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照,王 培
(1.合肥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河海大学 学报编辑部,江苏 南京 210098)
考核模式改革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现行的“应用文写作”课程考核模式主要为期末闭卷考试,考核形式单一,缺乏多元评价,考核内容偏于知识记忆,缺少能力测评,考核观念偏于考试结果,缺少过程性考核,结果只能检测出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考后便迅速遗忘,学生不能熟练掌握应用文写作技能,对今后工作无较强指导作用。
本研究在“应用文写作”课程中加入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教学要素,即“翻转课堂+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教学平台”,利用网络平台,上传学习视频,学生通过课前课后学习,进行学习时间延展;课堂上师生互动,进行角色转换,将课堂知识讲授的部分时间转移到在线资源学习,实现学习环境转换;学生进行课堂写作实践、小组讨论、辅导答疑的教与学,实现“时空转变”,最终改变“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模式。试卷分析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统计学的方法使用SPSS(Statistic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即社会科学统计程序,通过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分析功能,对应用文写作考试成绩进行验证分析,不断在实践及检测中完善考核模式中各项目分值的比例构成,逐步形成完整的应用文写作考核模式。
根据课程目标和性质,改变传统重成绩、轻过程的考核方式,该课程考核采取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形式,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模式进行评价。
以学生熟练从事西班牙语应用文写作为依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考核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考核为主;既要突出能力考核,同时要兼顾知识的考核;既要注重学生考试成绩,同时要兼顾平时学习表现;既要以教师评价为主,同时兼顾学生自评、互评。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和线下课堂教学,实现考核形式、考核时间和考核地点的多样化及离散化,最终达到全面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系统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程度。
考核模式改革重点在于将考核过程融入教学过程整体设计中,在教学模块中安插阶段实训和综合实训部分,模块化阶段性考核反映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综合实训则较全面反映应用文整体掌握情况。
增加考核课前翻转课堂学习情况,检验翻转课堂课前学习环节的表现和学习效果,建立课前、课堂、课后学习评价体系;单项模块考核内容选取最常用应用文类型组成,适当增加外贸及外资企业内部行文考核比例,采取随堂写作练习,实行多点化、多方面考核;综合性模块则考察学生归纳综合材料、准确选用文种的能力和写作整体水平等方面内容,强化知识点掌握情况,起到督促学生识记运用的作用。
教师应充分把握时间节点及教学流程,课前引导SPOC课程学习,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及点评课堂写作实践情况,课后提醒学生复习巩固、提交过程性作业,帮助学生适应教学及考核环境的重塑,同时成立考核小组,由课程负责人主导,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不断完善考核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本研究以合肥师范学院西班牙语专业两个班的“应用文写作”课程考核成绩为样本,包含六个主题写作、两项阶段测试和一项综合测试,其中1班(参加考试73人)采用基于SPOC视频教学的模式,2班(参加考试59人)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本文运用SPSS 25软件从试题的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进行考察,对该考核模式质量分析;从描述性测度对比、独立样本T测试对比分析传统教学和采用SPOC视频教学对考核成绩的影响。
表1 题型描述
表2 各模块测试难度系数
试题难度系数其实即为试题容易程度系数,与试题的实际难度系数恰好相反,P值越大,难度系数越小,该题越容易,得分高的学生越多。根据试题难度评价表,当难度大于等于0.7,则说明试题较易。由于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课堂实践写作测试,多侧重对学生掌握应用文格式及相关句型的情况考察,写作试题考虑到课堂时间等因素,难度不会太高。往往学生得分越高,说明学生课前SPOC学习及课堂讨论效果越好。本考核模式试题难度系数均在0.7以上,总体来说是比较容易的考试,适合作为目标参考性的测试。
区分度主要测量不同水平学生之间的区分程度,它可以比较好地反映试题效用。针对应用文写作考核测试题型除综合测试外均为主观题,所以采用皮尔逊(Pearson)分析方法;综合测试为客观题型,采用皮尔曼(Spearman)分析方法对试卷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表3 各模块区分度
根据区分度评价体系,区分度>0.4为优秀,单项模块1、2、4、6和综合测试区分度非常高,说明学生在这些测试模块中成绩区分度大,教师也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对该模块所含知识点进行强化辅导;区分度介于0.3~0.39之间为合格,单项模块3、5和阶段测试1属于该范围;区分度介于0.2~0.29之间为尚可,阶段测试2属于此区间;区分度<0.2,试题应淘汰,本考核模式中不存在需淘汰试题。说明该考核模式中绝大多数测试模块能够较好区分学生的掌握情况,有效测试学生应用文体的写作水平。
