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

2020-08-03 02:00陈健
财经问题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逻辑历史逻辑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为历史基石,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实践探索为历史经验而逐步发展成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系统观和马克思共产主义生态图景的实践观,并在实践中以这三个理论为逻辑基点,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发展。笔者从加快顶层设计、倡导全民参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国际合作步伐四个方面探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逻辑。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中图分类号:F0622;F0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20)05001309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国家面临迫切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重任,经济发展方式相对粗放,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强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高要求、高标准。基于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提出绿色发展新理念,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即“两山”理论。随后,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把绿色发展理念作为新发展理念之一,还把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到保护生产力的历史新高度,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依靠全民行动,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建设美丽中国,要坚持全民参与,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丰富和发展了“两山”理论。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把保护环境提高到生命共同体的高度予以重视,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同时,他也积极参与破解世界环境难题,在各种重大场合多次提及建设美好世界,如习近平[1]指出:“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愿同世界各国政党加强往来,分享治党治国经验,开展文明交流对话,增进彼此战略信任,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重大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如习近平[2]指出:“中国愿同非洲一道,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共同保护青山绿水和万物生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新理论、新论断,在实践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在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正式提出,自此开启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新时代的篇章,这一思想的形成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战略安排和总体部署,习近平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3]。为了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制度安排,并指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学术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实践层面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如陈健[5]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导。陈艳[6]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生态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而形成了深邃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王晓毅[7]认为,应加强基层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能力。李周[8]认为,应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完善相关科学技术体系、人文关怀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试图从理论层面深入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架构。如刘海娟和田启波[9]认为,从逻辑架构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括基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生态生产力与生态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方世南[10]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继承与发展。王永斌[11]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思想文化资源。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集中于实践探讨,有学者试图从理论层面进行研究,也是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小视角切入的微观阐释。基于此,本文尝试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维度宏观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由政策制度话语向学术理论话语转变,丰富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历史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纵观中华生态文明发展史,可谓是一部充满生态智慧的古代先哲先贤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史。尽管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古代先哲先贤们的生态智慧有的充满神秘色彩,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基石,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现实价值。根据儒家的观点,天地是万物和人的本源,万物和人不仅源于自然,也统一于自然之中,形成一个整体。但是这种天地除了具有自然性,是自然的天地,还具有道德性,是德性的天地。按照孔子“践仁知天”的观点,一个人只有在生活实践中具有德性,实行仁德,才能实现真正的天人合一,即人类在实践之中要尊重彼此,爱护自然,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儒家还主张“仁民爱物”,中国自古以来就主张亲情伦理之道,孟子把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伦理进行扩展,扩展到万事万物的范围,孟子[12]认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家强调的“道法自然”也内含生态智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认为,人只有顺应崇尚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道法自然”在本质上强调万事万物的繁衍生息都应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生态智慧启示人类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应遵循自然规律,實现和谐共生,如此,既可以维持生态平衡,又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同时,墨家的“固本节用”思想也体现了一定的生态文化。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深深渗透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态文化基因。这一基因,时至今日对于破解生态问题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基石。习近平[3]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的继承。同时,他把保护环境提高到生命共同体的高度予以重视,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并且不仅关心关注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也积极参与破解世界环境难题,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重大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实际举措支持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如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12]指出:“中国愿同非洲一道,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共同保护青山绿水和万物生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历史基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在继承这一传统生态观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还进行了创新性拓展,不仅关注中国人,更是将目光放在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生态发展、环境问题破解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二)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

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推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的成果又指导实践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围绕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历届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捍卫新政权、维护人民利益进行了艰辛的实践探索,开展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公有制基础,并加快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在极短的时间内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有效抵御了西方霸权主义的战略打压。与此同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注重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也注重环境保护,对改善生态环境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植树造林,发展林业。毛泽东很早就提出要植树造林,并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到森林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意义十分重大。如毛泽东[13-14]指出,森林、地下宝藏、空气等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因素,在村旁、路旁、水旁及荒地荒山等一切尽可能的地方,都要按照规格种树,实行绿化。

二是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中国江河水资源丰富,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恩赐,但是如何让江河水资源通过实际举措惠及百姓,不仅是古代先贤思考和实践的问题,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积极探索的事情。针对中国洪水频发、高发问题,毛泽东[15]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他多次强调要在洪涝灾害严重的地区兴修水利工程,针对淮北洪水灾害,提出国家要采取治理淮河的根本举措。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二三十年间,中国共修建大小水库8万座,如密云水库、官厅水库、黄河三门峡截流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就是这一时期建立的,这些水库不仅对当时防洪治洪起到重要作用,对今天防洪也具有重要作用。在困难时期仍能攻坚克难兴修水利,这种精神值得传承。

