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安 李娟 刘荣华
摘 要:文章设计了信息化教育类MOOC建设情况调查表,对所选取的国内4大主流MOOC平台及其所上线的信息化教育类MOOC进行了现状调查及分析。近两年,我国信息化教育类MOOC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但课程建设主体分布不均,各门MOOC之间授课师资团队人数差异较大,课程认证证书可靠性有待提高,仍处于初步建设阶段。还需加强课程建设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进一步丰富开课主体,优化课程建设团队,开发更加优质、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使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向更多地区开放共享。
关键词:MOOC;信息化教育类MOOC;教师教育;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09-0006-08
一、引言
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也日趋加深。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中,教育生态体系已经进入重构阶段。当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能力已成为当代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也是各级各类教师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1]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意见,以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明确提出:“启动教师培训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建设工作”、“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2]《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师[2018]2号)提出要“啟动实施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计划,遴选认定200门教师教育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共享”、要“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未来卓越教师”、“要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3]《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2019]1号)提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4]2019年7月成立的第四届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就包括“指导推动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促进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的广泛应用”。[5]这些官方指导意见和政策文件里都提到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在线开放课程等内容,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当今教师必须具备并需不断提高的一项核心能力,并且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也被认为是一条重要的信息化教师教育路径。
从2012年这一MOOC元年开始,MOOC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它作为一种新型在线教育模式对我国教育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MOOC是一种基于网络开放式资源获取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也是以知识点为核心组织的知识体系,学员通过在线观看视频、参与讨论、提交作业、练习测试等环节完成学习过程的教学模式。[6]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教学技能及知识获得的过程,随着学习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师培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MOOC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正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新途径。[7]已有研究表明,教师认可培训采用MOOC方式,可以缓解工学矛盾,可以灵活安排时间。[8]利用MOOC开展教师培训,可以解决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均衡性的问题,有效缓解工学矛盾,可以为各级各类教师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也可以为各级专家学者提供研究数据优化改进教师培训课程质量。[9]
综上所述,开设信息化教育类MOOC用于培养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必要的。当前国内许多在线教育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等已经开设了许多针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课程。本文针对我国信息化教育类MOOC进行调查,分析我国信息化教育类MOOC建设的整体现状及存在问题,以便为针对教师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类MOOC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二、研究对象、方法与内容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国内4个主流的MOOC平台,包括“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爱课程”等,通过正式登录上述平台,调查国内2020年之前信息化教育类MOOC建设的总体情况,2020年2月后仍未开课的相关MOOC不予统计。选取调查的4个MOOC平台均运营正常,可以通过正常浏览网站的方式获取到有用信息,便于资料收集与分析。资料收集时间为2020年1—2月。
