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效课堂”成了教师心目中争相研究和实践的理想教学模式。“高效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达到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成效显著的课堂模式。以较少人力、物力和时间投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也就是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实,教育部门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现在,对高效课堂的理解还是不够全面。高效认识不仅包含“效率高”,还包含“教学质量高”。针对物理教学,实现高效课堂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找到有效性的途径、方法。在此,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和教学实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效课堂;途径;逻辑思维;主动性
一、高效课堂内涵的再认识
(一)高效课堂概念的再解读
什么是高效课堂?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不过从教学实践来理解,“高效课堂”,真正表达的是教师教学效果好,学生课堂学习成效显著的课堂。在现代高中教育现实下,教师教学业务繁重,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应考压力较大,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师如果能以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轻松接受课程知识内容,顺利完成全部教学目标,这绝对是一种师生都求之不得的完美选择,这绝对是教学中的“高效课堂”典范。当然,本人认为所谓的高效课堂不仅包含教学的“效率高”,同时还包含“教学质量高”。实际上,在高考的应试重压之下,学生长时间超负荷学习和训练,心理上绝对对学习是一种厌恶心理,甚至对教师也会产生敌视态度。高效课堂的达成,可以改变这种现状;课堂效率的提升,可以让老师重新审视师生建立和谐关系,真正做到师生关系融洽。这样师生交流可以达到畅所欲言,从而营造出热烈高昂的课堂气氛。
(二)高效课堂需要水平更高的教师支撑
高效课堂不能是一句响亮的口号,必须是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最高标准。首先,需要水平更高的教师。教师需要做到:专业知识渊博,教学内容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情熟悉,教学环节精准,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技巧娴熟精湛,这是高效课堂实现的前提。其次,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风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高效课堂的难点。第三,语言表达的挑战,特别对物理来说,课堂教学不像文科教学那样优美婉转,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对老师是一个挑战。只有更高水平的教师支撑,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成为课堂的主宰,这样才能成为高效课堂。
二、物理的学科特点和授课特征分析
(一)物理学科的实验特色性
物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学本质就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紧扣物理学科特点,突出实验探究和科学思维培养,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才能将物理教学提高到核心素养的最高层次。教师通过具体的物理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更能帮助学生从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变化中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首先,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动手实践的过程,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真正激发了自身科学思维的提升。为了更好地发挥实验在课堂教学的学科功能和育人作用,高效课堂要求把物理实验作为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和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样重要,并作为高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第一要位。这需要广大教师高度重视并付出研究和实践,通过把握物理学科的实验特色性,不断落实物理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等素养目标。
其次,实验观察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重要习惯。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其中实验观察是物理学习的一项基础能力。高中阶段学生进行物理问题研究,主要从观察物理现象入手,学生通过学习和研究力与运动、热、光、电磁和原子等物理现象,发现其中产生现象的原因和科学规律,从而掌握物理原理,以便更好地了解物理对于生产和生活的巨大推动作用。
(二)科学思维逻辑推理要求高,避免陷入死记硬背误区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科学习中,学生普遍感觉物理这门课程比较难学,它对学生的抽象归纳等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相反,靠死记硬背的学生往往应付不了对物理学科的学习。物理的逻辑思维,环环相扣,层层累加。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所有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探究,理解是前提。作为教师,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得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学生只有对基本现象、概念、规律得以有充分理解,了解了知识获得的来龙去脉,追根溯源,明白了道理,掌握了方法,才是真正地理解。物理学科的教学内容的设计,通过物理方法的主线,各种物理规律环环相扣,知识融会贯通,整体的模块化较明显,而知识板块的联系又非常紧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个知识模块出现问题,物理学习感觉会存在困难重重、难以为继的现象。此时,如果老师不注意引导学生,学生可能会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弃,放弃学习。
法国数学家笛卡儿曾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物理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思路和方法,只有真正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我们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掌握一种思路和方法远远胜于会解若干个具体的物理问题。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渗透物理方法教学,在提升学生科学思维逻辑推理方面至关重要。因此,教师通过理想模型法、等效法、微元法、守恒法、放大法等科学方法渗透和传授,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提升科学思维素养,从而较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真正达到了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三、物理高效课堂实现的方法和途径
(一)端正教态,研究学情
高效课堂的实现绝对不会一帆风顺,因此,物理教师要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要循序渐进,功到事成。教师要研究学情,端正教学态度。教学态度对一个教师的职业生涯方面绝对是一个关键核心,同时它更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核心。爱心是一个教师教学态度的基础。教师对学生多一些耐心和多一点爱心,在教育他们时多一点热情,学生就会对教师的教学多一点理解,教师就会更多地受到学生的欢迎与尊重,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更容易达到高效课堂预期的目的。教师对学生充满爱,潜移默化中就会形成高尚的师德,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学过程中,“换位思考”更能促进教师的成长,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教师要端正心态,主动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设身处地设计教学环节,站在学生立场,为学生的发展出谋划策,吃透学情,就一定能量身打造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也一定能营造出一个师生关系和谐、学习环境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教学效果一定出奇的出彩。
(二)科学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第一动力。教师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科学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研究证明,教师只要能不断地学习,认真研究教材,通过制作课件、现场示范、学生参与来等方式不断地创新,就可以吸引学生,给学生新鲜感,保持学生的兴趣和耐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通过设疑式、实验式、探究体验式、情境导入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往往能激励和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讲课要有激情,语言表达要有鼓动性、感召力,要善于去激活学生的创造热情,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通过提问使学生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对知识有一个很好的掌握。在物理实验课上,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亲手操作的机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从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重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前提。教师一定要意识到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是学生达到成功的基石。教师的肯定往往是对学生最大的鼓舞。事实上,教师的每一句话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一定要有敏锐的感知力,学生面对挫折,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维护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不断激励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增强进步的勇气和信心。特别是对一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更应该投入足够的精力关注这些学生,让他时刻感到老师的关怀。教师要具备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学生恰当的点拨,对学生的观点,教师要积极正面地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意和期盼。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多方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让学生表达自身观点,发表个人见解,尊重和善待学生,给学生出错的机会,给学生争辩的权利。老师要始终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师德标准履行职责。通过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适当地引导,恰当地激励,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最大限度地促进高效课堂的实现。
四、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反思
教学要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学理念。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不管怎么说,教师始终是一个课堂的引导者和设计者。衡量一节课堂教学效果的成败与否,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的接受效果直接取决于教师的引导。高效课堂对教师有了更高的专业要求,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能力支撑。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有计划、有准备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优化教学结构,熟悉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才能成功把握课堂、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目的。教学是一件崇高而伟大的事业,要求教师要具备职业道德、爱心和责任心,以高尚的师德师风标准对待自己的职业,以高度的责任心和饱满的热情投入事业,因为只有投入感情、投入汗水,才能收获真正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05.
[2]黄泽民.如何构建高效课堂[M].辽海出版社,2018-09.
作者簡介:段亚飞(1981—),男,河南周口人,学士,平顶山市实验高中中学高级教师,学校团委书记。研究方向:物理教学研究。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