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五行”:班级幸福文化建设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2020-07-30 13:55孙有新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7期
关键词:温州市任课老师班级

育人的最高境界是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文化具有潛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在学生的求学时代,如果班主任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打上优秀文化的底子,这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如果在学生心底播种下幸福文化的种子,学生可能会幸福一辈子。

多年来,我以“幸福”为工作主题,以“培养幸福的学生,成就幸福的自己”为工作目标,对班级幸福文化建设进行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形成“幸福五行”模式。

一、“幸福五行”班级幸福文化建设之“源”

1.基于时代对增强“幸福感”的呼唤

近年来,“幸福”已经跃升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大关键词。2011年,全国“两会”高度关注“幸福中国”这一话题,建设“幸福中国”成为新时代的主流趋势。2011年9月,教育部“开学第一课”以“幸福”为主题,在由孩子、家长、学校、社会构成的全景视野中,讨论“如何让中国孩子拥有幸福”这一话题。2012年参加“两会”的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再次汇聚成一个声音——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提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各地响应,纷纷建设“幸福地区”“幸福城市”“幸福社区”。可见,每一个中国人,无不在关注幸福、探讨幸福、诠释幸福、追寻幸福。

2.出于教育对象对“幸福感”的渴望

高考的激烈竞争,使高中学生学业压力普遍过重,有些学生早上6点多甚至5点多就起床了,晚上10点多甚至11点多才上床睡觉,整天埋首题海,有做不完的练习,有背不完的书……繁重的学业压力挤压了他们的幸福感。有人说:“现在辛苦,是为了将来的幸福。”为什么当下就不能体现幸福呢?高中学生也渴望幸福,“痛并快乐着”“辛苦并幸福着”应该成为高中学生的生活状态。故育人者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幸福感,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享受幸福、创造幸福、传递幸福的能力。

3.源于“幸福”教育名言的启发

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句“幸福名言”,即“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马特洛索夫),就像邂逅了知音。这不正是我们的教育所要追求的吗?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幸福的人,真正幸福的人会“让人们因为他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在为他人的幸福努力付出的同时,他也成为幸福的人。受此启发,我将“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作为自己的教育信念和所带班级的班训,并努力践行。

二、“幸福五行”班级幸福文化建设之“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一个人承担起了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他就会让人们因为他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他的价值就会得到社会的肯定和尊重,他的人生价值就会得以实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一个人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实现,他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就得到了满足,那么他就会获得一种高峰体验,成为一个非常幸福的人。基于这两大理论,我在班级幸福文化建设中开展“幸福五行”活动即五大行动。

1.生日仪式:让学生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曾给“幸福”下过定义:幸福是一种生活状态,是一种人们对生活经验的感受,当然也是一种生活价值的评价。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班主任需要为高中生提供一个有幸福感的环境。我认为,建设班级“幸福文化”,让学生对班级生活有“幸福”的感受,首先需要班主任践行“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理念,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

首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其次,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教室、学生寝室,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注日常的点点滴滴并做好记录;再次,经常找学生谈心,坚持每个学期找每一位学生至少谈一次心;最后,坚持每学年全员家访,足迹遍布温州地区的大部分乡镇……通过小事,让学生们感觉到在我的班级过得很幸福,有我这样的班主任很幸福。

在多年的德育实践中,我把生日课程作为“幸福工程”,成为践行“幸福”班训的重要载体。“幸福工程”从1999年我的第一届学生开始,传承至今。20年来,我坚持为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庆祝生日。我记录每一位学生的生日,并在学生生日当天的早上,第一时间出现在教室里,向“寿星”送上生日祝福。当天晚上,班级还要为“寿星”举行生日庆祝仪式。

对于这项“幸福工程”,很多已经毕业的学生都有着美好的回忆。2010届学生黄文静在上大学后写了一篇回忆文章,片段如下:

刚过完18周岁的生日,这是我上大学后的第一个生日。……大学同宿舍的同学说,她从小到大都没有过过生日。听她这么说,我忽然觉得高中的那段日子真的很幸福。当我的生日有人惦记时,当我的生日有人送礼物时,当我的生日有53个人为我唱生日歌时,当我的生日收到一封由高三班主任连夜写的生日贺信时,那时候我的内心不再只有激动,而是感激。我们一生追求的是幸福,而那个时候我的幸福不是自己追求的,而是可爱的小新老师和可爱的班级赋予的。

一场生日庆祝活动,能给学生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增添一抹亮色,能带给学生感动和幸福,是我之初衷。

2.亲子课程:让家长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我认为,教育者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幸福,更要引导他们学会分享幸福、传递幸福。因此,我选择了学生最亲近的人——爸爸妈妈作为切入点,建构亲子课程,引导学生让自己的爸爸妈妈因为他(她)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1)发布生日感恩倡议

在第一次生日庆祝活动开始之前,我都会郑重地向学生们倡议:每个人的成长,往往离不开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在过生日这天应该打电话或当面向父母表达感恩之情。

(2)实施“护蛋行动”

