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农村普通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

2020-08-10 09:08施诗
卷宗 2020年13期
关键词:史料教学核心素养

摘 要: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史料教学成为众多一线教师普遍认可的教育教学方式之一。随着中学历史学科从“三维目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推进,史料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日渐突出。基于农村普通高中的教育现状,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实现史料教学与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合,对农村教师提出了新挑战。本文尝试从农村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现状、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融合的必要性、史料选择的策略三大方面进行论述,对史料教学在农村普通高中的日常教学运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农村普通高中;核心素养;史料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从2014年开始“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的热词。基于当代教育现状和立德树人的需求,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贯彻历史的核心素养,成为每一位教师面对的“新课程”。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在学科高等教育中对史料研究十分重视,但是在中学阶段对于史料教学与课堂融合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才逐渐形成较强的研究氛围,并且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随着2014年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史料教学再次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我们农村普通高中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又一次挑战。

1 农村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从古至今,历史都备受重视并赋予重要的意义。历史是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素养不可或缺的科目,随着学科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历史学科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对知识的记忆与应试,更是在加强与社会需求联系的基础上的能力培养。在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之下,使得农村普通高中的历史教育现状引发更多的思考,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反思。现阶段农村普通高中历史学科学情现状:

1)思维惰性。学科核心素养的贯穿使得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课本基础知识,更要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初中形成的“背多分”观念,使得学生养成了思维惰性,对于历史解释往往被动的全盘接受,而不能结合史料动态的去探究历史。

2)史学常识缺乏。课外阅读量制约着学生历史学科成效的提升,史学常识的缺乏甚至是文字解读能力的欠缺使得教学拉动力疲乏。而在紧张的高中生活节奏中,推荐课外读物、纪录片等往往拉动力疲乏,无法达到普遍提升效果。

3)学习自主习惯欠缺。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来自农村,留守儿童居多。由于家长培养孩子学习自主性意识的缺乏、农村教育硬件设施不足、个人兴趣爱好和阅历等影响,使得大部分学生缺乏自律与自主的学习意识,过度依赖学校与教师的管理、教学。

2 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史料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之一,只有着眼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史料教学才具有意义。

1)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史料、史实、史法、史观、史论是史学研究的五大要素,核心素养的提出推进了中学历史教学与高等学科教育的接轨。史料教学法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史证一致”的基本史学法则,还能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角度的多元化,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学会全面的看问题,从而深化对基础知识的认识。例如在必修一雅典民主政治这一课中,可以在不扩充基础知识容量之上通过史料补充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例如“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为什么会有雅典公民不愿意参加公民大会?雅典公民能不能不参加公民大会?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追踪,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深化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狭隘性的认识。使学生实现对史论的被动性接受向主动性探究转变。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历史学科带有故事性的特点,本身就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长期的“满堂灌”应试教学方法,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逐渐被扼杀。所以在学生中出现了喜欢历史、不喜欢历史课堂的普遍现象。转变这样的教学现状,史料的合理运用往往能事半功倍。如在必修一美苏对峙的形成中,用20世纪60年代美國DC漫画的超级英雄角色原子队长作为课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这一角色的创作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在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的同时让历史照进现实,艺术是历史的反映,培养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这对学生进入必修三科学文化史的学习也颇有助益。

3)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受着硬件、软件设施的局限,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在史学常识和阅读量上与城市学校差异明显。这使得他们在思考问题时空观薄弱,知识的迁移能力缺乏。例如在解读史料“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仅13家,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学生在这里往往会出现疑惑点,抗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遭受到摧残,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显然这是时空的观念的定位出了偏差,学生没能将自己置于1935—1940年重庆的时空构建之中,无法联系到战时陪都、国民政府的经济迁移等因素去思考。史料教学的运用和教师的思维引导这时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由盲目接受转向思维迁移思考,在史料构建的时空情景中发散思维,扩宽历史视野。

3 史料选择的策略

1)基于核心素养的养成甄选史料。目标是行为的导向,教师在进行课堂构建之时就要确定本堂课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要让学生在本课的基础知识之上能深化什么认识?因此史料的选择宜精不宜多,史料的解读宜细不宜泛。过多的史料运用不仅会让学生眼花缭乱,还会分散注意力,最终影响课堂效果的实现。

2)史料的来源多元化。史料类型主要可以分为文献史料、文艺史料、图片史料三大类型,数量浩如烟海,加之历史研究的成果日新月异,高考的材料导向往往与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联系紧密。在农村普通高中有限的软件、硬件资源下,教师如何快速、准确、有效的选择史料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一,教师需要积极提高学科素养,时常关注史学研究动态与成果,才能在教材知识之上引得活水来。其二,重点关注高考题中引用史料的学者的相关著作和常用的文献史料,如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司马迁的《史记》等。其三,高考试题史料再解读,如(2019年全国III卷5)“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可作为必修二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的史料,辅助学生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和中国经济结构走向多元化的时代特征。

3)结合学情选取、解读史料。史料的选择需考虑到学情和学生认知水平,结合教材基础知识循序渐进,避免将课堂变成教师的“独角戏”。农村普通高中学生普遍具有解读文言文史料能力较差、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弱、迁移基础知识解读史料能力欠缺等学情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甄选史料,把握好推进节奏。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结合农村普通高中的学情基础上,立足于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探索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如何使得核心素养真正的绽放在每一节历史课堂上,让学生获得能力的提升,用历史关照现实。是笔者苦苦思索的问题,也是广大的一线教师不断奋进的动力。在这个教育改革的时代,每一位教师都是改革的先行者,都将直面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雪莲.立足学科核心素养重构高中历史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29):44-46.

[2]朱小蔓,张男星.一丛能在异国开花的玫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当代中国的传播与生长[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02).

[3]陈汀.立足核心素养,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J].基础教育论坛,2019(17):20-22.

作者简介

施诗(1988-),女,汉族,广西横县,广西南宁市横县中学,中学二级,历史学学士,研究方向:高中历史。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核心素养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