三是注重节约。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发扬革命战争年代注重节约的优良传统,不仅在生活中注重节约,在生产实践中也注重节约,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整个社会形成了节约光荣的良好风气,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保护了生态环境。

2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坚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征程。这一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注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毛泽东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科技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由于这一时期中国在科技发展方面经过积累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邓小平强调要充分发挥科技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通过实际举措凸显科技在生态发展、绿色发展中的作用,针对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邓小平[16]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他强调要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科技与农业的对接,既要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又要保护生态环境。

二是把环境保护提升到与经济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高度予以重视。邓小平[16]指出:“核电站我们还是要发展,油气田开发、铁路公路建设、自然环境保护等,都很重要”。同时,邓小平也非常重视植树造林,号召全民进行植树造林,并把植树造林提到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高度予以重视,如邓小平[16]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

三是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开始探索发挥制度优势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如邓小平强调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正是在邓小平的重视下,1979年中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并于1981年12月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把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使得植树造林活动成为全民进行的法定活动,为全民常态化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企业投资进程加快,针对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对环境的破坏,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制定了环境治理条例、企业环保指标等,有力减少了生产发展对环境的破坏。

3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到新的高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江泽民[17]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具体来讲,这一时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实现两个转变,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江泽民[18]指出:“我们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只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于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江泽民也有系列论述和实践,他指出,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继续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在实践中深入推进。

4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后,面对不断增加的生态环境压力和人口、环境、资源等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的高度,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按照内容来看,包括可持续的发展观,这种可持续性就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胡锦涛[19]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系列论断、进行系列实践,使得科学发展观中生态文明论述更加丰富、全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方向发展带来的现实压力,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到国家战略地位予以重视,这一时期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系列论断,出台了相关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目标。

二是将生态文明提到新高度。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上升到人类文明的主要方面,这一高度的提升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這一时期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非常重视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胡锦涛[20]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

三是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这一时期,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良好的全面小康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逻辑

(一)基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观

1生态生产力与生态关系的辩证关系

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生态生产力与生态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生态生产力决定生态关系,生态关系反作用于生态生产力,二者的具体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态生产力属于物质生产力中的高级形态。基于此,必须大力促进生态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逻辑。马克思对于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有过多次论述,他指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21]。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取决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取决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取决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并当作原料来为自己新的生产服务,由于这一简单的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这个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愈益发展而愈益成为人类的历史[21]。可见,生态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取决于生态生产力的发展情况。马克思和恩格斯[22]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绿色经济、绿色产业的发展。他提出的“两山”理论、乡村生态振兴、绿色丝绸之路建设都是推动生态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是生态关系反作用于生态生产力。马克思和恩格斯[23]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论述可知,构建一种有益于促进生态生产力发展的生态关系至关重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条坚持“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坚持这一理论逻辑,在实践中正确处理生态生产力与生态关系之间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通过不断地改善和治理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论述,他们普遍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把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进行有效连接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人类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生态文明进行发展演进的过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必须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这条规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铁律,如果尊重这个规律人与自然就能和谐发展,违背这条规律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关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理论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也有重要论述,他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24]。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于现实的实践,揭示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实践关系。如果人在实践中尊重生产生活环境,就能与周围的生产生活环境形成一个和谐相处的统一体,即在这一过程中“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也就是说,人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一个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没有脱离自然环境的生产生活,人的生产生活不仅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同样也影响人,正是由于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使自然与社会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表现在自然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的土壤和物质资料等。同时,马克思还揭示了现实的人存在着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这两大关系,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包括这两大关系,生态文明已经成为衡量人与社会关系是否和谐、人与自然关系是否和谐的关键。基于此,习近平[3]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理论,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进一步表明,人类可以改造、利用自然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但是必须尊重自然,为自然环境的改善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科学合理的修复自然的治理手段。同时,人类还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进行生产生活,减少对自然界无节制的获取,严格控制排放废气物,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减少污染。如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打造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命共同体。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具有严谨的理论逻辑,更是扎根中国大地、关照世界现实的生态文明实践。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对美好环境、美好产品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强,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能为供给美好环境、美好产品等提供根本保障。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诉求,为了全人类的永续发展,习近平修复现实中存在的个别地方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进一步美化生态环境,使得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加快顶层设计,筑牢生态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把生态与其他领域的发展有效融合,实现生态建设全面融入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领域,应加快这些领域的顶层设计,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通过中央层面制定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生态保护制度、环境污染终身追责机制、严格的环境执法制度等,把践踏底线纳入刑法进行考量裁定,筑牢生态底线、生态红线和生态安全网,从而增强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效性,通过制度的有效设计,为发挥生态治理效能提供制度依据,深入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二)倡导全民参与,凝聚绿色发展共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全民参与,改变违背自然的生产生活方式,做到不破坏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不食野生动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想更好地推进,必须有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针对广大民众这一主体不能仅仅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政策的制定,还需通过精准举措努力使广大民众充分感受到只有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只有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美好生活才能实现。具体来讲,就是让广大民众看到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与民生改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等密切联系,也与个人发展、个人生活环境的改善紧密相联,从而使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入心入脑,使得生态文明建设内化为广大民众的自觉行为。

