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研究的现状、热点与主题

2020-07-31 09:39张静金涛杨慧敏王海燕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20年5期
关键词:语言学习主题热点

张静 金涛 杨慧敏 王海燕

摘   要:文章以WOS数据库中筛选的245篇文献为基础,借助CiteSpace和HistCite软件,从关键文献、研究机构、重要作者等方面梳理了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研究的现状;基于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了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研究的热点;通过文献关键词聚类图谱阐述了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研究主题。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研究正处于发展阶段,以综合类高校为研究主体,尚未形成较大规模的研究团体;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者个体和学习系统四个方面;研究主题可分为学习方式与策略、学习内容、学习评价、学习支持技术四类。未来需要构建基于真实情境的语言学习环境、创设自适应的个性化学习系统以及探究信息化语言教学新策略。

关键词:技术;语言学习;现状;热点;主题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09-0013-07

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从应用、建设逐渐发展为今日的融合与创新,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技术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下,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传统语言学习环境,丰富了语言学习方式,促进了语言学习研究的开展。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也改变了语言学习过程中教与学的环境、教与学的方式以及师生关系,也引发了新形势下如何培养语言人才的担忧。不可否认,技术和语言学习的整合既有诸多机遇,也面临许多挑战。基于此背景,重新思考技术在语言学习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技术和语言学习如何真正达到融合创新是很有必要的。为此,文章分析了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研究的现状、热点与主题,以期为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相应参考。

一、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

文章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数据来源,采用“TS=("language learning")AND TS=(technology)”进行文献检索,不设时间跨度限制,研究方向设为教育类方向(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类别设为教育科学学科(Education Scientific Disciplines),文献类型设为“Article”。共检索到277篇文献,之后进行二次筛选,剔除无关文献32篇,最后共有245篇文献作为文章研究的样本数据集。

2.研究方法与工具

文章主要从文献计量分析和关键词分析来对文献数据集进行分析和整理。首先采用HistCite软件对文献的发表时间、来源国家/地区、发文机构和作者、关键文献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梳理出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研究的现状。其次,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文献数据集的关键词共现图谱以探究技术赋能学习研究的热点;最后,通过关键词聚类图谱来探究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研究的主题。文章使用的HistCite软件是由尤金·加菲尔德等开发的一套引文编年软件,能够对文献的基本信息(如发表年份、国家/地区、高被引文獻等)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呈现研究领域的基本概貌;使用的CiteSpace软件是陈超美博士研发的,主要用于探测学科知识领域发展及其研究热点、前沿和趋势。[1]

二、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研究的现状

1.文献年度分布

以年份为单位绘制图1所示的文献年度分布图,不难发现:2002—2011年文献相对较少,无明显增长,可视为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研究的萌芽期;2012—2015年,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相关研究开始得到研究者的关注,文献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可将该阶段视为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研究的起步期;2016年至今,该领域的文献增速明显并于2016年达到了峰值,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研究进入到发展期。综合来看,该领域的文献数量虽偶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较快增长趋势。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需求的增加,有理由相信,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研究未来仍将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相关研究会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

2.国家/地区与研究机构分析

从国家/地区来看,发文量排名前十的分别为美国(67篇)、中国台湾(55篇)、中国大陆(36篇)、英国(26篇)、土耳其(16篇)、澳大利亚(14篇)、西班牙(11篇)、日本(9篇)、伊朗(8篇)、韩国(8篇),其中英国最早(2002年)开展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研究,我国大陆地区则在2014年开始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事实上,萌芽期从事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研究的国家/地区较少,大多是在起步期或者发展期才开始投入到该研究领域当中。共有300所研究机构从事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研究,发文量排名前十的分别是“国立”台湾科技大学(Natl Taiwan Univ Sci & Technol,8篇)、台湾成功大学(Natl Cheng Kung Univ,4篇)、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 Univ,6篇)、台湾“国立”中央大学(Natl Cent Univ,5篇)、“国立”台湾师范大学(Natl Taiwan Normal Univ,5篇)、香港大学(Univ Hong Kong,4篇)、弗吉尼亚联邦大学(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4篇)、河南大学(Henan Univ,4篇)、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3篇)、香港城市大学(Natl Cheng Kung Univ,2篇),这表明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研究主要以综合类大学为主,其中我国台湾地区的高校在该领域拥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从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来看,由图2所示的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可知,各节点分布比较分散,密度较小,这说明开展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研究的机构之间尚未形成较大的研究团体,相互合作较少,大多是以小的研究团体或者单独开展研究。图2中,主要有三组明显的研究小团体,分别是:以香港大学为中心,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广东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建立的合作团体;以台湾成功大学为中心,与“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和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形成的合作团体;河南大学与奥克兰大学建立的合作团体。综合来看,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研究是以高校工作者独自或者高校内部合作研究为主,彼此间建立合作关系的高校较少。

