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陶庵梦忆》在艺术特点的结构方面有所创新,在整体结构方面,素材与编排呈现与“梦”相似的结构;在篇章结构方面,以情感为主线进行的顺序编排,灵活的布局使得意蕴更好表达;在潜隐结构方面,潜隐的戏曲与小说结构,使结构艺术形式更加多元,更具有艺术魅力。故将由整体结构、篇章结构与潜隐结构三个方面对《陶庵梦忆》的结构艺术进行分析与评价。
从《陶庵梦忆》整体的篇章来看,此书在素材的组成与形式的编排两个方面均与“梦”相似,通过“梦”的形式展现“梦忆”“追忆”的主题。
其一,在组成素材上与梦相似。在《陶庵梦忆·自序》中张岱提到“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陶庵梦忆》构建了一个梦境,这个梦境就是以张岱的个人经历为基础的,是其人生经历的聚合,故在素材组成方面,它和梦有同样的特性。《陶庵梦忆》的叙述性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有对当地风俗习惯的详细描述,如集会、扫墓等。此外,张岱还与从文人到街头艺术家的各界人士进行交流,以生动的笔触记录下他们的趣闻轶事,展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众生画卷”。
其二,在编排形式上与梦相似。回忆录《陶庵梦忆》几乎完全以“梦”的形式来编排。文章在时间顺序和内容分类上都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如分别以明代崇祯两个朝代为内容的章节在书中交替出现,上一篇写民俗,下一篇可能是传记……由此可见,他有意打破时间和范畴的束缚,使文章的排列呈现出一种无序的状态。这些文章就像一个个独立的片段,无序地排列组合,如同梦一样的无序与随机。这样的安排,既突出了张岱对故乡的思念,又显现了《陶庵梦忆》“梦忆”的主题特色。
在单独的篇章方面,《陶庵梦忆》打破传统古文的结构定式,再加上灵活的布局,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其一,情感主线的顺序。《陶庵梦忆》的许多篇章以情感为中心依次排列,在时空秩序的重新排列和组合中呈现出不同的情感起伏。如张岱《陶庵梦忆》中的《越俗扫墓》。作者首先描述越人扫墓的情景,接着回忆二十年前的情状,展现越地扫墓的热闹场景“必鼓吹”。最后以“萧索凄凉”结尾,使读者瞬间从美好的梦境中醒来,看到的现实的悲哀。在“物极必反”的感慨中,也体现出作者对明清变化感到的哀伤。这篇文章的结构,看似是一种无意的操作,使得文章的前后意脉相通,淡淡的哀伤的情感在时间与空间的重组中得到了凸显。
其二,灵活变通的布局。《陶庵梦忆》一般篇幅较短,也正因文章篇幅较短,不需要过多的起始、过渡和结合。如《糜公》,看似写鹿,实则也是写人。全文就是将三个不同的鹿主人和鹿不同的境遇连接在一起。第一层结构布局是因为鹿意味着好运,老医生骑之治病,药到病除。第二层,张岱的父亲买来为其祖父祝寿。但张岱的祖父因为体重过重,于是牵之游山,又形成一层布局。后鹿赠予陈继儒,他消瘦的体型正可骑之,又是一层。这样三层的结构布局,呈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揭示作者想表达的与人交往的主题意蕴。
除了表面的结构形式外,其一,戏曲结构。如《西湖七月半》就有“潜在的戏曲结构”。开头以“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引出对看月人的关注,接着五类看月人相继登场。有的“不舟不车……装假醉,唱无腔曲”有的“小船轻晃,净几暖炉,而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颓面”则可作为舞台的背景和布局,很好地烘托了整个戏剧场景。总的来说,全文结构巧妙。
其二,小说结构。《陶庵梦忆》中还有一些文章结构与小说相似,采用小说笔法,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如《陈章侯》篇,开篇便交代时间地点“崇祯己卯八月十三”,随后,陈章侯登场,“怅向余曰……不觉沾醉。”以上皆是铺垫,接着神秘女郎的到来才是故事的高潮,“岸上有女郎……轻纨淡弱,婉嫕可人。”这位女郎的突然出现扭转了故事的进程,打破了原本平静的叙事,使原本平静的故事更加激荡。最后,“移舟至一桥,漏二下矣,竟倾家酿而去。”女郎的飘然离去,就像她的翩然到来一样,“问其住处,笑而不答”八字引发读者想象。《陈章侯》采用了小说笔法,“起始——铺垫——高潮——结局”按时间顺序依次书写,在平静中有起伏。
综上所述,《陶庵梦忆》在结构方面的艺术:整体结构的梦的形式,独立篇章的结构安排,以及在文章中潜隐的戏曲与小说结构,具有丰富的借鉴意义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