一是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既要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主渠道的作用,通过鲜活的案例让广大民众切实感受到绿色发展对自身的好处,又要发挥各类活动现场文艺演出的作用,充分结合乡村地区山多河多的实际,以乡村文化振兴为契机,加大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两山”理论的宣传,培育积极向上的绿色生态文化。通过宣传把坚持绿色发展上升到道德层面,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道德观。

二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培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体系,推动绿色发展观成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三是建立常态化宣传教育活动体系。深入开展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进书本进课堂教育,建立一整套从小学到大学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体系,从而形成长效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体系,努力在社会上形成污染环境、破坏环境可耻的氛围,促进广大民众自觉养成爱护环境、绿色生活、文明生活的习惯,从而使得广大民众能够自觉坚持生态文明建设,进而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助益。

(三)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源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不是要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要为经济发展设定一个更高的标准,即高质量发展标准,如此,才能更好地適应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只有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提升中国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增强产品竞争力。基于此,应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快破解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好地实践培育新动能,形成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绿色消费体系。

一是加快供给高质量生态产业发展体系。通过生态环境领域的供给侧改革,调节生态环境资源错配供给,对于产能过剩、过度供给领域进行纠偏,实现供需适配;建立以低碳发展、减量增效为特征的生态资源供给体系;加大对新业态、新能源、新科技等新经济新业态的供给,构建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

二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促进产品向高质量方向发展,不仅要满足国内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产品需求,也要培育中国产品的全球竞争力,促进其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位移。

三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技术创新支撑绿色发展,如通过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全方位多主体的生态发展创新支撑体系,强化引导产业企业在生态技术创新方面的核心作用。

四是加快绿色生态消费模式供给。通过绿色产品、绿色旅游等的供给培养人们绿色生态生活消费习惯,促进其养成绿色消费模式。

(四)加快国际合作步伐,构建凸显美好世界特征的生态共同体

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统一体,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天空下、同一个地球上,面对环境、病毒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基于此,应加快国际合作步伐,通过实际举措深入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一是建立常态化的绿色生态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中国要积极开展绿色生态发展交流与合作,主动同世界各国共享本国环保技术、绿色科技,积极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前沿绿色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以增强自身绿色生态发展能力;加快国际合作的制度设计,推动美好世界、绿色丝绸之路的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绿色技术等领域的联合攻关力度;建立共同应对环境问题的体制机制,树立命运与共的思想。

二是构建“一带一路”沿线绿色生态发展创新体系。一方面,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专门设立绿色生态发展专项基金,这一基金不仅可以用于“一带一路”沿线的环境治理和改善,还可以用于引导和鼓励“一带一路”沿线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另一方面,设立专门的区域性机构推进绿色生态发展建设。

三是积极参与国际绿色发展规则的制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充分发挥中国在参与联合国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既要坚持原则立场不动摇,又要维护全人类长远利益,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向开放包容代表全人类利益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N]人民日报,2017-12-02(2)

[2]习近平携手共命运同心促发展[N]人民日报,2018-09-04(2)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4]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6(1)

[5]陈健“一带一路”沿线绿色产业共同体的生成与实践[J]财经问题研究,2019,(8): 31-37

[6]陈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成的逻辑理路[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35-41+105-106

[7]王晓毅建设公平的节约型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 2013,(5):22-27

[8]李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J]经济研究, 2013,(2):17-19

[9]刘海娟,田启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与内在逻辑[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9

[10]方世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规律论的继承和发展[J]理论视野, 2019,(11):48-53

[11]王永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逻辑与时代价值[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2-19

[12]孟子(第2版)[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2017重印)281

[1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

[1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09

[1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2

[1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5,363,21

[1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3

[1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

[19]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4

[20]胡锦濤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51

[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8-409

[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8-929

[2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25]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1)

[26]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N]人民日报,2014-04-16(1)

[2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560

[2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

(责任编辑:巴红静)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研究”(20YJC710006);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上海工作重要论述”专项课题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上海自贸区建设重要论述与上海发挥‘一带一路桥头堡作用研究”(2020ZXA011)

作者简介:陈健(1982-),男,江苏睢宁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Email:chenjian1618@dhueducn

[DOI]1019654/jcnkicjwtyj202005002

[引用格式]陈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J]财经问题研究,2020,(5):13-21

猜你喜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逻辑历史逻辑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路径探讨
绿色发展的“库布其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文化传承视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发展的实践逻辑
精神养老研究取向及其实践逻辑分析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基于宅基地置换的新型集中社区建设类型及其实践逻辑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