本研究中,信息化教育类MOOC是指面向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主要包括师范生、一线教师(大、中、小、幼)、普通高校教师、职业院校及成人院校教师、从事终身教育工作者和信息化教育管理人员等等,主要用于培训上述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育理念(例如移动学习、智慧教学)等的MOOC。
2.研究内容
研究者通过查阅文献并参考了选取的国内主流MOOC平台课程建设内容,自行编制了信息化教育类MOOC建设情况调查表,内容涵盖课程开设基本情况、开课学校分布情况、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设情况(信息化教育类MOOC)、授课师资团队情况、评分形式、课程认证(免费/收费)、服务对象、课程互动平台、课程安排情况等9个方面。具体调查表条目如表1所示。
研究针对国内主流MOOC平台上信息化教育类MOOC进行调查,分析我国信息化教学教育类MOOC的整体建设现状,及当前信息化教学教育类MOOC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便为今后我国信息化教育类MOOC的建设提供借鉴。
三、信息化教育类MOOC建设现状
1.信息化教育类MOOC开设现状
(1)MOOC开设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4个平台均开设有信息化教育类MOOC,截至2020年2月,发布相关MOOC共75门,如表2所示,其中有51门MOOC是2018-2019年两年期间开设,2018年前开设信息化教育类MOOC共24门,该类MOOC爆发式的上线现象或许与2018年发布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和2019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等国家政策文件及指导意见有关。
就各MOOC平台来看,中国大学MOOC平台发布最多,发布了45门,共有29个机构在此平台上发布相关课程,此平台上发布最多此类课程的机构是华南师范大学(7门)。爱课程共发布了23门,有14个机构在平台上开课。其中,有3所高校均开设了4门课程,分别是北京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学堂在线发布2门相关课程。好大学在线平台发布5门相关课程,开设最多的是上海交通大学,4门MOOC,并且都与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设计有关。该平台是上海交通大学依托自身课程并与部分高校合作开设的平台。
(2)MOOC开设主体来源
根据所得调查数据,信息化教育类MOOC开设主体来源主要有国内各大高校、跨区域/跨机构、学术会议、国家政府部门等四种。相比学堂在线和好大学在线,爱课程和中国大学MOOC上拥有的信息化教育类MOOC最多,是信息化教育类MOOC的主要上线平台,开课机构基本都是国内各大高校,如表3所示,以师范类院校为主要课程资源开发者,这些以学校为授课主体的MOOC部分开设轮次较多,开设时间也较早,一些课程开设甚至超过了20次,平均每次报名学习人数也超过了1万。也有部分MOOC是跨区域/跨机构合作开设,如微课程教学法。一些大型教育信息化(如MOOC建设推进)学术会议的精彩演讲、资料等内容在后期被制作成了MOOC上线供教育工作者学习,如《中国慕课大会——识变、应变、求变》。将会议内容制作成特殊形式的MOOC,可能有利于一线教育工作者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获取并更新最新的教育理念。根据资料收集,大部分MOOC只能在开课期间浏览其授课内容。有一些课程作为自主学习课程开设,如学堂在线上由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开设的《e时代的大佬师——慕课教师的修炼心法(自主模式)》。此外,有一些运营良好的MOOC在关闭了大部分轮次的课程内容之后,例如《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仍会开放某些轮次的课程内容供学习者浏览学习,但是学习者可能较难获取到授课师资团队的帮助及相应的教学支持。由于网站导航不佳、课程内容更新、学习支持、学习互动等原因,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参与到当前开课轮次中或报名下一次开课,而非花费较大精力在多轮开课中去搜寻被设置为“已结束,查看内容”的特别轮次。
(3)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本次调查的MOOC中有10门MOOC(见表4)获得了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应用效果好、课程质量高、参与学习人数众多、有代表性。这部分课程上线第一轮开课时间最早的有2015年10月,最迟的是2018年5月。最多开设轮次13次,最低1次,报名参与学习人次最多为13万,10门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共计参与学习人次为54万7千余,受众广泛,MOOC服务对象均涉及一线教师和师范生等。值得注意的是,由北京大學开设的《学习工程与管理》,第一次开课就参与学习人数众多,人次为21903,其最新开课时间为2018年5月25日至2018年7月30日,2019年末在原上线平台(中国大学MOOC平台)继续开课,但学习者仍然可以查看MOOC内容,并进行自主学习。
2.信息化教育类MOOC的授课师资团队
此次调查的75门信息化教育类MOOC均能查询到授课师资团队及第一授课主讲人信息,只有极少数MOOC相关信息缺失。根据调查所得信息将授课师资团队分为12个层级。(见图1)其中授课师资团队人数跨度较大,最多有15位教师共同讲授一门MOOC(如MOOC大家谈)。一般授课师资团队由1~6人组成,其中包括了1~2名团队负责人,这类情况占82.7%。根据所得数据,关于第一主讲教师的调查信息中,性别为:男性46名(61.3%),女性29名(38.7%);职称为:教授40名(53.3%),副教授23名(30.7%),高级工程师5名(6.7%),讲师3名(4.0%);学历分布:博士50名(66.7%),硕士12名(16.0%),学士3名(4.0%)。
