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慧
【摘要】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培养目标中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应重视树立学生的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课程的设计要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设计开放性的探索环节,以激起广大学生的参与和思考的热情,这就要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问题链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将固定的知识设计成问题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且强化概念的认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问题 思维 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23-048-01
一、课堂教学问题链设计现状
好问题的标准不仅仅是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更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更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提升,为学生的思维找到一个好的切入口,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以下现状:
(一)“问得太大”——没有方向,内容太大、太空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回答什么。例如我们在听课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教师提问的方向不明确,学生失去了答题的明确指向,道德与法治课堂也失去了她的本质...
(二)“问得太浅”——没有深度,有的时候整节课用缺乏思维力的低层次问题提问学生,以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师生的互动。经常会出现诸如“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的伪问题。
二、課堂教学问题链设计的实践与探索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是由若干个问题组合起来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驿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链,提出一些启发性的、层次性的、关联性的问题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顺利获得新知并掌握新知并找到知识的本原。
(一)设计引导性问题链,使概念的输出直观、自然
初中道德与法治更加注重对于学生自主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设计问题时,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中获取道德与法治知识。通过链条式问题的解决,逐步培养起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在《财产属于谁》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一组问题链来分析“什么是财产及合法财产”
问题1:环顾教室,你看到哪些财产?
问题2:如果要给这些财产分分类,你会怎么归类?
问题3:除了这些财产,你知道还有哪些财产吗?(家庭、公共场所等)
问题4:社会上有大量的财产,什么样财产才可以被视为个人财产?
问题5:如何判断是合法财产呢?
【分析】引导性问题链从简单的知识入手,一步步引导学生隐藏在问题之后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1是从经验的角度了解我们身边哪些事物属于财产,为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做铺垫;问题2、3是在了解财产定义的基础上,运用概念进行分类,进一步巩固基础定义;问题4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公民个人财产并能举例说明;问题5是明确财产所有权的含义,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重大意义,当财产所有权的归属产生争议或遭到不法损害时,有依法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
结合熟悉的问题情境设计引导性问题链,可以化解概念、理论给学生带来的认知障碍。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熟悉新课的内容导向,为新授内容牵线搭桥。
(二)设计探究性问题链,使知识的学习科学、精细
把问题设计成不同层次的富有探究性问题,学生通过解决一个一个问题后,可实现较难问题的迎刃而解。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较难把握的教学难点时可通过设计探究性问题链的方式将难题简单化。
【案例2】在《创新永无止境》一课的教学中,在讲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措施时,我采用探究性问题链:
【分析】在设计探究性问题链时,要符合学生的已有认知,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矛盾引发认知冲突,此时教师要以问题链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学生就会得到更加深刻的认知,并且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最后形成新的认知。通过此次探究,学生不仅学到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措施,更是真正理解了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本文以问题链为载体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的,从中可以看出问题链在学生的学习中产生的必要的作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们教师要懂得如何在新课改浪潮中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问题链,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此外,探究性问题链、拓展性问题链的设计能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同时也是体现学生思维流畅性的标准之一。只有教师“问”得精准,学生方能“学”得有效。
[ 参 考 文 献 ]
[1]张奠宙.《道德与法治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2]纪徽.《教师课堂提问艺术与技巧》.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