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开,林珈好,王帅玉,管治斌,刘钟杰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海淀100193)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解释世界运行规律的模型,其后被引入医学领域,作为推理工具,借以说明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辨证治疗,成为中(兽)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兽)医教学中,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基础理论的开篇章节,对学生中(兽)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和后续的课程推进有重要影响。笔者认为,五行学说较阴阳学说复杂且更不易理解,常成为学习的难点。因此将本人对五行学说的理解和教学过程中的讲解方法及体会加以论述,与同行交流、探讨。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学生常理解其为五种物料,即“五材”。但五行的本质却并非五材,而只是借用五材的性质特点,说明世间万事万物的运行状态。和“气、痰”等很多中医或中兽医基本概念一样,五行也并非字面意义,而是取其引申含义,是一种比喻。
木曰曲直。木,并非指木材,而是指生命活动内敛状态转而开始伸展、外向,由曲转直,如植物之生长状态。木行比喻了一种“疏通、伸展”的运行特征。
火曰炎上。炎,指热,引申为旺盛、活跃之意。上,并非单指重力方向的“上”,而引申为“向外、发散、明显表露”之意。火行指“旺盛运行”。
土爰稼穑,指万物于斯生长。事物的各种发展变化,均须基于不变的基础,故将“稳定、广博、包容”的性质比喻为土。
金曰从革。“从”指顺从,“革”指变革。多数金属材料是自然界原本所没有的,须由矿石经一定的方法提炼而来。“从革”可引申为依从自然的规律而变化,从而将“归纳、整理、转化、变形”等活动比喻为金。
水曰润下。润,指渗透、充实;下,并非单纯指重力方向的“沉降”,而是指进入深层、下一层级。自然界水的性质恰为无孔不入、浸淫弥漫。故将渗透、濡润、充实的活动比喻为水。
如上之解释,尚不足以使学生完全理解五行理论在现实中的指导意义,但学生已可观察到五行的排列存在一定的顺序。如将五行按顺序对应于一年的五季,可发现五行的主要意义在于指明事物发展的周期律,以及各阶段的发展特点。
五行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排列。木应春季,新一轮生命活动开始,万物伸展、生发;火应夏季,万物开始旺盛运行;金应秋季,生命形态开始转化,由旺盛转而收敛,比如,植物花谢、叶落、结果;水应冬季,一切生命的外在表现均收敛、沉静,但此时事物绝非静止,而是在作内部休整,为下一个周期的生发作准备,是积极的、动态的,只是这种动态并不张扬表现于生命体的外在。
“土”是五行中关键的一行。根据阴阳分类,木、火属阳,金、水属阴,而土居于阴阳之间。五季中,春夏和秋冬之间的长夏是阴阳相合、平稳过渡的阶段,也是一年中自然界各种生命活动最稳定、繁茂的阶段,符合土的性质。另一方面,长夏也是阴阳季节的转折期,而任何的转折过程最需“土”的平稳性质。也有的观点认为一年当是四季,所以土不代表一个单独的季节,而是位于每个季节的最后18 d,称土旺四季(取意伯、仲、叔、季之“季”,指四季之末)。但即使以此观点,土仍处于前后两个季节转化交替之时,仍是季节更替过程中的稳定因素。在机体,土行有和缓、稳定之意,所谓“脉无胃气也死”[1]、“无太过,无不及,自有一种雍容和缓之状者,便是胃气之脉”[2],其中的“胃”即指土行,暗指有生气的脉当如土行一般从容、和缓、稳定。
年,是生命活动基本的自然周期。通过五行与一年五季的对应关系可见,五行次序指出了一个生命周期的变化过程。即使按“一天”、“一生”等其他时间周期来看,生命活动也是按五行的次序发展。推而广之,五行是任何事物发生、发展、转归的周期律。但这种周期律是需要把五行按顺序联系成一个整体才能体察到的,孤立地研究其中一行是无意义的。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五行次序”在认识世界发展、变化时的指导作用。
五行教学的另一基本问题是五行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之一。如未理解五行之间关系的意义,记忆就会发生困难。在教学中可注意从五行关系间的普遍性联系和特殊性联系两方面来引导学生。
“生、克、乘、侮、母子相及”,各指五行间的一类特殊性联系。其中的任一类关系,都在五行间构成一个单向联系的循环。对这几类关系,不可避免地需要分别地、单独地讲解。但如果学习中只是分别地、单独地关注单一的联系路径,则看到的只能是多个一触即溃的单向、单线关系体,而看不出五行体系的内在稳定性。所以,在对“生、克、乘、侮、母子相及”的关系作分别讲解后,应明确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所有这些关系均同时存在,从而构成一种普遍性的联系,使五行间形成了全向、全通的联络体系,构成了一个可自我调节的自稳态机体。学习中不可割裂“生、克、乘、侮、母子相及”之间的整体性。