同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信息化教育类MOOC授课师资团队人数差别也较大,例如,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微课设计与制作、智慧课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江苏师范大学)、慕课问道、学习工程与管理等MOOC均只有一位主讲教师,但英语教学与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河南大学)等两门MOOC的授课师资团队人数分别为11位和9位,其团队人数跨度近10人。
3.信息化教育类MOOC的评分形式
参与调查的75门信息化教育类MOOC课程评分一般包括单元测试(包括随堂测验)、单元作业(包括互评、自评、师评等)、课程讨论、期末考试或者撰写综述论文等4个部分。在MOOC课程评分中设置了单元测试的MOOC有48门(64.0%),平时作业和互评作业有52门(69.4%),期末考试/作业有42门(56.0%),课程讨论有49门(65.3%)。其中,少部分课程评分会有额外要求,如学堂在线平台上开设的《e时代的大佬师——慕课教师的修炼心法(自主模式)》就有5分Wiki贡献分,属于额外附加分。也有一些课程会对课程讨论评分做出详细规定,如开设于中国大学MOOC上的《混合式教学理论与实践》就明确了课程讨论取得满分的条件,需要学习者在“课堂讨论”中有25条以上的评论或回复信息。
4.信息化教育类MOOC的课程认证
每门课程有教师设置的考核标准,当学生的最终成绩达到教师的考核分数标准,即可免费获取由学校发放的主讲教师签署的合格/优秀证书(电子版),也可付费申请纸质版认证证书。[10]课程认证是指课程证书或结业声明,或是给予学员课程学分。调查的75门信息化教育类MOOC中,有56门(74.0%)MOOC都提供课程认证,5门(6.7%)MOOC不提供认证,14门(18.6%)课程未在课程首页提及课程证书认证及优秀学员认证信息。完成了MOOC并获得相应合格成绩,如支持认证证书申请,在课程结束之后,学习者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申请认证证书,申请认证流程依据各MOOC平台要求进行。学习者在获得认证证书之后,可以通过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进行学分认证。
为激励学习者学习,在MOOC学习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习者,一般最终课程评分需大于80分或是85分可以获得优秀学员认证证书,有44门(58.7%)MOOC提及了此项认证信息。此外,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保证平台证书的权威性,宣布在2019年9月以后将不再提供免费证书,即2019年9月后开放的MOOC将只提供付费认证证书(100元),付费证书支持在线验证真伪①。根据中国大学MOOC平台显示信息,完成课程学习可获得学校讲师签名的认证证书现已获得猎聘网、Linkedin(领英)、周伯通招聘等求职招聘渠道的认可②。
5.信息化教育类MOOC的服务对象
在所调查的75门信息化教育类MOOC中,服务对象大多为高校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职业院校及成人院校从事终身教育工作者、教育行业公司从业人员、关心慕课与在线教育的广大教师、教学管理工作者与政策制定者、一线教师(大、中、小、幼)。(见图2)运用NiucoData词云小工具分析③,其中,“教师”提及次数为70次,“师范生”提及次数为22次,“职前”44次,“一线”及“在职”提及次数分别为11次、9次。由此可见,信息化教育类MOOC面向的对象主要是各级各类一线教师及高校师范生,课程实施对象具有针对性。
6.信息化教育类MOOC的教学互动平台
信息化教育类MOOC的互动平台主要有平台讨论区和社交媒体(QQ群、微信公众号)两种,也有部分课程提供了授课师资团队成员的邮箱,约占10%,且主要用于课程内容、课程评分和内容版权咨询,而非用于支持教学互动;混合式教学的MOOC还提供了线下互动形式。例如,西安欧亚学院在爱课程平台上开设的《玩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MOOC为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了MOOC微信公众号让学习者进一步拓展学习和互动;北京大学开设的《翻转课堂教学法》在第一轮开课时使用了QQ群,但因报名参与学习人数众多,远超一般QQ群人数的最高限制,之后并未再次设立QQ群。QQ虽然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巨大的用户粘性,但与MOOC平台自带的课程讨论区相比,它仍有交流内容难以分类梳理并留存、成员多了之后难以管理、交流过于自由缺乏规范、讨论过程难以被纳入课程评分等问题存在,当然面对受众广泛的慕课,其QQ群最高人数也是一大局限。
7.信息化教育类MOOC的课程相关情况
(1)课程基础信息
从调查情况来看,基本所有课程都公布了课程介绍、课程大纲、周学时等课程信息,如表5所示,帮助学习者选择课程、进行学习。根据MOOC教学设计的不同,周学时也有所区别,普遍是2~5小时每周。信息化教育类MOOC的教学方式一般包括课前准备或导论、课堂讲授、线上讨论、案例教学或是专题学习、探究与应用,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提供课前准备的,共41门(54.7%)提供该部分内容。例如,广州大学在爱课程网上开设的《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就在课程正式开始前提供了“课程准备篇”,内容包括“课程适合我吗”、“做好准备了吗”、“谁会和我一起学习”等。在进入MOOC正式学习之前,为学习者提供一些学习准备内容,无疑可以帮助学习者快速地了解该MOOC大体内容、是否适合自己学习。
(2)课程内容分类
根据各调查MOOC提供的主要教学内容,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知识类、应用类和综合类,如表5所示,其中知识类9门(12%)、应用类4门(5.3%)、综合类62门(82.7%)。知识类信息化教育类MOOC主要聚集信息化教育相关的一些理论知识,如华南师范大学开设的《移动学习的理论、技术与实践》就是让学习者理解移动学习内涵与特征、感知移动学习支持技术与平台、理解不同领域的移动学习实践案例、开展移动学习教学设计与评价。应用类是帮助学习者学习某一信息化教学应用软件,或是设计制作课件,或是学习应用某种软件/硬件工具来优化教学,如《VR教育资源快速开发与应用》的任务是教授学习者能进行简单VR的开发,同时结合自身学科初步思考VR技术如何应用。综合类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讲授有关信息化教育的理论知识,又设置对应的教学实践内容,要求学习者在学习时进行实践操作,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例如,陕西师范大学开设的《“互联网+”教学设计与实践》,包含六大部分的教学内容,其中前4讲内容结束之前要求学习者提交一份教学设计文档,第5讲微课设计与制作要求学习者设计并制作微课。这些都以作业的形式纳入课程评分。
