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霞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载体,虽然其中也有一些故事性强的文本,但与学生平时自主选择阅读的文本相比,吸引力就要低不少。正因为如此,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常常提不起兴趣,缺少一遍遍读下去的动力。如何改变这种阅读现状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和学生个性特点,通过有效提问,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进而达到提高阅读效果的目的。
一、问出新感觉、新体验
学生朗读课文觉得乏味,一个重要原因是课文中出现的文字对他们来说失去了新鲜感,再加上教师总是用“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简单问题来检验学生阅读效果,更是败坏了学生阅读的口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提问,无意之中给学生的阅读“提味”,这样的提问必须有新意,才能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兴趣。
如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4课《曹冲称象》,这是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或许就已经听过或者读过,如果不出现新的东西,学生读了两遍课文后就不想再读了。要想学生能够深入读下去,教师必须提出带有新意的问题。提出怎样的问题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教师不妨这样提问:“曹冲称象的方法看起来很好,但实际上小朋友肯定不比曹冲笨,你能不能找出比曹冲称象更简单更方便的办法呢?”这个问题一出,打破了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式,超出了学生原有的理解层次,引导学生走上了证明自己聪明的探索之旅,学生立即反复读课文,并在字里行间寻找方法。当然,学生在阅读思考中如果觉得没有头绪的话,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如果岸上一时没有那么多石头怎么办?把大石头从船上搬上搬下容易吗?”经过这样的提醒,学生就有可能关注到课文开始出现的“官员们”一词,继而提出让官员们代替石头站到船上去,就是更简单更方便的方法。这样的提问,就能让学生有新感觉、新体验,并带着这种感觉、体验去读课文。
二、问出新想象、新意味
教师的课堂提问,需要从课文内容出发,引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努力把握课文的脉络。教师还要跳出课文内容,以启发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些新的意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3课《寒号鸟》,课文通过讲述寒号鸟不听喜鹊劝告,不抓紧时间做窝,最后冻死的故事,教育人们不可像寒号鸟一样懒惰,要像喜鹊一样勤劳。这是寓言原有的寓意,课文后面的练习也引导学生进行了思考,但是,这样的思考建立在课文内容表达的基础上,教师如果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的问题,就会启发学生进入新的思考,开展新的想象。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寒号鸟其实并不是鸟,而是一种复齿鼯鼠,它长着能够从高处飞往低处的翼膜,身上有皮毛,这是它能够住在崖缝中却不怕冷的根本原因。其实它在崖缝的窝里也很暖和,只是它的生活习惯与喜鹊不一样,它喜欢昼伏夜出,也就是说,喜鹊早晨起来叫喳喳的时候,寒号鸟已经回到窝里睡觉了,这样任喜鵲怎么叫唤,它也不会出来的。这些内容,足够引发学生新的想象:寒号鸟从高处飞下来后又怎样回到高处呢?这样的寒号鸟怎么会被喜鹊认为是懒惰呢?由此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故事新编,促使学生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
三、问出新矛盾、新结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置矛盾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阅读特点,故意提出一些看似矛盾的问题,造成学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知不觉中,学生会回到课文中寻找支持观点的材料与根据,也就是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再走一个来回。
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课《燕子》时,课文的结尾是:“嫩蓝的春天,几枝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之间,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那便是燕子。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教师出示了另一种结尾:“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教师提出问题:到底是春天的赞歌美还是有趣的图画美呢?这就是一个有趣的问题,通过深入阅读课文,有的学生主张可以找到前面课文中春日里小燕子回归带来春天的表达,认为与春天的赞歌联系紧密;有的学生说,课文要求想象画面,结尾的画面感有示范作用,而且包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样的问题,课文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算是一种深度思考的体现。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借助提问,有效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的认识与体验。◆(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新华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