了更多选择,同时也为解决城乡之间不均衡的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解决路径。据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显示:在选取的13 935 份数据中,留守乡村社区的人数是8 438 人,而选择迁出的人数为5 497 人。根据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农民选择留守乡村社区是基于自身心理机制还是基于禀赋效益,哪种效应对农民的选择具有更强的显著效应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该问题的解决为乡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乡村人口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迁移是指个人或群体由原居住地或户籍所在地迁移至迁入地的空间移动,人口迁移理论是研究关于人口迁移行为的特征、模式、原因和影响机制的规律的总和。由于人力资本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人口在乡下和城市间迁移是造成城乡间经济发展失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引起了经济学领域学者的极大关注。卓纳新和黄向阳(2017)[1]认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是迁出地区的人口规模和迁入地区的收入;裴卿(2017)[2]认为中国农民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胡磊和刘胜男(2018)[3]总结了国内外人口迁移行为规律,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总结了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相比于宏观层面,笔者主要从微观层面,探究个人在进行迁移决策时主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机制,考虑迁移会得到的经济效益和失去的机会成本。因此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微观层面,引入心理账户、禀赋效益的概念,试图研究决策者真正考虑的因素及其影响。
经济学和心理学都是关于选择的科学,如何选择在经济学中研究较早。“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类是无限理性的且具有完备信息,能对其选择进行排序从而做出最优选择。但现实经济世界却与“经济人”假设相悖,该假设遭受许多经济学者的批判。赵文心(2018)[4]总结了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的主要观点,塞勒认为人是“管理人”而非“经济人”,人在决策时遵守“最满意”选择而非“最优选择”;其次,投资者在作决策时,相比于受益更加厌恶风险,并且存在“非理性”偏差以及对“最优”方案的偏离。为此,塞勒提出了“心理账户”的概念。“心理账户”现象是指家庭或个人在决策时会对经济事件进行分门别类并编辑到不同的心理账户。塞勒发现个体往往将不同来源的收入放入不同的心理账户,并且不同心理账户内的收入一般不会相互流动,心理账户对其具有阻隔作用。李爱梅等(2014)[5]先将心理账户划分为常规收入账户和意外之财账户,人们会根据收入获得的困难程度,将收入放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中,而意外之财更容易消费;而后将心理账户划分为积极情绪账户和消极情绪账户,并发现获得收入过程中的情感会影响消费决策。
孙猛和许世存(2018)[6]总结了流动人口就业收入的禀赋效应。禀赋效应是指导致消费者愿意放弃某物品接受的最低价格(WTA)和愿意接受某物品支付的最高价格(WTP)比值大于1 的主要原因。塞勒认为人们会更看重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并且认为自己已经拥有的会带来更高的效用。可以看出,禀赋效应在人们决策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禀赋效应也是造成有限理性的原因之一,在乡村社区,农民更愿意留守乡村而不愿迁移,禀赋效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禀赋效应是指人们拥有的某物品、资源、权利的价值并且人们往往会高估该物品的价值。禀赋效应对农村居民留守乡村社区应有较为显著的正向作用,而自然环境因素更是禀赋效应的众多影响因素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研究多个因素来确定综合的禀赋效应数值。因此本文将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将各个因素赋值并计算出综合的禀赋效应。