(3)教学内容传输形式及先修知识
信息化教育类MOOC一般是通过视频和文档的方式进行授课内容传输,这也是所有MOOC最普遍的教学内容传输形式。其中,有部分课程以富文本作为补充传输内容形式,占所调查MOOC的66.7%,如表5所示。由于信息化教育类MOOC大部分是面向一线教师(大、中、小)和师范生,因此,多数课程都要求掌握一定的先修知识。例如,国家精品课在线开放课程《智慧课堂教学》因其服务对象是一线教师,所以要求具有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与教学实施能力;一些实践类MOOC不仅要求先修知识,还对学习者的硬件设备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南宁师范大学开设的《VR教育资源快速开发与应用》要求学习者拥有一台联网电脑和VR等能满足基本观看的硬件设备。也有15门(20.0%)课程(如理论类)不需要先修知识,如北京大学开设的《解密教育的技术变革史》、华南师范大学开设的《学习的革命》等等。
四、讨论
1.信息化教育类MOOC呈爆发式增长,但建设主体分布不均衡
信息化教育类MOOC早在2014年就有高校制作相关MOOC上线,如北京大学于2014年7月、10月等分別上线了《翻转课堂教学法》和《教你如何做MOOC》两门MOOC。此后,信息化教育类MOOC就呈爆发式增长,2015年至2017年,新上线了24门MOOC,占此次信息化教育类调查MOOC的32.0%,其中江苏师范大学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被评定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2018年后,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等政策,为教师教育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供了政策性支持。2018年新开设了18门,占24.0%;2019年新开设了28门,占37.3%。(见图3)信息化教育类MOOC的建设越发快速。该时间段内上线的MOOC至今仍能在调查选取MOOC平台上查阅到教学内容,只有极少部分MOOC停止了开课,或是完全关闭了所有学期。其中,20门(调查75门)MOOC连续开课了6次以上,多门MOOC报名学习人次过10万。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不断深入、教育信息化2.0的持续推进,此类MOOC只会越建越多、越建越好,对应MOOC建设标准的提升也是可以预见的。相应地,我国教育工作人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信息化教育理念的更新也会愈加受到重视。
从调查数据来看(见表2),虽然4个MOOC平台上开设的信息化教育類MOOC多达75门,共38所高校参与了课程的开发制作,内容分布广泛,但是国内信息化教育类MOOC仍存在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发布该类MOOC的机构主要集中在几所部属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其中华南师范大学共开设了11门MOOC(共调查75门)。其他国内区域性大学,大多只开设了一门MOOC,而对于其它社会性教育机构更是少见上线此类MOOC。因此,本研究认为,可以尝试通过省内,甚至是区域性合作的方式,将各大教育类企业中质量高、具备推广性、有特色的信息化教育类课程内容吸收至国内信息化教育类MOOC建设体系中来,丰富课程建设团队,开发更加优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使优秀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向更多地区开放共享。
2.信息化教育类MOOC的建设内容多元化,但部分同质化
根据调查所得信息,当前我国信息化教育类MOOC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知识类,即与教育理念相关;应用类,即与具体的教学应用相关;综合类,即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并重。知识类和技能应用类课程总体较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开设逐渐增多。具体而言,与MOOC制作、微课制作、PPT课件制作、VR课件开发等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相关的课程继续保持增长,已开设的相关MOOC也在进一步优化授课内容;探究翻转课堂教学法、混合式教学、微课程教学法、移动学习、信息化教学、智慧教学、创客教育等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授课内容也在不断增加;探索与完善新兴信息技术、教学媒体教育应用,如电子书包教学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等等。此类MOOC仍在不断优化授课内容,有利于解决教学媒体应用表面化、简单化的倾向。虽然MOOC内容建设趋向于多元化,但从调查数据上看,信息化教育类MOOC的建设却存在同质化现象,如表6所示。在所调查的75门MOOC中,课程名称中含有“教育技术(部分含有‘现代、‘应用)”的慕课就有11门。浏览其课程内容可以发现,这些课程授课内容是相似的,大多都提到了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等等,甚至连讲解的运用工具都有相似之处。这部分内容是否可以通过多方开课主体的沟通交流予以优化,值得我们去探究。
当然,信息化教育类MOOC的多样化建设,为当前培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了更多优质资源和宽广的学习路径,有利于一线教师发展自身专业能力,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新型教学模式,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优化课堂效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是,我们也需要避免在此过程中MOOC内容建设的同质化倾向,加强课程建设主体之间的交流沟通,提高建设质量。现今这样的交流渠道还不够。
3.信息化教育类MOOC师资团队需进一步完善