3.重要文献与作者分析

在一个统计时间段内,被引次数排在学科前列的文献被称为高被引文献。[2]被引频次排名前十的文献如表1所示,其中2012年Golonka EM等[3]在《外语学习技术:技术类型及其有效性综述》中明确指出了在外语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使用技术有效性的证据,肯定了计算机辅助发音训练尤其是自动语音识别技术(ASR)對促进发音和提高反馈的作用。同时Golonka EM等也赞同技术运用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者的成绩和互动、情感和动机、反馈和元语言知识的观点,对后续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了一定指导。

564位作者中,发文量排名前十的分别为黄国祯(“国立”台湾科技大学数字学习与教育研究所,7篇)、Lai C(香港大学中文系教育学院,6篇)、Cucchiarini C(荷兰奈梅根拉德堡大学中央语言研究中心,4篇)、Godwin-Jones R(夏威夷大学国家外语资源中心,4篇)、Huang YM(“国立”成功大学工程科学系,4篇)、Hwang WY(“国立”中央大学网络学习技术研究所,4篇)、Liu GZ(刘继宗,“国立”成功大学外语文学系,4篇)、Strik H(荷兰奈梅根拉德堡大学中央语言研究中心,4篇)、Warschauer M(加州大学欧文分校,4篇)、Bodnar S(荷兰奈梅亨大学语言和言语技术中心,3篇),这些较为活跃的作者大都具有语言学、教育学、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背景,为其从事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作者合作方面,由图3可知,作者合作网络整体上较为分散,仅是少数几个有着紧密合作关系的小团体,形成了分别以Cucchiarini C、黄国祯、Huang YM为中心的研究团体,尚未形成较大规模的作者合作团体,即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研究共同体有待进一步形成。

三、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可以反映本年度的研究热点,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今后的发展趋势;[4]而研究热点的探测,需要结合出现频次和中心性两项指标综合分析。[5]为探究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研究热点,设置CiteSpace相关参数①并剔除检索词后,得到图4所示的关键词共现图谱,文章分别选取频次和中介中心性前十的关键词,作为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研究热点的参考依据。 图4中出现频次前十的关键词分别为学生(student)、学习者(learner)、英语(English)、教室(classroom)、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动机(motivation)、外语(foreign language)、系统(system)、环境(environment)、在线(online),中介中心性排名前十的关键词分别为技术(technology)、词汇(vocabulary)、教育(education)、学习者(learner)、感知(perception)、计算机中介的交流(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模型(model)、知识(knowledge)、参与(engagement)、系统(system)。综合来看,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热点词汇主要集中在学习内容(如英语、外语、词汇、知识等)、学习环境(如教室、在线等)、学习者(动机、参与、感知等)、学习系统(计算机通讯、建模、系统等)四个方面。

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过程不仅体现在技术融入到语言的使用、教学和学习等各个环节之中,还体现在转变了以往对技术作用于语言学习的认识取向。[6]技术承担的不仅是语言学习中简单的媒介角色,还在构建语境、促进表达、激发动机、个性化学习等方面发挥作用。[7]随着多媒体教室的普及,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尤其注重对课堂上英语教学的研究,也有少数研究者关注如西班牙语、手语等语种。由于语言教学主要在课堂内进行,使研究者注重对学生个体情况和教室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学生、教师、学习者、动机、参与、知识等自然成为热点词汇。此外,技术的进步丰富了语言学习的形式,从最初的信息呈现工具(如语音、图片、视频等)发展到采用增强技术和沉浸式技术的多感官媒体(如数字故事、数字游戏、虚拟现实、可穿戴技术等),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在满足基本的听说读写等需求外,构建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搭建个性化语言学习系统、在线协同写作、在线视频会议、社交等需求随之产生,为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因此,CALL、系统、在线、计算机通讯等成为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研究的热点词汇。

