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
摘 要:以四年级语文统编教材为例,从特点和教学价值两个方面来解读统编教材课后练习。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从语文味、生活味、导向性、梯度性、操作性五个方面来阐述统编教材课后练习的特点,又分别从老师、学生两个不同角度来阐述统编教材课后练习的教学价值及其重要性,目的是引起广大小学语文老师对统编教材课后练习的重视,有效利用好课后习题,使之真正为语文教学服务。
关键词:统编教材;课后练习;特点;教学价值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相对于以往的教材,编写更加科学,更贴近当代学生的生活,体现时代性,教材有机渗透核心价值观,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它不仅体现在对课文的选择、教材的编排,更体现在统编教材的课后练习的设计。但新生事物的出现,如何有效利用,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最大的关注点还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对课后题的认识充其量不过是对课文学习的补充,往往都是在课文教完后逐题讲解或者简单地一带而过,更甚者忽略不计。殊不知,这大大偏离了编者的意图,浪费了珍贵的教材资源。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和以前的语文教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下面我就以四年级语文教材为例来谈谈对统编教材课后练习的解读及个人看法。
一、统编教材课后练习的特点
(一)语文味浓了
语文味是语文课的灵魂。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比之前的教材更有语文味了。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质疑策略单元,第一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后第二题:小组交流,仿照下面的问题清单整理大家提出的问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第二篇《蝙蝠和雷达》课后第二题:下面是一个小组的问题清单和对问题的讨论,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第三篇《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后第二题:下面是一个小组在整理问题时的讨论,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从你们小组的问题清单中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细品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统编教材课后习题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三篇讲读课文,抓住了质疑这个策略,从仿照例子出发,引导学生发现方法,归纳方法,再到运用方法,并且重复实践,螺旋上升,这样的习题更有助于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掌握语文要素,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
(二)生活味浓了
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和生活的联系更紧密了,更符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有利于课内向课外延伸。如四年级上册《走月亮》的课后第二题:阿妈牵着“我”走过“月光闪闪的西岸”,“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化的香味,流着月光。……”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课后的小练笔是这样要求的:读读课文第六自然段,说说“我”的所见所想。你还记得月下的某个情景吗?仿照着写一写。从上面课例不难看出,孩子必须具备一些生活经验,还要回忆联结相关信息,才能有自己的感受。而月光以及月光下的情景,对于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生活,只要稍加回忆,便能根据课文提供的例子,写出自己的感受。《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课后第三题,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我”的演出窝囊吗?可以怎样开导“我”?怎样开导,来源于生活,能说好,必须有相应的生活经验,说不好,通过课堂的情景模拟,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教师依据生活经验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想说、愿说、能说。当然,这样的训练,来源于生活,最后形成能力,运用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了。
(三)导向性强了
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不再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补充部分。它给老师指明了每篇课文教的方向,也给学生指明了每篇课文学的方向。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单元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习作的指导上,这跟人教版的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老课文如何新教,部编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如何选定,这是我们首先要处理好的問题。恰恰新教材的课后习题给我们提供了方向,教学时就可以完全按照课后题来确定教学目标。《麻雀》课后第一题,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麻雀》课后第二题,课文是怎样把下面的内容写清楚的?两道习题,直指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是指导学生理清课文顺序,知道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就写清楚了;二是指导学生怎样把重要内容写清楚,课后习题“怎样把老麻雀的无畏写清楚”,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就能够把老麻雀的无畏写清楚了。所以,通过课后习题,我们就能够抓住教学目标,同时也要清楚,我们必须通过课后习题,找准教学目标。当然,我们也可以按照课后习题的顺序来设计教学程序,也就是说把课后习题分散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认真执行就能很好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梯度性强了
