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银红 朱瑛
[摘 要]统编教材习作单元每个板块的教学目标都应指向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学四年级上册的《麻雀》一文,就要发挥它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写清楚一件事情。课堂上,教师通过探路、引路、寻路几个环节,使学生掌握写清楚一件事情的基本思路、方法,获得习作思维能力的提升,形成习作表达的习惯。
[关键词]习作单元;教学案例;例子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5-0004-02
《麻雀》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在这样的前提下,《麻雀》这篇经典之作该如何发挥它的“例子”作用呢?
一、探路
初读课文后,进行如下教学:
师:在这个小故事中出现了哪几个角色呢?
生:“我”、老麻雀、小麻雀、猎狗。
师:(板画一棵树)我请一位同学来把这几个角色贴在合适的位置上。(学生上台贴)
师:能跟大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贴吗?
生:老麻雀一开始是在树上的,所以它应该贴上面;小麻雀是从树上掉下来的,应该贴在树下;猎狗看到了小麻雀,应该在对面;猎狗在“我”前面走,所以“我”应该贴在后面。
师:你真厉害,思维清晰,有理有据。(指板书)瞧,有了地点,有了人物,就会有故事。借助这些角色,你们能简单说说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吗?
(学生说。教师在角色之间板书:想吃、救、退。屏幕出示故事大意)
师:原来,课文围绕麻雀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齐读故事大意)那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生:猎狗想吃小麻雀。(板贴“起因”)
师:经过呢?
生: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救小麻雀。(板贴“经过”)
师:结果呢?
生:猎狗被老麻雀的勇气震撼而退缩。(板贴“结果”)
师:同学们,像作者这样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那事情的过程也就写清楚了。
在这个片断中,教师围绕“怎样把事情写清楚”这个要素进行了第一次探路。教师解决了两个问题:先解决了“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后解决“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两个问题的先后顺序,正是学生习作时的正常思路:我想写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有时,我们的教学顺序是反的——先说说起因、经过和结果,再连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种思路适合教学生概括的方法,而前一种教学顺序是基于学生的写作思维展开的。这种探路式的教学,就像是带着学生在一座思维的迷宫里找到了一条通向出口的路。这个出口就是写作。
二、引路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在这个故事里,作者最想突出哪个角色?
生:最想突出老麻雀。
师:突出它的什么呢?
生:突出它的勇敢,突出它对孩子的爱,突出它的奋不顾身。
师:是的,老师把你们说的这些词概括一下,用“无畏”来表达。老师把故事里写老麻雀的段落找出来了(出示)。请你们大声读读,体会一下,作者有没有突出老麻雀的无畏。
生:我觉得突出了,比如“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看得出老麻雀下落的速度非常快,说明它很坚决、不害怕。
师:是的,它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它要与比自己强大许多的猎狗抗争,即使拼个你死我活也要救出自己的孩子,这样突出了“无畏”。请你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读)
生:我也觉得突出了。比如,老麻雀“挓挲起全身的羽毛”,它竖立起自己的羽毛为了掩护自己的孩子,毫不惧怕比自己强大的敌人,这就是“无畏”。
师:说得好!你知道“挓挲”的意思吗?
生:知道,就是(手、头发、树枝等)张开、伸开。
师:(出示树枝图片)树枝挓挲,那是生长的力量。那老麻雀挓挲起全身的羽毛,是什么呢?
生1:母爱的力量。
生2:是拼命保护自己孩子的决心。
师:是啊,即使是面对无比强大的猎狗,老麻雀也无所畏惧,这就是“无畏”。
生:我从老麻雀“绝望地尖叫着”感觉到它的无畏。虽然他绝望了,但还是在尖叫,表示不害怕。
师:此时,如果你能听懂鸟语,你觉得老麻雀会叫些什么呢?
生:你别想伤害我的孩子,我就是拼了命也会保护他的。
师:是啊,这是一种义无反顾、自我牺牲的精神。那作者屠格涅夫是怎样把老麻雀的这种无畏写清楚呢?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方法吗?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发现和思考,老师将这两段文字做了一个重新排列。(出示研学单)
师:我们先来竖着默读这三栏文字,你发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
生:第一栏写的是老麻雀的动作,中间这一栏是“我”听到的,最后一栏是“我”想到的。
师:真厉害,你发现了写作的奥秘!(贴板书:“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这是竖着读发现的。那横着读呢?
生:横着读,我发现第一行写的是“看到的+想到的”,第二行是“看到的+听到的”,第三行是“看到的+想到的”,第四行是“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师:这又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这样的规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想到的”是有根据的,而这个根据就是自己“看到的”或者“听到的”。
师:是的,“想到的”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凭空瞎想,一定要有根有据。同学们,屠格涅夫就是这样,通过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把老麻雀的无畏写清楚了。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围绕“怎样把事情写清楚”这个要素进行了引路。要想把事情写清楚,一定要写清当时的情景,而当时的情景是通过作者的眼睛、耳朵和心灵来感知的。教师带着学生围绕“作者是如何把老麻雀的无畏写清楚的”这个话题,引着学生解决了“有没有写清楚”和“怎么写清楚”这两个问题。这样,引着学生走进课文又走出课文,使学生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对作者“怎样把事情写清楚”有了清晰的认识。
三、寻路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作者是怎么通过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寫清楚来突出老麻雀的无畏精神。现在,我们来看看另一个角色猎狗,是不是也是用这些方法去写的呢?
(出示研学单:“作者是怎样把‘猎狗的攻击与退缩写清楚的,请找到相关语句读一读,进行简单批注。”)
(学生自学后交流)
生:猎狗的攻击是这样的:“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这里作者写了看到的动作“慢慢地走近”“嗅了嗅”“张开”“露出”。
师:这让你感觉猎狗怎么样?
生:很凶猛。
师:是呀,把自己看到的猎狗的动作写出来了,还写了看到的“锋利的牙齿”,让我们感觉到猎狗的凶猛。
生:“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这是写猎狗的退缩。这里有看到的——“愣住了”“慢慢向后退”,还有想到的——“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
师:这让你感觉到此时的猎狗怎么样?
生:它被吓住了,被震撼了。
师:是呀,同一只猎狗,不同的是攻击时的凶猛和震撼时的退缩。同学们,我们如果把不同时候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写清楚,那么想表达的意思也就写清楚了。
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教师围绕“怎样把事情写清楚”这个要素,引导学生经历自我发现之旅。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之前的课堂学习所得,自己去研究“作者是如何把猎狗的攻击与退缩写清楚的”。在研学中,学生寻找并验证,发现作者正是通过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出来,从而把事情写清楚。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一次学习,它让学生对习作中“怎样把事情写清楚”有了深刻的领悟。
那接下来该做什么呢?当然是习作中的“走路”了。相信通过“始于课文”的探路、引路、寻路的指导,学生对“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是有收获的,这种收获是深刻的,对后面的“走路”非常有益。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