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 坏孩子
——用“爱”助力孩子飞翔案例分享

2020-12-07 22:25温逊容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坏孩子心扉好孩子

◎温逊容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在传业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对孩子们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学习更多是在于明理,在于明德。而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更是自我的不断提升,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不断自我修正的。“好孩子,坏孩子”是交替出现的,我们老师不能单纯地从某一个判断标准,去判断一个孩子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需要我们老师蹲下来,倾听孩子心声,走进孩子的心里,陪着“蜗牛”散步,也许会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案例一:我班的小佳在同学和老师的眼中,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是老师口中好孩子,是其他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是同学学习的榜样,班主任的小帮手,成绩优秀,更是“校园十大歌手”,校广播站主持人。就是这样优秀的一个孩子,在家里的表现确与学校大相径庭,小佳在家会和家长顶嘴,懒散,不和家长沟通,家长无法从孩子口中得知孩子的在校表现,更不允许家长和老师联系沟通。

分析:小佳之所以形成在家、在校如此大区别的表现是和她特殊的家庭环境分不开的。小佳是留守儿童,和奶奶一起借住在亲戚家。而小佳的弟弟、妹妹却随父母一起外出务工读书。在小佳的心里逐渐产生被抛弃的心理,为了寻找安全感,被需要感,孩子就会迅速成长,独立,努力活成别人眼中优秀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小佳在校表现如此优秀的原因所在。在家封闭自己是因为她没有得到相对应的关注度,父母外出时会对她说“你要听话,你要认真学习,你要独立……”却唯独忘了对她说“爸爸妈妈爱你,和爱弟弟妹妹一样爱你”。当孩子从父母身上得不到回应时,会慢慢地封闭自己,慢慢地把父母隔离在自己的世界之外。

策略:对小佳的这种情况,我们老师很难去界定她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为了让孩子打开心扉,重新接纳父母,我制定了以下策略:

家校携手,形成教育合力。与小佳的父母取得联系,让孩子的父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忽视,让父母主动与孩子联系,学会主动关心孩子,从询问孩子成绩转变到询问孩子的生活,从“考了多少分?”“你今天有没有听奶奶的话?”到“你今天在学校开心吗?有什么事可以和爸爸妈妈说一说的吗?”,并利用家委会组织的各项亲子活动,让孩子增加与父母联系,互动。在各种各样的亲子活动中,体会到父母的关心与爱。慢慢地让孩子打开心扉。

心理抚慰,合理释放。在班级的心理活动课上,让孩子压抑的内心得到合理的释放,利用班会、队会课开展“感恩、感动”为主题的课程,让班里的孩子们讲述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同样是留守儿童的同学与父母相处的故事,从他人的经验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与父母相处的方式。再例如:给父母写一封不会寄出的信,和心理老师密谈……让孩子内心的压力得到释放。允许孩子犯错,对于小佳这样的孩子,她不允许自己犯错,在她潜意识中,如果她不够好,不够优秀,她就会被抛弃,别人也不会再喜欢她了,在平时的学校生活里,我会允许孩子犯一些无伤大雅的小错,偶尔字写得潦草一点,偶尔书背得不是那么的流利,偶尔教室卫生保洁不够好……人是不断从错误中学习,从错误中成长。

肢体抚触,无声胜有声。孩子会从老师、家长的语言、眼神、肢体动作中感受到无声的爱。小佳是一个内心极度敏感的孩子,她对于老师、家长的肢体语言更为敏感和关注,当小佳每取得一个进步,我都不会吝啬我的拥抱,夸一夸她,摸摸她的头,肯定她的进步与成长。特别是她在家的进步。

收获: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后,小佳的脸上绽放的笑容越来越多,渐渐地在班上偶尔也会主动和同学们谈起自己的父母,在家也能打开自己的心扉,会主动承担家务,会主动和家长谈起自己在校的表现,主动邀请家长来校参加家长会,主动征求家长关于小升初的意见.......

老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陪伴者。如何引导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是教师的重要命题。孩子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不要过早地给孩子贴上标签,过早的给孩子的人生涂上灰暗的颜色。尊重每一位孩子,不是停留在语言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从心出发”,从心倾听每一位孩子的需求,尊重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规律。也许她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但她也不是坏孩子。

好孩子、坏孩子在现在的社会应该有多元的评价。小佳的案例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在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当今,如何关注孩子的内心,走进孩子心里;关注如何培养孩子们健康的内心,而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成绩优秀的人,是我们教师一项重要命题。孩子们的成长过程是呈螺旋式的上升,是一个不断反复自我完善、自我修复的过程。希望我们都能从关注学生的内心出发,让学生明理、明德。

猜你喜欢
坏孩子心扉好孩子
好孩子
好孩子
伟人也曾经是公认的“坏孩子”
没带作业的“坏孩子”
生查子·未了情
NBA坏孩子
他乡节庆(2)
我们都是坏孩子,恋着青春的样子
真是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