我们来看,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课后第一题:读完课文,把你的问题写下来。第二单元第二课《蝙蝠和雷达》的课后第一题:分小组整理学习清单,想一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提问。本单元第三课《呼风唤雨的世纪》的课后第一题: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给问题分分类。不难看出,同一单元的三篇课文,训练的重点是一样的,但三篇课文训练的难度就不一样,从开始的提出问题,到想一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提出问题,再到给所提的问题分类,围绕训练点,不断提升训练难度,体现了训练的循序渐进的梯度。同样是质疑单元,四年级下册的二单元,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第一题基本是这样的: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不难看出,随着学习的进度、年龄的增长,同样是段的训练,但上册只是让孩子提问题,下册增加了解决所提的问题,体现循序渐进的梯度性。
(五)操作性强了
我们认真阅读统编本教材的课后习题,就会发现它较以往更有操作性。它让老师在备课、上课时更从容淡定,不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不突出的情况。如四年级上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后第一题:读完课文,把你的问题写下来。课后第二题,直接指向单元训练重点——质疑。第一题,旨在引导学生试着提问题。提问题,应该是大部分学生都会提,但提的问题没有深度,缺少针对性,甚至多数问题无助于课文的理解。第二题,小组交流,仿照下面的问题清单整理大家提出的问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如果说课后第一题,是尝试,是鼓励,是铺垫,那么第二题的跟进,实质上是在引导学生提炼提问题的方法。方法掌握了,提的问题就有针对性了,所提问题就能快速有效地帮助理解课文,有效提高阅读效率。抓住这两道题组织教学,就落实了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所以,课后每一道题都有编者的意图,绝不是随意出的。这些题目操作性强,只要用心,在课堂上就会得到很好的落实。
二、统编教材课后练习的教学价值
(一)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
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直接指向应该掌握的语文要素,它和课前导读、单元导读、语文园地成一个训练整体,是具体训练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最直接载体。因此,老师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时,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后习题,甚至可以根据单元导读、课前导读和语文园地,尝试运用联系上下文、联想生活实际、查找资料、以读促悟等方法,思考并尝试解决课后问题,解决得不好或不完美都没关系,至少这些问题能带领孩子走进文本,而不是浮于表面,大大提高了预习效果。
(二)有利于老师预设教案
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跟之前的教材相比,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导向性强,课后习题直截了当指向了课文的训练目标。解决了课后习题,就解决了课堂的训练重点。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认真阅读单元导读、通读单元所有文章和园地后,深入解读文本和课后习题,再根据学情精心设计教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不必为课文该上什么而苦恼了,你只要认真思考该怎么上就可以了。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爬山虎的脚》,课后习题是这样的:第一题,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的特别仔细。第三题,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课后小练笔,选一种植物,观察一段时间,试着用“资料袋”中提供的方法,记录它的变化。两道题一个小练笔,直接指向了单元训练重点:(1)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2)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所以,教学这篇课文,我把重点放在:(1)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2)借助课后资料袋,进行总结、提炼,教给学生记录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重点抓住了,怎么教呢?课后第二题,根据课文填一填,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爬山虎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不好理解,所以,抓住了课后第二题,也就抓住了课堂的训练难点。
(三)有利于老师调控课堂环节
根据课后习题进行板块设计教案,每个版块大致需要多长时间,哪个板块要重点落实,课前要做到心中有数,在上课时就不会夸夸其谈,就不会踩着西瓜皮上到哪里算哪里,完不成教学任务,也不会顾此失彼,在课堂中乱了方寸。四年级上册《麻雀》课后题:第一题是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第二题课文是怎样把下面的内容写清楚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两道题,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解决写作顺序问题,第二板块,解决表达问题。心中一旦有了板块意识,就能更好地调控课堂,就能运筹帷幄,一气呵成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有利于老师检查教学效果
学生是否学会了语文知识点,掌握了语文要素,我们从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就可以判断出来。因为统编教材课后练习就是语文要素的显性训练点,渗透着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因此,我们可以说课后习题能帮助我们比较快速检查教学效果,有利于老师调整改进教学策略。
统编教材的课后练习,并不是简单的课文学习的补充,我们要充分认识统编教材课后习题的重要性,认真解读每一篇课文的课后习题,领会编排意图,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真正为教学服务,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温儒敏.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J].小学语文,2016(9).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