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素养教育立场,以学为中心的音乐课堂教学

2020-08-06 14:39王萍
新课程·上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音乐要素以学为中心初中音乐

摘 要:初中音乐课堂以培育和发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进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实施,实现以学为中心的课程目标。以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声和谐》教学为例,阐述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施:重视“共情关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点”;挖掘“音乐要素”,贯穿学生音乐学习的素养“线”;善于“迁移拓展”,形成知识体系实践“面”。

关键词:初中音乐;以学为中心;共情关注;音乐要素;迁移拓展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等。初中音乐课堂以培育和发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进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实施,实现以学为中心的课程目标。本文以《多声和谐》单元教学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即重视“共情关注”、挖掘“音乐要素”、善于“知识迁移”,聚焦“点、线、面”,从音乐的外显感知至内化体验,让音乐课堂深度发生。

一、重视“共情关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点”

对课堂的兴趣是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前提。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达娜·萨斯金德在《父母的语言》一书中提出了“3T原则”,其中“共情关注”指的是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并适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反应。其实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活动力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贴近学生生活,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兴趣就是教师要站在教材与学生中间,让教材提供的文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教材中的既定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经验沟通起来、连接起来、关联起来。除了考虑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外,还要关注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及平时的喜好。喜欢流行音乐、故事、动漫等元素,那我们的音乐课堂就可以适时引入,引起他们共鸣,点燃兴趣点,调动探究的欲望。

1.关注生活激起共鸣

周边的人、事、物是学生最为熟悉也是最能引起兴趣的,教师要巧妙地把情境迁移到课堂中,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自身经验去激发情感。例如,为了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激和赞美之情,更加声情并茂地表现《献给老师的歌》这首歌,课前请个别学生根据任课老师的特点画一组漫画形象,课中请学生猜是哪些老师,并让学生谈谈师生之间的生活趣事。由漫画、趣事更容易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情感,这时学生再来演唱这首歌时是发自内心的深情。

2.借助实物引起关注

借助实物,可以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相结合,变抽象为具象,变无形为有形,从而对音乐形象的把握、对音乐情感的表达产生积极的作用。雅尼创作的现代电声音乐作品《夜莺》,夜莺的叫声是通过竹笛来表现的,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中国吹奏乐器的魅力,教学中,先进行第一层面“听觉体验”,思考:夜莺的叫声是通过哪种乐器来表现的;第二层面进行“视觉体验”,展示竹笛,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竹笛;第三个层面是“视听结合”,提问笛子的音色特点,然后老师吹竹笛旋律,学生用口风琴吹奏钢琴旋律。层层递进的环节使竹笛及其音色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深切体会到了乐器融合的魅力。

3.趣味故事创设情境

适时地引入故事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能拉近经验与认知之间的距离,更能迅速为学生营造氛围。《夜莺》出自安徒生童话,是里面唯一的东方故事。欣赏《夜莺》时,先以《夜莺》为背景音乐,老师简单讲述一个中国皇帝与他的夜莺的故事,接下来思考:为什么西方作曲家要在乐曲中加入中国乐器竹笛?老师讲述了雅尼专为中国笛子谱寫曲子的故事,这时学生对这首作品的欣赏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更加深入体会到作品中充满中国古典音乐情调。

二、挖掘“音乐要素”,贯穿学生音乐学习的素养“线”

关注音乐要素是培养学习力的主线。它的重要性好比词语、语法结构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一样。在《江苏省初中学生艺术素质学业测评指导·音乐》一书中把“关注音乐要素的习惯”放在考查的第一条。教师要改善教学,养成关注音乐要素的习惯,结合教材上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体验和感知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调式等音乐表现要素,在学生学会自己分析音乐要素后,学生的学习能力将有很大的提高,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也将进一步增强。

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在他的《何谓懂音乐》一书中开篇就提出:仅仅从技术角度看待音乐,那是对音乐的歪曲;而仅仅从娱乐的层面感受音乐,那是对音乐的降格。一个人可以听过很多音乐,知道很多作品,但如果不掌握音乐的技术语言,他就不可能走进音乐的内部,摸清音乐的肌理。

1.分辨比较,明晰相近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事先对相近的概念、规律讲解清楚,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分辨比较能够更加明晰相似的概念、区别细微的不同、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比如为了进一步了解合唱的类型,老师先对合唱的概念进行讲解,让学生对比加入了合唱的音响与刚才老师的独唱有什么不同,学生很轻松地感觉到合唱更加和谐而饱满。合唱按人声分为同声合唱和混声合唱两大类,同声合唱按音色又分为童声合唱、男生合唱、女生合唱,如果仅对概念进行剖析,学生仅仅是停留在抽象概念这个基础上,很容易混淆,而之后通过老师精心挑选的几种不同形式的合唱曲,学生根据音色进行分辨比较,效果会事半功倍,课堂实践证明,学生的正确率达到百分百。

