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0-08-13 11:26刘洁
数码世界 2020年6期
关键词:订单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刘洁

摘要:本文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深度剖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从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多维度出发,探讨科学改进措施,以提升校企合作,加强产教融合,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技术性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订单式培养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职业教育处在时代的大浪潮之中,提升校企合作质量,产教进一步融合,是职业教育面对的一项重大挑战。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强调了要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加快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现有主要是四种类型:第一种,顶岗实习模式;第二种,工学交替模式;第三种,现代师徒制模式;第四种,订单式合作模式。订单式培养,作为校企合作模式的一种新形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互利共赢。

一、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

(一)保障制度不健全

尽管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但出台时间不长,地方政府、企业和学校都需要时间去探寻更为合适的合作之路。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明晰,制度层面的缺失阻碍着产教融合。目前,校企合作主要是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互动,双方以协议为依据进行合作,相关配套的制度仍不健全。

(二)企业缺乏积极性

校企合作中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与企业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利益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同时人才市场供大于求,企业可以直接到人才市场上进行招聘。校企合作培养周期长,企业投入大,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就缺乏积极性。

(三)职业学校的困局

职业学校有着自己的困局。职业学校长期被社会和家长所偏见,获得不到优质的学生资源;职校师资力量薄弱,科研能力较差,无法满足企业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职校对实训设施要求较高,但由于资金短缺、专业教师人才缺乏等不能提供实训机会。

二、订单式培养概述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根据自身对人才的需求,向对口职业院校“下订单”的全程深度参与的模式。企业和学校共同决策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标准等培养方案,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环境共同培养,毕业后,达到标准的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订单”,提高了人才培养的精准性,避免了人才的浪费,人力资源更加优化。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一)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化

区别于顶岗实习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现代师徒制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从招生到培养再到就业,目标更加的精准。企业和学校在招生之初就确定了共同的培养目标,开展针对性强的教育和培训工作,避免了走学校教的不适合企业需要的弯路。

(二)优化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从岗位技能需求出发,对应职业标准以优化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升级教学体系,构建能力递进、工学交替的模块课程和优质教学体系。通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业能力三方面构建出理论、实践、实用技能的相辅相成培养模式。有利于校企双方发挥出各自的优势资源,培养出专业过硬、素质较高、技术一流的优质人才。

(三)为校企合作开辟了一条可持续合作之路

相对于职业教育集团化、职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等形式,“订单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更适合于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特别是开辟了职校与中小型企业合作的道路。公办职校由于受其性质的限定,自主办学权利受限,校企深度合作也受到一定的制约。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其实力有限,无法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化或是职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形式,但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总体需求量较大。面对校企双方的困境,“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小型企业增加了与职校合作的可能性,只要有需求就可以对职校下“订单”,职校根据“订单”要求招收培养学生,实现“供需”平衡。

(四)增加职业学校的吸引力

学生毕业即就业,增加了职业学校的吸引力。由于目前许多职校毕业生无法找到适合专业对口的工作,难就业等状况,削弱了职业教育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度,而“订单式”的模式,让学生和家长都吃了一颗“定心丸”,孩子进入职业学校能学习到专业的技术和技能,毕业之后到对口的企业工作,增加了职业学校的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也缓解了职业教育招生难的状况。

四、“訂单式”校企合作模式的弊端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区别于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是一种新的尝试,符合当前校企合作发展的趋势,也有利于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但在目前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弊端。

(一)“订单式”培养周期较长,增加企业用人的风险性

两年到三年的培养周期较长,面对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和企业产业链不断升级换代,“订单式”培养的人才毕业后无法满足企业实际生产中的用工需求,必然增加从业的不适应性,学校仍然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企业承担的培养任务较少,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出现偏差,无疑是增加了企业用人的风险性

(二)人才培养的单一性,让学生缺乏择业空间

由于“订单式”培养的要求,学校按照企业需求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单一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职业选择空间。如果毕业后学生不能适应对应企业工作要求,而自主择业或创业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利于毕业生的后续发展。

(三)“订单班”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学校一般以“订单班”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入学时就明确了可以就业的状况,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惰性,认为不管是否能学习到真正的专业技能也可以就业,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从业后也不能体现其专业优势。

五、“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和启示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的形式之一,是比较符合当前市场调节人才资源的趋势,其优势显著,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但是是一种符合历史潮流的新模式。

(一)学校和企业共同担任人才培养的“主角”

“订单式”培养需要企业和学校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主角”。严格过程管理,从招生、教学、实习实训、工学交替、成绩考核等各方面实现校企管理的紧密对接。在降低企业用人的风险性的同时提高参与度和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动态合作机制。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软实力”

虽然“订单式”培养强调专业性和精准性,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素质,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扩大学生的技能空间,注重“软实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市场需求。

(三)建立选拔和淘汰机制,打消惰性心理

面对学生的“铁饭碗”想法,“混日子”的状态,学校和企业建立健全选拔和淘汰机制,让学生明白虽然是“订单式”培养,也需要竞争和选拔,择优录用高水平的毕业生,只有自身条件过硬才能实现对口就业。

参考文献

[1]房红,刘黎明,姜颖.产教融合视阈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12).

[2]王中华,沙赟颖,刘竺云,厉彦翔,王立中.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典型模式的利弊分析与对策研究[J].智库时代,2020(1).

[3]刘芬.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校企协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 ,2020(3).

[4]李德新.浅谈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及趋势[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9).

猜你喜欢
订单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航运类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日语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