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耘
摘 要:从对话教学的重要性出发,结合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分析对话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探究相应的实践策略,以期对农村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高中;语文课程;对话教学;有效设计
对话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彼此接纳,化解矛盾和冲突的重要方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方法。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方式逐渐被接受。在高中语文教学指导中,对话教学能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平等、沟通、互动、合作的教学形态,从而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但是目前,从农村高中的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对话教学的渗透与应用却存在一定的局限。
一、农村高中语文对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高中语文对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教与学地位不平等,难以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一些教师在语文课堂设计中,习惯于延续传统灌输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与认可,在课堂上依然保持“一言堂”的状态。此外,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为赶教学进度限制学生的自主表达,让学生在标准答案中失去对话的欲望。(2)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存在偏差,影响了对话教学效果。问题是对话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对于问题的设计过于机械,学生在预设答案的框架下失去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对话成为单纯地回答问题,难以真正体现问题对学生的思维启发以及对对话教学的构建。(3)课堂互动合作不足,学生之间的对话存在障碍。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对话教学的主要表现,但是目前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流于形式,学生的合作过程主要停留在简单的讨论与交流,缺乏深度对话,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难以融入教学过程中,影响了对话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农村高中语文对话教学的有效策略
1.坚持生本理念,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
对话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平等与民主,即教与学能够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获得自我表达的机会,并实现思维与观点的碰撞,形成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由此可见,要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有效的对话教学,教师首先应转变思想认识,从理论层面深入分析生本理念的内涵,逐渐扭转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不平等的关系,主动与学生接触,并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对话关系。其次,挖掘学生在对话教学中的潜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互动沟通,引导学生回归课堂的核心位置,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推进平等对话的有效开展。
2.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对话的积极性
问题是引导课堂对话的线索,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设计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自我表达的欲望,以实现对话教学的有效推进。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古文: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如何看待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能够与教师、与其他同学展开对话,从而完成对文本的梳理与探究,深化对文言文的理解。
3.渗透生活理念,拓宽学生的对话范围
对话教学的设计应该体现自然、顺畅的基本原则,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自觉产生对话的欲望。基于此,在高中语文教學中,教师应渗透生活教育理念,从生活场景中提炼素材,引导学生实现生活经验的迁移与运用,并将生活体验推而广之,不断扩大对话范围。例如在学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文本解读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父母在不同阶段对孩子的爱;然后将阅读的视角回归生活,利用生活中与父母相处的点滴激发学生对这一话题的思考与表达,从而拓宽学生对亲情讨论的范围,深化学生对亲情的体验与理解。
4.引导合作学习,实现课堂深度对话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设计的主要思路。在农村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重新安排座位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并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对话,开启师生之间的对话。例如在学习《拿来主义》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围绕“自主创新”与“拿来主义”,引导各组学生展开对话,同时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对话,促使学生在更加活跃的氛围中实现自我表达,并在观点碰撞中相互启发,深入探究主题,提高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对话教学对于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设计中,对话的开展并不顺利,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了沟通的隔阂。因此,教师应坚持平等原则,优化课堂问题设计,融入生活化教学素材,引导课堂合作互动,让教与学之间的对话更加畅通有效,从而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温亮.浅论有效对话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30):45.
[2]胡俊生.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对策[J].学语文,2010(2):11.
注:本文系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2019年度教师个人课题《农村高中语文对话教学的有效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LZ[2019]
R1750。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