2.巧妙设计,解决教学难点

教师要抓住一切时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更主动地获取音乐感知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文化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例如常规音乐课的师生问好,最多是用简短的旋律互相问候,为了让学生在本单元一开始就感受到多声部和谐之美,老师将上课指令换成学生分三个声部用和声的形式、切分的节奏唱“上课了”。从课伊始就先入为主,学生既新奇地感受到用自己的人声带来的声部和谐,同时又巧妙地解决了马上要教唱的《献给老师的歌》中切分节奏这一教学难点。

3.引导探究,理解音乐内涵

音乐知识往往专业性较强,比如和声方面的知识在学生看来是“高大上”的,老师在教学中一般也不敢触碰,但对这些音乐要素来说,课堂上非感知的解释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老师在课堂上,做的多半就是揭示,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用非感知的解释直接作用于对音乐的体验,更清楚地知其所以然。

《多声和谐》这一单元的体验侧重于人声,通过学习和欣赏合唱作品体验多声部的和声效果。一般课堂上的合唱教学仅注重单线条的横向练习,先是高、低声部分别学唱旋律,然后两声部进行合唱练习,学生处于被动地机械感受,而如果在横向基础上适当地关注音乐纵向的学习,学生就能清楚地感受声部间和谐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例如《献给老师的歌》中的合唱声部多以三度音程构成,引导学生自己填第二声部和声,学生意外发现自己竟能快速完成二声部创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多声部的纵向联系,间接地学习音程、和弦的基础知识,使原创音乐的实现具备可能,学生不再感到“遥不可及”,更加乐于参与艺术实践。

4.自主研究,提高自学能力

艾里克·埃里克森认为,孩子通过完成任务(尤其是学习任务)获得快乐和满足感,这种快乐和满足感能使孩子有能力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到自豪感,这对孩子未来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多声和谐》单元有一首欣赏作品《五月蝉虫唱得好》,课前请学生自己搜集侗族大歌的资料,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这是侗族大歌中的一首多声部“蝉歌”以及产生这种和声效应的由来。由自己搜集研究的资料会比老师的灌输更加记忆深刻。

三、善于“迁移拓展”,形成知识体系实践“面”

善于迁移拓展是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的根本。江苏省将初中学生的艺术素养列为学业水平测试范围,这就需要教师在每一次的音乐教学中,注重提供已习得的知识积累,拓展与本节课教学相关的音乐资料,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套系统的形成知识体系的科学模式。

1.注重以前所学知识的积累与迁移

教会学生唱会数首歌曲或掌握某一种乐器并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是通过音乐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发展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积累知识经验。比如在听辨合唱类型时用的合唱曲都是老师有意挑选的以前教材中出现过的曲目。再如,《夜莺》这首作品是由多种乐器演奏的,老师可以趁这个时机带着学生复习一下管弦乐队与电声乐队的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音色分辨乐器。

2.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拓展

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已掌握知识点的具体情况,进行拓展延伸,这对拓宽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面起到很好的效果。《夜莺》是由美籍希腊作曲家雅尼用中国题材创作的器乐与人声交融的合奏作品,这里面有着中西方文化的和谐,有着多种乐器的融合之美。为了加深这种体验,拓展欣赏了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紫禁城》以及美籍华裔谭盾创作的《卧虎藏龙》配乐曲。当然,进行拓展的内容一定要紧贴主题,在恰当的时间进行欣赏,切忌滥用或选用质量不高的作品。

3.注重活学活用提升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能够合理地进行知识迁移,从而产生新的思考与发现,通过运用已有知识活学活用,产生新颖、独特的音乐创作。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单元作业:聆听大自然的和谐之声,利用身边资源编创多声部和谐声响,如厨房交响曲、美妙的夜晚、快乐大课间等主题。这个活动并不急于在当堂展示,而是作为期末测评,要求在课外分小组进行,可以用音频录制采集声音,也可以用乐器与人声配合的形式。这样的测评形式很受学生喜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编创出来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创新力,令人意想不到。

以学为中心的音乐课堂教学应把兴趣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素养的前提,把关注音乐要素的习惯作为关键,把知识体系的形成作为根本,优化教学方法,实现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参考文献:

[1]周彬.课堂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杨燕迪.何谓懂音乐[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第三版)[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王萍(1975—),女,汉族,江苏省南京市人,本科学历,中级,就职于江宁开发区学校,研究方向:中小学音乐教育。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音乐要素以学为中心初中音乐
鉴要素,赏形象
鉴要素,赏形象
谈“以学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师生互动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以学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音乐教学中如何突出音乐的本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