调查的75门MOOC中,大多仍是由一位高校教师主持讲授整个课程,相关助教信息并未公布,MOOC师资团队背后或许就只有授课师资团队,有可能缺少专业的MOOC制作团队,影响MOOC后期运营。也有部分课程是由多个机构的教育工作者合作开发,或是共同讲授,例如《微课程教学法》、《英语教学与互联网》。其中,《英语教学与互联网》师资团队结合了不同的学科背景,其中有教育技术专家、各级一线英语教师和英语学科教学专家,开发出了一门高质量的课程。该MOOC旨在系统全面、科学地为学习者展示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掌握的互联网技能,包括开放网络资源检索与获取、思维导图教学应用、测试与评价工具的使用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调查中有一些上线课程,如爱课程平台上的《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师资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探索了信息化教育类MOOC的国际合作开发路线。
此外,由于调查MOOC的公布信息有限,当前普遍只能获得授课师资团队成员的信息,而不能获取到每门MOOC背后是否有专业化的建设团队,是否有完善的运营团队,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研究的局限。
4.信息化教育类MOOC认证证书可靠性有待提高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国内信息化教育类MOOC缺乏统一认证体系和学习评价。四大MOOC平台都提供认证证书、结业声明、学分认证,也支持在线验证真伪。但是证书的有效性、真实性并非由认证证书本身提供,影响因素众多。可以肯定的是,学习者在学习完一门MOOC之后,参与的学习测验会为我们提供一些有效信息。MOOC在线测验的可靠性,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参与者的诚实上。当MOOC学习证书为学习者职业发展相联系时,这种诚实性是否能经受住考验的问题在于,当前MOOC普遍采用的是在线测验,在线测验本身有其可靠性的缺陷,仅靠提交的那一些作业、测验题答案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去建立一套可靠的测验机制,或是开发出可靠有效的测验方法,真实地评价出学习者在学习完一门MOOC之后真的具备了相应的知识与能力,这直接影响到开放学习的学分认证与转换。也许兴起的人工智能、学习分析技术可以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方案。
关于开放学习认证(包括MOOC在内),汪维富和闫寒冰[11]系统化地阐述了一个能有效促进灵活人才培养、区别于传统教育资历认证的微认证运行机制与体系。微认证具有认证机构、认证内容、认证标准、表现证据和学习凭证等5个结构化要素。证据是判断学习者是否达到认证标准的相关材料,该观点认为,微认证依赖于真实的证据,而非以往学习时长、出勤次数、评论个数之类的形式化数据。而如何确保开放式微认证的质量,还有微证书能否在国内得到正式教育机构或企业组织的广泛认可,都将成为未来微认证领域的重要课题。[12-16]
参考文献:
[1]汪基德等.中国大学MOOC平台[DB/OL].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HENU-1001796004, 2020-02-05.
[2]教师[2013]13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Z].
[3]教师[2018]2号.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Z].
[4]教师[2019]1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Z].
[5]教师函[2019]5号.教育部关于成立国家教师教育咨询专家委员会、2019—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幼儿园教师培养等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第四届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的通知[Z].
[6]曾伟忠,胡惠芳.我国图书情报类MOOC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8(12):16-21.
[7]JiZ,CaoY.A Prospective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MOOC i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J].Univers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16.
[8]李艳,李军,周东红等.基于MOOC平台的教师培训课程建设需求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1):47-51.
[9]高瑜珊,汪琼.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类MOOC的探索与实践[J]. 电化教育研究, 2017(10):126-130.
[10]中国大学MOOC平台[DB/OL].https://www.icourse163.org/about/aboutus.htm#/about.
[11]汪维富,闫寒冰.面向开放学习成果的微认证:概念理解与运作体系[J].电化教育研究,2020(1):1-9.
[12]杜慧,尹思,杜恒,杨秋叶.我国临床医学MOOC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9(5):523-528.
[13]廖嘉琦.我国信息素养类MOOC调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9(7):21-26.
[14]徐畅.我国信息检索类MOOC的调查与分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8(5):76-82.
[15]周琪.我国信息素养类MOOC调研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8(12):143-148.
[16]鄭方林.MOOC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推进策略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2):81-83,93.
(编辑: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