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玲珊
(福州第七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0)
教学内容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从语言角度、思维方面、审美层次、文化领域等的四个维度,提出相应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就文言散文教学而言,为落实以上核心素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指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言文语言知识点,二是语言特点与运用,三是行文脉络与线索,四是文章情感与主题,五是作者审美理念、人生态度,六是文化背景与现代意义。但以上教学内容在执教中,需进行适当选择。
王荣生有言:“作者之所以写散文,是要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与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1]正因为散文是作者独特的经验分享,作为阅读者则是在“感受作者所见所闻,体认作者所感所思”,感受我们不曾有甚至不可能有的人生经历。而当散文进入教材,编者则更多看到的是作品的共性,并以此形成一个个单元。我们在设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中,必然需要有单元意识。
举以《陶庵梦忆序》为例:它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为其《陶庵梦忆》一书写的序,被选入人教版选修教材。学生在选修《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中,可以发现教材在其单元导读中,写明“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是本单元主题,因此,编者有意以此篇为例,强调其“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作者张岱回忆“五十年间的大梦”,心绪看似庞无章,而实则统一于一条明确的情感线索,即对于“梦”的理解与感悟。
若单纯取以单元目标为本课教学目标,或可在教学内容上做如下设计:
【课堂活动】梳理“梦”的内涵
【问题1】本文是张岱为其书《陶庵梦忆》所作之序,请问书名中的“梦”,指的是什么?
【问题2】文中有两个关于“梦”的典故“南柯一梦”和“黄粱美梦”,用在此处,意在说明什么?
【问题3】文中最后一段出现一词“梦呓”,请问指的是什么?
以上课堂活动,围绕“梦”的内涵梳理展开,从“旧梦→美梦→痴梦”的内容分析,推导出“忏悔→欢喜→痴人”的文章情感脉络,符合本单元选文的特点,同时能够突出核心素养中对于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的培养。但以此为主线进行实际授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第一,以上三个问题,学生普遍能够回答出前两个,第三个存在难度;第二,学生总体的参与度不高,留给第三个问题进行讨论的时间不足。第三,由于问题有明显的预设性,因此课堂多停留于教师问学生答的局面。故而褚树荣说:“如果单元目标和课文的“个性”不一致时,不能完全以牺牲课文鲜活的“个性”去服从单元的目标。[2]
从探究本文独特性的角度而言,可以发现:与一般抒情性散文不同,虽然其以随笔的形式讲述早年的繁华生活,并将其与如今的落魄潦倒作对比,阐述“痴人说梦”的写作的缘由,因此描写、抒情等手法运用得比较多。但从文体上看,本文以“序”的形式出现,具有其实用性。因此在第二次授课中,笔者对教学内容,做了如下调整:
【问题1】序文指作者对作品的引言,通常用以说明文章的写作范围、宗旨和背景,在《陶庵梦忆序》中,作者交代了写作《陶庵梦忆》一书的哪些信息?请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
(1)本书的写作范围;
(2)本书的写作宗旨;
(3)本书的写作背景。
【问题2】在梳理以上文本内容过程中,你是否发现其中存在的矛盾?或者你有哪些疑问,请提出。
本次授课,课堂呈现出了三个特点:首先,学生参与度明显提升;其次,学生能够提出涉及本文情感指向的问题,如“如何理解其中的痴人”“梦呓”做何解释?”“作者内心是否有忏悔之意”等问题;再次,课堂在节奏把控上,能够留给学生更多讨论的时间。
课堂教学能取得良好效果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中学生的“学”起主体作用,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双方各自最大限度在作用范围内发挥能动性,方能取得最佳效果。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则需要服务于这一原则,以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意识。
在《陶庵梦忆序》的教学实践中,从教学活动的双方即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对比上述两种教学内容的授课过程,我们可以发现:
第一种教学内容设计师生活动对比,见表1:
表1
(续上表)
教师在以上课堂教学中,处于绝对主动的位置,学生则处在被动接受中,即按照教师预设的逻辑,寻找答案。
第二种教学内容设计师生活动对比,见表2:
表2
因此,虽然以上两种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指向“文章脉络”“作者情感”,能够立足于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与“审美鉴赏与创造”来确定教学目标,但前者构建的文章逻辑性主要体现在教师一方的理解,而非在学生,故而,虽然在听课过程中能够呈现比较清晰的上课思路,但学生的思维并未得到充分锻炼;反观后者,教师没有明确给出线索,但利用问题,给学生营造发现问题的环境,引导学生质疑并探究,形成学生自己的逻辑线索,让学习的主体性落实到学生。
“语文核心素养”其内涵指向学生需要习得的语文素养中的核心要素以及关键内容,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依靠每一个单元教学,每一篇课文教学的不断累积来完成。因此,当目光着眼于某一课时,教师或有必要在核心素养培养的大背景下,对教学内容进行有侧重点的选择,若一味将所有核心素养提炼为本课时目标,难免失之太泛。
笔者在中国知网以《陶庵梦忆序》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搜寻到相关论文共计10 篇,其中包括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通过提炼其中的教学内容,形成表3:
表3
由表3 我们发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同执教者各有侧重,同时丰富性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将以上教学内容对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整理如下对应表4:
表4
从表4 可以发现,第一,在《陶庵梦忆序》的教学实践中,多数执教者的教学内容都能够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展开;第二,在某一个核心素养维度下,可供选择的本课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因此在《陶庵梦忆序》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将其分为两个课时来进行授课,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侧重于文言知识或者重点语句中的写作手法;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侧重于文章线索或者作者某一种独特的情感经验。以求通过每一课时“点”上的突破,以达学生核心素养“面”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