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助学系统,落实编者意图

2020-08-04 17:49丁锋
中国教师 2020年7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教学策略

丁锋

【摘 要】看丁卫军老师《台阶》教学课例,可以发现丁老师对统编教材教学策略的理解和尝试。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实现,应更多凭借教材助学系统,同时教师也应发挥能动性,适当整合,合理发挥,从而落实编者意图,达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统编教材 助学系统 教学策略

以丁卫军老师一节教学课《台阶》为例,来研讨“简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确实有些勉为其难。不过也未不可。《台阶》教学是丁卫军老师的经典课例。早在十多年前,丁老师就以对这篇课文的结尾进行的教学为例阐述了“精致的课堂在于教学手段的智慧整合”这一前“简约语文”时代的教学理念[1]。

研读丁老师当年的“《台阶》教学实录”,能感受到丁老师整合教学资源的教学艺术,他既能抓住文本特质,又紧贴学生接受心理,让生本教学落地生根的教学智慧令人叹服。丁老师那时教学的主要环节是“读课文,说故事” —“读课文,谈父亲” —“读课文,说发现”。

丁老师首先让学生在复述故事的基础上概括故事,使其懂得叙事类文本概括所要关注的要素,从而带领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然后丁老师从“话形象”入手,以“我的         父亲。文章这样写道         ”为表述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小说中父亲的形象,分析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进而通过品读细节、品味结尾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塑造这个父亲形象的意蕴所在。教学资源整合合理,学的活动丰富有效,整个课堂循序渐进,最终水到渠成,给观课者留下深刻印象。

仔细欣赏丁老师十年后的这节教学,我们发现在教学资源的凭借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与十年前有不少相同之处,更有诸多不同之处。丁老师对自己的经典课例进行了合理重构,其间的诸多变化,体现了丁老师对统编教材教学策略的理解,或者说体现了他对核心素养下语文教学定位与教学策略的理解,给我们多重思考。

思考一: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丁老师首先花了整整五分钟告诉学生这篇课文学习活动的内容及其确定的依据。这既是对学生学的指导,也是对观课教师教的示范。一般而言,教师对教材的定位是用教材教学生学。丁老师为我们呈现的是,教师更应该教学生用教材学。指导学生用好统编教材助学系统,引导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往往能使教师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丁老师给我们的启示是,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基于单元教学的一般能力要求、课文助学系统的具体学习要求,以及学生既有学习基础、学习期待。除此,难免会有失偏颇。

从教材来看,对单元学习的共性要求,一般可以通过研读单元导读语予以把握。单元导读语一般分为两段文字,第一段往往呈现单元学习的人文目标,第二段往往提出学法要求。丁老师设计了两个活动思考题目“台阶”能否换为“父亲”;品读结尾段“怎么了呢,父亲老了。”一句中两个标点符号的意蕴,这两个活动正是来自教材单元导读语“本单元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的重点,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将“从结尾特别处感受文章意蕴”具体化了。

而单篇的个性需要,丁老师主要借助《台阶》这篇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来体现。应该说,统编教材自读课文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研读“阅读提示”,进而确定学习目标乃至学习方法。这一点几乎是毋庸置疑的。

课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就是既要有单元教学的共性要求,更要体现单篇教学的个性需要,或者说应达成单元教学与单篇教学的适度平衡,让单篇教学成为单元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落实教材编者意图。

思考二:如何实现教学目标?

丁老师以三项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一是快速浏览课文,结合旁注进行批注,品读细节,初步理解人物。二是解读标题,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三是解读结尾,理解小说的主题。

与十年前的教学活动设计相比,丁老师更注重对教材助学系统的凭借,对这篇课文而言,旁注就是重要的教学凭借。丁老师没有简单机械地处理,而是对这些课文旁注进行了有机整合。

例如,以第一节“起笔引人思考,父亲为什么‘总有这样的感觉?”和第二十七节“造好的新台阶为什么会让父亲如此‘不自在?”作为一组主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要矛盾—“物质期待”与“精神追求”的错位。