另一方面,如仅注重五行之间的普遍性联系,则分析问题时又会无从下手,这就反过来需要强调五行间的特殊联系。如果将五行的次序比喻为一个生产周期中的各工序,则可以看出各行(或称各工序)之间有互相承接、互相影响的特殊性联系规律。相生关系和母子相及,是相邻两工序的关系;相克、相乘、相侮,则是相间、相隔两道工序间的关系。籍此特殊性的联系规律,对某一工序上的问题,既可以预判其对以后(甚至是下一个生命周期)各道工序可能产生的影响,也可以从之前(甚至是上一生命周期)的工序中追溯造成此问题的原因。
五行之间联系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正是阴阳关系的体现。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也应注意概念理解上的阴阳平衡。但是,五行之间的普遍性联系是相对更纲领性的方面,需要重点关注。
经络概念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之一。对经络的讨论由来已久。我们不妨从五行的角度来看看经络的概念。
如前所述,如将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母子相及”关系综合为整体,即形成了典型的网络状关系,这种关系既呈现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
五行联系存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经络概念也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上讲,经络只是一个标明机体内部存在多向、多模式、多路径的网络状联系的概念,机体就是靠这种关系构成一个独立的整体,其关系网络是普遍地、弥漫性地遍布于全身的。而狭义来说,体内又存在主线联系,即机体各部位之间、各功能之间具体的、规律性的主干联络,这构成了十四经等实际操作意义上的经络概念。
我们可以将五行关系视为一种最简化的经络模型。
在五行理论的学习中,学生很容易产生一个问题:“三”在几何学上是最稳定的结构,“四”也是相近的数字,但为什么中(兽)医最常提到的数字是“五”,而不是其他?
对此,笔者认为,五行的“五”,既是具体的实数,又是非具体的虚数。一方面,世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符合“萌生、兴旺、稳定发展、转化、收藏”五个过程更替轮回的周期律,据此,“五”确是一个有具体意义的实数,而“三、四”的构架过于简单,不能完整体现此周期律。另一方面,古汉语中常以“三、九、千、万”等等数词代指“大量”,五行中的“五”也作为虚数而代指“一切”、“万物”,用以说明五行的关系即世界万物之间关系的模型。
中(兽)医的五行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提到五脏、五季、五方、五音、五色等各种“五”,并常用表格的形式将不同的“五”分别对应起来(见表1),表格中每一列都构成了世间的某一类性质,而每一行都平行于五行之一[3]。本文姑且称其为“五五对应”关系。
要注意的是,五行是人们对自然界宏观规律的总结,而医学处理的对象是身体的具体问题。五行理论之于医学有如宪法,用于规范一般法律,但不能代替和越过一般法律来直接指导对各种具体问题的操作。
如果说各种“五”之间存在绝对的对应关系,则可以认为,自然界每类性质,即表格中的每一纵列,其内部均存在多线、多向、多模式的普遍联系,等同于五行内部的关系。如“五季之间的关系”、“五脏之间的关系”均等同于“五行之间的关系”。
表1 “五五对应”关系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可将表格中位于同一横行的各内容相互指代。比如见青色即可代换为弦脉、筋、肝、怒等,可将歌声代换为脾、思、长夏、湿等。需要注意,五行是中(兽)医的说理工具,属于取类比象的用法,五行与机体是平行、近似关系而并非机体本身。临床上分析和解决机体的问题,必须以真实、全面地的掌握机体变化为基础,具体分析各变化之间的联系,从而疏理出病机。如果仅以几个孤立的症状,借五五对应表进行等价代换,进而通过计算五行关系来推演疾病,则会出现很多牵强之处,或者出现怎样解释都通而抓不住疾病主线的问题。
另一方面,虽不宜极端机械地代换各种“五”之间的关系,但临证却也常会发现表格中同一横行各项目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对应。故在无法真实、全面掌握机体变化,而又必须作出治疗尝试时,也可考虑通过各孤立症状的五五对应来得到一定的启发,但这只应作为备用方案。
综上所述,五行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模型,也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相互关系的模型,这种规律和联系,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在中(兽)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通过运用五行学说解释和分析自然规律,并将五行与阴阳、经络等其他基本概念相联系,则可加强学生对五行学说的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