此外,由图4中排名前十的关键词可知,部分关键词如环境(environment)、在线(online)、动机(motivation)等,出现频次较高,但中介中心性较低,表明这些关键词虽受到广泛关注,但连接性较差,仍旧需要进一步研究。部分关键词如参与(engagement)、感知(perception)、模型(model)等中介中心性较高,但频次较低,是技术赋能语言学习领域潜在的研究方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而学习者(learner)和系统(system)作为排名前十的高频和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是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研究领域中研究热点的典型代表。

四、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研究的主题

研究主题是对研究内容的归类,在 CiteSpace 中可以利用相关算法对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聚类形成主题。[8]执行CiteSpace中的“Find Clusters→Indexing Terms”操作,得到图5所示的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图5中共生成了11个聚类主题,分别是同伴互评(peer review)、态度(attitude)、语言学习策略(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词汇(vocabulary)、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外国英语(English as a foreign)、感知匹配(perceived fit)、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对各个聚类主题的分析如下:

主题1:同伴互评(peer review),是评价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传统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学习写作时,同伴互评更加关注语法、拼写一类的错误,而在新媒体学习环境下更加关注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评价,注重行文写作的组织和结构,评价不再是单向的,强调对评价过程中同伴提出的建议和观点进行交互讨论的过程。[9]

主题2:态度(attitude),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喜欢用技术而非传统的方法和材料,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使用技术能使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互动的过程。[10]语言学习互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与学习者的年龄、性别或文化因素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技术在互动过程中往往是最大的文化塑造因素。了解语言学习者的态度可以衡量技术在语言学习中的有效程度,便于将优质的技术应用服务于语言学习之中,从而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主题3:语言学习策略(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语言学习过程中关注语言学习策略比只关注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更重要,新技术催生出新的学习策略。Liu PL[10]认为虽然语言学习中词汇学习很重要,但是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更能促进学习,通过手机和概念图设置对照组实验,发现利用手机和概念图的学生在词汇学习和记忆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效果。

主题4: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一种利用网络进行语言学习的方式。Tai HC等[11]认为完全在线的网络教学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的投入、对学习材料的认知,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社会互动水平的影响。随着MOOC、网络直播等学习方式的兴起,在线学习已成为学习者获取语言知识、增长语言技能的重要途径。

主题5: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学习方法,克服了传统课堂语言学习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尝试将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应用于移动学习过程中,通过开发语言学习小游戏或小工具来为学习者的听力、口语、词汇等方面提供学习策略和技能支持。

主题6:二语习得(SLA,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主要研究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后如何掌握或学习另一种语言。[12]已有研究表明技术对第二语言的听说读写等能力方面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如Kung FW[13]便探讨了技术如何在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

主题7:词汇(vocabulary),语言学习离不开词汇的学习和掌握,词汇学习被视为发展学生英語语言能力的最基本和最关键的阶段。[14]早期词汇学习方法主要是机械的重复和练习,技术环境的支持为学习词汇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方法,如通过故事书[15]、手机游戏[16]、词汇软件[17]等来增强词汇的学习与记忆。

主题8: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师课上讲解学生课下练习的教学模式,转换为学生通过视频或其它资源课下自学,课上与教师互动讨论答疑等。在促进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借助翻转课堂并结合沉浸式技术[18]和技术增强[19]等手段为学习者构建良好的语言真实情境,帮助学习者有效提高英语水平。

主题9:英语作为外语(English as a foreign),英语是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也是非母语国家中最重要的第二语言之一,许多国家的学生在小学阶段便开始学习英语。[20]技术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提升学生的语言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也开始思考技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创新性,同时需要处理好教师在技术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特殊群体个性化语言学习的需求。

主题10:感知匹配(perceived fit),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选择不同的技术工具以及使用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所用技术进行分析,以达到自身与技术匹配的理想目标。如在众多的学习网站中,学习者需要对学习网站[21]进行分析,基于自我感知和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学习平台及学习方式。

主题11: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技术环境支持下的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旨在探究学生在协作学习情境中语言能力水平的提高,Liu GZ等[22]利用小组协作学习策略,将情境感知工具和基于视频的材料相结合,设计并开发了一个听力系统以揭示其提高听力学习的原理。Adiguzel T等[23]将移动技术和协作学习融入课堂内外,引导学生在项目里利用真实的语言活动和协作活动练习英语。