信度是指考试分数的一致性,是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统计指标。对考核成绩采用同质性信度进行分析,一般通过计算Cronbach α系数获得相关信度信息,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4,本考核模式信度为0.638。一般来说,学校教师自编试卷信度>0.6,本考核模式信度较高。根据表5,阶段测试2的质量要相对较差,删去此题,信度上升至0.654。如果想进一步提高试卷信度,可以从写作字数、试题数量、试题难度、写作任务类型、写作测试评价内容等方面进行改进。
表4 信度统计值表
表5 删除变量后项目统计值表
效度亦是衡量考试的另一个重要标准,也称有效性,它是指一套测试或者测试内容达到其预期意图的程度,通过效标关联效度法对该考核模式的效度进行分析,以过程性成绩(学习态度+单项模块成果)与考核总评成绩的皮尔逊相关系数来检测试卷的效度,这也是应用文写作考核模式改革的创新之处,它可以更全面、更细致地反应该考核模式效度。
一般来说,效度系数在0.4~0.7之间,符合效度标准,且数值越大,效度越高。从表6可知,本考试模式的效度为0.760,呈显著相关,主要原因在于该考核模式重视过程性考核,不仅考查学生课前对SPOC视频课程的学习,还兼顾课堂写作练习,这两部分也是应用文写作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考核模式的效度较高是因为绝大多数同学能够较好学习SPOC课程并参与课堂,适应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模式。在该考核模式实行初期,平时成绩模块仅统计了学生SPOC课程学习时间及进度,未对视频课程学习效果进行在线测试等进行统计。在今后的教学和考核中,应细化学习态度部分的成绩构成,如增加对视频课程学习、课堂参与表现、课下交流反馈等方面的考核,将其与学生实际学习效果相结合,如实地体现在考核成绩中,增加考试效度。
表6 相关性分析
表7 测度统计量表(1班)
表8 测度统计量表(2班)
通过SPSS软件分析可知,1班学生的平均成绩为88.88分,2班平均成绩81.97分,基于SPOC视频的教学平均成绩高于传统教学平均成绩。1班偏度为-3.056,呈负偏态分布,说明考试题目偏容易,多数考生分数比较高,分数集中在高分区;而2班偏度为-0.727,对于2班试题整体容易程度低于1班。1班峰度为9.717,这表明分数分布主要在高分区,考试题目相对较合理,学生语言水平高于考题语言水平,方差为25.498,说明学生个体间因适应SPOC教学模式、学习习惯、作业完成度、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而2班成绩方差高达70.31,说明学生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接受程度差异较大,传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并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技巧。
从图1和图2可知,2班标准差高于1班,标准差值越大,表明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即传统教学的考试成绩参差不齐,分布范围更广。两个班的成绩大多数85~95分数段,70分以下的共6人,1班峰值为89~92,2班峰值为90~92,说明绝大多数同学对知识掌握情况较好,由于成绩多集中在平均分附近,在今后考核中可以适当增加写作试题难度及写作字数等,增大试题区分度,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图1 频率分布图(1班)
图2 频率分布图(2班)
不能仅仅依据SPOC教学模式平均成绩高于传统教学模式平均成绩6.911分,就判断基于SPOC教学的考核成绩高于传统教学的考核成绩,还需要推断性统计结果来判断两者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独立样本T测试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观察数据是否符合方差齐性要求。方差齐性检验的Sig.值为0.000,小于0.05,说明两组的方差齐性有显著差异,即两组数据不符合方差齐性的要求。T测试需查看不假定等方差一行的结果。
从表9可知,t值为1.243,自由度(df)为130,两组数据平均值的差为6.911,标准误差为1.181,置信区间为4.575到9.247之间,p值为0.00,由于小于0.05,说明两组数据有显著差距。根据以上结果可知SPOC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对考核成绩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表9 SPOC教学-传统教学考核成绩独立样本T测试
基于SPOC理论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为学生差异化教学提供可能。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作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改变单一教学评价模式,以考促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熟练掌握相关文书的类型和写作技能,提高书面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最终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为科学地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效果,通过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以量化的形式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检验该考核模式是否能够真实反应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师教学情况,及时为学生提供写作评价与写作反馈,可以帮助教师适时调整教学及考核方式,同时可以促进试题标准化和课程试题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