又如,通过五、十三、十九节旁注引导学生关注和研读文中对父亲洗脚、摇不散的目光、父亲踏黄泥时的动作等细节描写,进而理解小说中父亲这一形象。

自读课文的编者批注往往有多种类型,也指向文本以及阅读的不同方面。丁老师对编者的批注有意识地进行了重组整合,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这样的处理与肖培东老师《一棵小桃树》的教学,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里笔者不妨补充两句题外话,凭借教材助学系统确定怎么教,还可以关注教材中更多的助学系统构件。以這篇《台阶》为例,课文后的补白“叹词和拟声词”似乎也可以借来发挥一定的教学价值。这里的借助,并非将语法教学机械加入阅读教学,而是将语法知识自然渗透进阅读教学中。通过对文本的进一步研读,我们会发现,《台阶》是一篇将拟声词表现功能发挥到极致的优秀小说,不引导学生品悟实在是一种缺憾。

例如,第四节写“我”往下跳台阶,“蹦、蹦、蹦!”到“蹦、蹦!”再到“蹦!”;往上跳台阶“啪、啪、啪!”到“啪、啪!”再到“啪!一下摔了一大跤”。既写出“我”的童趣,又引出父亲“这样是会吃苦头的!”的评价,看似单调,却意味深长。父亲正是在旷日持久的坚守中建成九级台阶新屋的。这一句评价语道出了父亲的朴实和执着。

再如,写父亲“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写建好台阶后父亲挑一担水跨上台阶一开始的“噔噔噔”,再到扁担“嘎吱地惨叫了一声”,都生动写出父亲劳动的特点和身体的变化,确是生花妙笔。教学时,如能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情境品读这些拟声词,一定也不失为教学中的生花妙笔,学生定会收益良多。这是丁老师《台阶》新教学课例带给笔者的重要启迪。

除了凭借助学系统,教师自行创设教学资源,也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丁老师出示了自己根据《台阶》一文而写的《父亲》一诗。

在此之前,笔者对阅读教学中教师动不动就出示自己改写的诗歌,是不以为然的。笔者以为这种方式,使用不当就会弄巧成拙,既会冲淡课堂的教学氛围,又会越俎代庖束缚学生应有的开放思维,破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重要的是,学生研读的是教材中的经典文本,而不是别的。充分尊重教材,凭借教材,是教学应有之义。

但是細品丁老师这一教学环节,我们发现,这首诗的呈现有三个特点。第一,是适时适度的,具体体现为在引导学生品读描写父亲细节之后,教师并没有任意发挥写《父亲》,而是紧扣文本内容,对文中细节进行了合理的意象整合,因此,这首诗具有一定的小结功能。第二,诗歌文本又是深含情意的,这情意正是教师对小说意旨的准确把握和诗意呈现,能够引起学生共鸣,进而生成对文本的理解。从这个角度看,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在一定程度上是必需的。第三,《父亲》这一标题又引出小说标题是《台阶》好还是《父亲》好这一问题,自然而然实现了教学流程的衔接。可见,丁老师的诗歌呈现更好地服务了教学,堪称完美。

引入助读资料,也是重要方式之一。如丁老师先后呈现两次李森祥自述和王君解读资料,适时适度,体现了摘引资料助读助思以及深化文本理解的重要功能。当然,关于丁老师教学中引用资料的教学艺术,已有多位老师专门写过研究文章,这里就不再赘述。

纵观丁老师《台阶》新教学课例,可以明了统编教材如何教的两个注意点:一是要依据教材系统,把握编者意图,从而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二是要发挥教师自身智慧,有机整合教材资源,适度借助其他资源,以适合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近年刚刚完成一轮的普及使用,教材自身也在不断丰富和优化中。使用新教材,教者首先需要考虑的当然是读懂教材,领会编者意图,以新视角、新思维把握教材,落实教学任务。读懂教材,领会编者意图,教师要在研读核心文本基础上,关注教材助学系统。要研读“单元提示”,了解单元教学的人文目标与能力目标。要研读课文“预习”“书下注解”“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补白”“旁批”“阅读提示”等,准确定位其助学功能,进而对单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进行研判、取舍和建构。

同时,教者也可将助学系统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其构成与功能,从而借助助学系统自读、自悟、自成。

需要注意的是,新教材中有不少经典篇目,对这些篇目的定位与拿捏,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面对新教材中的那些经典篇目,教师需要突破原有文本解读与教学惯性的束缚,落实新教材编者意图,重构课堂教学,实现经典篇目应有的新教学价值。丁老师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

参考文献

[1]丁卫军.精致的课堂在于教学手段的智慧整合—对《台阶》一文结尾教学的分析与诊断[J]. 语文教学通讯,2010(2B):38-39.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

责任编辑:肖佳晓 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