从图5可以看出,以上各主题出现的时间顺序依次为主题5(移动学习)、主题2(态度)、主题3(语言学习策略)、主题9(英语作为外语)、主题8(翻转课堂)、主题4(在线学习)、主题6(二语习得)、主题10(感知匹配)、主题1(同伴互评)、主题7(词汇)、主题11(协作学习),这些主题大致可分为四类,分别为学习方式与策略、学习支持技术、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评价。不难发现,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研究不仅关注语言学习的内容与知识、方法与策略,还关注学习者的个体状况,展现出了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知识、方式以及学习者的研究概貌。

技术赋能语言学习已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语言不只是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表达和社会意义的象征。未来,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研究主题会基于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探究自适应的学习方法或策略,在提高语言学习效果的同时,注重学习者语言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提升。而面对学习风格各异的学习者,如何准确评价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效果以及利用技术手段创设适应多种需求且丰富多样的语言学习情境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面对眼花缭乱的语言学习技术产品,如何帮助学习者进行选择和使用则是当下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研究领域中不容回避的一个重要话题。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文章使用HistCite和CiteSpace软件对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研究的现状、热点和主题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研究现状方面,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研究正处于发展期,英国最早开始该领域的研究,我国大陆地区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发文量36篇,居于第三位。整体来看,研究机构以综合类大学为主,我国台湾地区的高校在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研究机构之间尚未形成较大规模的研究团体,研究者之间也缺少必要的合作与交流。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研究领域中,较为活跃的作者大多具有教育学、语言学、信息技术等学科背景,尽管出现了以黄国祯、Huang YM、Cucchiarini C为中心的研究小团体,但整体来看,该领域尚未形成较大规模的研究团体。由于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研究涉及教育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等诸多学科,积极开展跨机构、跨学科合作研究,建立研究团队,倡导学术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推动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研究进展和学术共同体的形成。

(2)研究热点方面,英语作为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重要体现。技术赋能语言学习已经从单一的传播媒介,发展为融入语言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热点词汇主要集中在学习内容(英语、外语、词汇、知识等)、学习环境(教室、在线等)、学习者个体(动机、参与、感知等)、信息技术(计算机通讯、建模、系统等)四个方面。受到“学生为中心”、“个性化学习”等教育理念的影响,未来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研究将会更加侧重学习者个体情况,如学习者动机、学习参与度、学习绩效等。此外,语言学习系统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使语言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环境,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及时调节学习方式和策略,并选择自适应的语言学习目标。学习者除了语言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外,还可在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的语言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3)研究主题方面,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研究主题包括11类,分别为二语习得、英语作为外语、词汇、在线学习、感知匹配、协作学习、同伴互评、移动学习、语言学习策略、翻转课堂、态度。从研究主题出现的先后顺序来看,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研究从关注语言学习的内容、方式或策略向语言学习者个体情况转变。随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技术已不再是主要问题,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研究主题会逐步聚焦于语言学习本身。如何促进学习者进行有效的语言学习以及对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无疑是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研究领域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

2.建议

文章认为技术赋能语言学习主要表现在技术融入语言学习的各环节之中从而促使有效学习的发生,但其前提条件是学习者已正确处理技术与语言学习的关系。

(1)构建基于真实情境的语言学习环境

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背后拥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和人文情怀,但在实际学习中长期存在语言学习脱离真实情境和文化底蕴的情况。虽然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融入情境,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所构建的情境仍旧是“虚拟”的,由于条件限制,很少有效融入现实真实场景。随着虚拟现实、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的发展,可以考虑创建更“真实”的学习情境,如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利用虚拟成像技术弥补一些学习者无法与本土人进行面对面对话的不足,借助虚拟导师进行一对一现实场景教学等。由于真实情境比文字表述更具有吸引力,相对容易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投入度,有助于语言学习效果的提升。

(2)创设自适应的个性化学习系统

由于学习者学习风格、认知能力、学习方式等存在差异,技术的选择及其赋能语言学习的形式也会有所不同,为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未来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研究应注重自适应的个性化学习系统。该系统可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学习者的语言初始水平,基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风格进行个性化的语言学习资源推荐。该系统可为学习者创建语言学习社区,提供优质的互動、协作空间,满足学习者认知、动机、情感等多方面的学习需求。此外,为发挥学习评价与反馈的作用,语言学习过程中需注重完善反馈与评价机制,除了使用听说读写等基本要素来衡量语言学习的效果外,还应注重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反馈,而自适应的个性化学习系统无疑有助于多元评价机制的实现。