1.数据选取。由于环境、基础设施等因素是农村居民最为在意的因素,因此本文基于2016 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选取了401 份社区层面的数据,并选定了8 个影响禀赋效应的因素,分别是:(1)空气污染程度;(2)水体污染程度;(3)噪音污染程度;(4)治安评价;(5)金融机构服务评价;(6)医院服务评价;(7)教学质量;(8)企业贡献。并以Likert 五级量表度量,(对于“空气污染程度”这个指标,当受访者回答“很严重”时赋值为1,当回答“无污染”时赋值为5。赋值越高,表示社区的空气越好,禀赋效应越强。其他指标如斯)
2.主成分分析确定权重。在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时,由于结果要求客观、全面,就需要从各个方面用多个指标进行测量,但这样会使得各观测指标间存在信息重叠等问题,因此可以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信息浓缩,并解决权重问题。本文选取了8个因素来计算禀赋效应。当KMO 值在0.5~1 之间或者当Sig 值小于0.05 时,说明所选变量能够进行因子分析。本研究中的KMO 值0.707 大于0.05,并且Sig 值小于0.05,因此选取的8 个因素可以用因子分析进行研究。
表1 解释的总方差
本研究采取提取4 个公因子的方法。由表1可知,由于前4 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72.293%,超过70%,因此前4 个主成分基本可以反映全部指标信息,可以代替原来的8 个因素,并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计算8 个因素在4 个主成分中线性组合的个数,公式如下:
公式(1)中Aij代表各主成分下各因素荷载数;rj代表个主成分的特征根;代表各因素在个主成分中的系数。根据公式(1)计算可得公式(2)各主成分的线性组合系数,并汇至成表2。
表2 线性组合系数表
由表2 可以看出:主成分F1 中“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指标的系数远远高于其他指标,因此F1 可以作为环境因素方面的指标;同理,F2 表示基础设施建设指标、F3 表示教学质量指标、F4 表示工作机会指标。其中,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表示:其数值越大,主成分的重要性越强。因此,方差贡献率可以看成是不同主成分的权重。由于原指标可以用4 个主成分代替,因此,指标系数可以看成是以这4 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对指标在这4 个主成分线性组合中的系数做加权平均,公式如下:
公式(3)βi表示各个因素在公式(4)中的系数;ρj表示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公式(4)中δ 表示禀赋效应综合指标。根据公式(3)可计算得出公式(4)禀赋效应综合指标模型的系数;由于各因素的权重之和应为“1”,所以再根据“指标权重归一化”的方法得到公式(5):
公式(5)即为最终测算得出的禀赋效应综合指标模型,xi表示“空气污染”等8 个因素。由公式(5)可以看出环境因素和社会治安因素对禀赋效应有更加显著的影响,说明人们最为在意的是乡村社区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治安,同时由公式(6)可以计算出全国401 个乡村社区的禀赋效应。
人们会将不同的收入分入不同的心理账户,而不同的心理账户对人们做出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居民不同种类的收入划入不同种类的心理账户并结合各个社区的禀赋效应,研究各因素对迁移选择的影响。
1.数据选取。根据学者的研究,心理账户可以划分为:“意外之财”账户和“常规收入”账户;“积极情绪”账户和“消极情绪”账户。本文组合出4 种不同的心理账户:消极情绪常规收入账户(C1)、消极情绪意外之财账户(C2)、积极情绪意外之财账户(C3)、积极情绪常规收入账户(C4)。“工资性收入”符合消极情绪常规收入账户(C1)的定义,因为辛苦工作具有负的效用,工资是经常性收入;“债务借入”符合消极情绪意外之财账户(C2)的定义,债务借入多为因意外无法承担经济负担而借入的收入;“财产性收入”多为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符合积极情绪意外之财账户(C3);同理,“经营性收入”属于积极情绪常规收入账户(C4)。本文基于(CLDS)2016 年数据,选取了13 935 份个人层面的数据,并选定了“工资性收入”“债务借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4种指标作为4 种心理账户的观察指标;将401 份社区层面的禀赋效应落地到个人层面,将禀赋效应综合指标作为观察指标之一;因变量选择迁移地点:“1”表示“留守乡村社区”,“0”表示“从乡村社区迁移出去”。
2.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由于本研究的因变量是“留守”和“迁出”的迁移选择,只取有限多个离散变量,符合二项分布。因此本文采用二元Logistic 模型作回归分析,研究四种心理账户和禀赋效应对迁移选择的影响,公式如下:
公式(6)中,xi表示包括常数项在内的全部解释变量所构成的矢量;Pi表示农村居民留守乡村社区的概率,i 是样本编号;j 是影响因素编号,βn表示各自变量回归系数。回归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回归方程中的变量(n=13935)
由表3 可得以下结论:“债务借入C2”的系数为-0.001 1 为负,说明消极情绪意外之财账户(C2)对农村居民留守乡村社区的行为具有反向作用;“债务借入C2”的概率P=0.4719、财产性收入C3 的概率P=0.1442,均大于0.05,说明这两种心理账户对因变量Y 的影响不显著,即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下的意外之财心理账户对因变量Y 的影响不显著。说明人们更倾向于依托常规收入账户来对迁移问题做出选择,同时也说明情绪标签(积极心情,消极情绪)对人们迁移选择没有影响;工资性收入C1 和经营性收入C4 的系数没有差异,说明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下的常规收入账户对因变量Y 的影响几乎没有差异。同时也再一次证明了情绪标签(积极心情,消极情绪)对人们迁移选择没有影响;常规收入账户系数0.009 远大于禀赋效应系数1.59E-06,并且常规收入账户对自变量Y 的显著性远远强于禀赋效应,说明人们在做出迁移选择时主要考虑常规收入账户,而较少考虑禀赋效应。说明驱使人们做出迁移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常规收入心理账户,因为常规收入的持续性才是保障个人和家庭延续和发展壮大的基础。
由上文实证分析可以得出结论:(1)情绪标签(积极心情,消极情绪)对人们迁移选择没有影响;(2)认知标签(常规收入,意外之财)对人们迁移选择有显著影响,同时人们更倾向于通过常规收入心理账户做出选择;(3)心理账户对于迁移选择的影响比禀赋效应对于迁移选择的影响更为显著;(4)在禀赋效应中人们最为关心环境因素和社会治安因素。本文根据以上结论,给出以下政策建议:
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矛盾,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农村居民留守乡村、返乡就业创业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人力资本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因此需要通过设计简约、低成本的选择机制,“助推”农村居民留村、返乡。本文设计了以下选择机制:
1.适当增加城市公积金提取的审批流程、减少农村的审批流程。在城市需要获得公积金账户中的资金需要更多的审批流程,农民提出资金的成本会增加;而在农村提取公积金的审批流程大大简化,则其具有快速到账的优势。农民想留在城市工作自然不会因提取公积金问题而离开城市,但这种机制设计可以“助推”那些想回到农村却还在城市的农民返乡。
2.设计一种零存整取储蓄账户。该账户要求人们每天往里存入1 元或者两元,并规定一段时间如1 年后取出,但只能在乡村社区的金融机构内取出。这种机制设计也可以“助推”心里想返乡的居民。因为想留在城市的居民可以邮寄或者返乡探亲时顺便取出;而愿意返乡的居民更愿意在返乡时候取出资金。
3.将收入更多地发放到经常性账户。上文已经证明在迁移选择问题上,人们最为关心的是经常性收入账户。政府和企业可以将补偿、赔偿、奖金、利息等意外之财收入,固定等额地发放,农村居民会根据其发放的方式将其存入经常性收入心理账户,在乡村经济还未快速增长的前提下,通过机制选择提高人们经常性收入,增强其留守乡村社区的意愿。
由上文实证可知,禀赋效应虽对迁移选择具有正向作用,但不及经常性收入心理账户作用显著。究其原因可能是:经常性收入账户是实实在在的财产及财产性利益,并且是个人和家庭赖以生存的基础,而禀赋效应主要是环境与社会因素,主要起到辅助线作用,同时人们在迁移选择上也会相对地忽略禀赋效应。本文从环境、社会因素入手,设计选择机制,“助推”禀赋效应的提高,从而间接“助推”在迁移问题上做出选择:
1.免费赠送垃圾袋、给予奖励金。农村居民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垃圾袋,并且只有将垃圾扔到制定地点,下个月才可以获得同等数量的垃圾袋。这种机制设计“助推”居民按规定扔垃圾的意愿;居民每天及时清理家禽排泄物,并且能将家禽圈养在一定范围,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给予3 元人民币奖励金,每日可由村干部前去检查。
2.健全服务机构、社会机构评价机制。设计一种评价机制,对于医院的医生、学校的教师、银行员工,每一次诊断、上课、服务给予评价:每一次好评给予1 元人民币,一次差评扣减1.5 元人民币。“助推”相关人员提高服务、办学、就诊质量。
3.增加保护环境的就业机会。如:垃圾分类员、河长等。每日可以应聘愿意保护环境的居民保护环境,完成相关工作,每日给予工资。这种措施既可以保护环境,提高禀赋效应,又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