(3)探究信息化语言教学新策略

数字化学习资源日渐丰富有益于突破语言学习资源与时空的限制,但也对传统课堂和教师角色带来了挑战。随着翻转课堂、在线直播、MOOC等在语言学习领域中的应用,教师采用的传统课堂“讲授式”教学策略已很难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此,教师需要及时调整语言教学策略,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反馈。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短期内利用成熟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或工具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教学可能成为广大一线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但对于学生学习需求和教学效果来说,探究适合自身的信息化语言教学策略尤为必要。

需要注意的是,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技术应用的方式与情境的不同、技术应用的对象之间的差异、不同技术之间的差异等,因此以立竿见影的方式来评估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效果是不恰当的。在技术推动教育变革思潮盛行的当下,不可忽略技术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文章认为技术能够为学习者构建多情境、多感官、多互动的语言学习环境和应用场景,让技术和语言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最终促使有效学习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2]黄志南,陆星儿,胡贺宁,李艳燕.学习分析主题结构研究及可视化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5):102-111.

[3]Golonka EM,Bowles AR,Frank VM,et al.Technologie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A review of technology types and their effectiveness[J].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2014,27(1):70-105.

[4]范笑仙.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热点问题评介——基于2006年高等教育核心期刊的关键词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6):36-45.

[5]朱莎,杨浩,冯琳.国际“数字鸿沟”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前沿分析——兼论对教育信息化及教育均衡发展的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1):82-93.

[6]Kessler G.Technology and the future of language teaching[J].Foreign Language Annals,2018,51(1):205-218.

[7]Reinders H.White C.20 Years Of Autonomy and Technology:How Far Have We Come And Where To Next?[J].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2016,20(2):143-154.

[8]赵一鸣,郝建江,王海燕,乔星峰.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应用研究演进的可视化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12):26-33.

[9]Wu WCV,Petit E,Chen CH.EFL writing revision with blind expert and peer review using a CMC open forum[J].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2015, 28 (1):58-80.

[10]Liu PL.Mobile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based on concept-mapping strategy[J].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2016,20(3):128-141.

[11]Tai HC,Pan MY,Lee BO.Applying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TPACK) model to develop an online English writing course for nursing students[J].Nurse Education Today,2015,35(6):782-788.

[12]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4.

[13]Kung FW.Facilitating Learners'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Literacy: A Conversation Analytic Approach[J].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2016,25(2): 337-346.

[14]Wang WY,Huang YM.Interactive Syllable-Based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in a Context-Aware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2017,55(2): 219-239.

[15]Greenwood CR,Carta JJ,Kelley ES,et al.Systematic Replication of the Effects of a Supplementary, Technology-Assisted, Storybook Intervention for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Weak Vocabulary and Comprehension Skills[J].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2016,116(4):574-599.

[16]Young SSC,Wang YH.The Game Embedded CALL System to Facilitate English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Pronunciatio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14,17(3): 239-251.

[17]Lee C,Yeung AS, Ip T.Us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for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do learning styles, gender, and age matter?[J].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2016,29(5):1035-1051.

[18]Northrop L,Andrei E.More Than Just Word of the Day:Vocabulary Apps for English Learners[J].Reading Teacher,2019,72(5):623-630.

[19]Miao-fen Tseng,Chin-Hsi Lin,Henny Chen.An immersive flipped classroom for learning Mandarin Chinese:design,implementation,and outcomes[J].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2018,31(7):714-733.

[20]Shyr WJ,Chen CH.Designing a technology-enhanced flipped learning system to facilitate students' self-regulation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18,34(1):53-62.

[21]Roy D,Crabbe S.Website analysis in an EFL context:content comprehension, perceptions on web usability and awareness of reading strategies[J].RECALL,2015,27 (2):131-155.

[22]Liu GZ,Chen JY,Hwang GJ.Mobile-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the fitness center: A cas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with a context-aware application[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8,49(2):305-320.

[23]Avci H,Adiguzel T.A Case Study on Mobile-Blend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an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 Context[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2017,18(7):45-58.

(編辑:王天鹏)

猜你喜欢
语言学习主题热点
热点
热点
结合热点做演讲
扎根语言学习,提升语文素养
让英语教学闪现创新智慧的灵光
改善阅读障碍儿童的英语拼写能力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