“护蛋行动”是一项体验式活动,即给学生设置一种模拟情境,把生鸡蛋假想为一个孩子,让学生以“蛋爸爸”“蛋妈妈”的身份去照顾“蛋宝宝”,在一个星期内,每天以“成长札记”的形式记录“护蛋”的过程,从而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

(3)制作“成长账单”

我要求学生利用某个周末在家的时间跟父母一起计算他们从出生至今的生活费用,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认识到“成长账单”算的不仅仅是经济账,还有更多算不清楚的账,比如感情账等等。

(4)组织“亲子关系测试”

组织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一起参加一场特殊的考试——学生做《关于“我的爸爸妈妈”测试》试卷,家长做《关于“我的孩子”测试》试卷。考试结束后,我将两份试卷一起发给学生,让他们在批改的过程中,通过对比两份试卷,懂得父母对自己的关心远远超过自己对父母的关心,学会感恩。

下面是刘晓敏同学在“亲子关系测试”后写下的体会:

改完这张测试卷,我觉得很心酸,身为子女,竟然不知道父母喜欢吃什么,可是他们却清楚地记得我喜欢吃什么,讨厌吃什么。在做饭的时候,他们会特地不加葱;吃饭的时候,会先把我不喜欢的挑出去,再把我喜欢的夹到我碗里。此时此刻,我才意识到父母一直在给予我关爱,而我回报的只是吃完饭,拍拍屁股走人;洗完澡,扔下衣服玩电脑……我真的恨透了我的任性、懒惰、不上进。我很想长大一点,懂事一点,帮他们负担一点。

(5)开展感恩主题班会

在上述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结束后,我通过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进行总结和提升,借助丰富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比如诗歌朗诵《感恩父母》、小组唱《烛光里的妈妈》、心理体验活动“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样”等。

每届感恩教育系列活动都让不少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更有学生幡然醒悟,改变了对父母的态度,家长为此感到幸福,我也很欣慰。

3.尊师教育:让任课老师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班级“幸福文化”建设,需要的不仅仅是班主任的努力,还要构建学生与任课老师的和谐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享受学习幸福的前提,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任课老师享受教育幸福的重要条件。故尊师教育也是践行“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理念的重要切入口。

我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小事做起,比如课前做好准备(擦好黑板、整理好讲台、准备好学习用具,等待任课老师来上课),问候老师要整齐、响亮,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等,让任课老师从细节上感受到学生对自己的尊重。教师节来临,我引导学生组织“感恩老师”主题班会,邀请任课老师参加,用精彩的节目表达对任课老师的敬意,并亲手制作送给任课老师的教师节礼物。我还组织学生为任课老师庆祝生日。有一位任课老师给我发来微信:“新哥,今天看到你们班给我的生日祝福,幸福满满,感动满满。我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我想带给孩子们最好的,但我又害怕没法帮助到他们,怕他们不喜欢我。你们班学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让我有信心做得更好!”

4.高考饯行:让学长(姐)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2017年9月,2010届学生林浩特请书法家书写了当年的班训,送给学弟学妹们,寓意传承,学生在收到这样一份特殊的班训后表示十分幸福。这令我有所感悟,在“幸福”行动中,学生传递幸福不一定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在校的学生不单可以接收学长学姐传递的幸福,也应该为学长学姐送去幸福。故我多年来带领学生给学长学姐们送高考祝福,为践行“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班训开辟了新途径。

比如2018年6月高考前夕,我联系已毕业的2017届高三(1)班的学生拍高考祝福视频,同时又组织我带的2017级高一(2)班学生代表给2018届高三(5)班、高三(8)班的学长学姐们举行“高考加油!五中必胜!”的高考饯行仪式,送上高考祝福。这些学长学姐收到学弟学妹的高考祝福,很意外,很惊喜,也很幸福。饯行仪式结束后,高三(5)班有一位学生特地来到我们班教室,当面向赠送他明信片的同学表示感谢,也让送明信片的同学倍感幸福。

5.志愿活动:让弱势群体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幸福不仅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而且只有为社会谋求幸福,才是最高意义的幸福。因此,我依托学校的德育传统——在高二年级设立“青年志愿者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将“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理念进一步发扬光大。

从2001年9月开始,我经常和学生一起去飞云敬老院开展尊老、爱老、敬老活动,帮老人们打扫卫生,陪老人们聊天。逢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重大节日和孤寡老人生日,我会带领学生带上礼物去慰问孤寡老人,为孤寡老人庆祝生日。

2015年,我所带的班级跟瑞安市特殊教育学校结对,与瑞安市星儿爱心服务社会工作中心联合开展“陪你长大·星儿周末陪护”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在奉献爱心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感动和幸福。

青年志愿者活动激发了学生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也帮助学生传递幸福,感受更深层次的幸福。我相信,这些经历会更加坚定学生做一名志愿者的信念,把幸福的种子播撒向更多、更远的地方。

三、“幸福五行”班级幸福文化建设之“效”

1.引领历届班级成為先进班集体

班级幸福文化建设最直接的效果是促进了班集体的成长和发展。班级幸福文化建设营造了友爱、温暖、幸福的班级氛围,我所带的历届班级都非常团结,充满正能量,几乎每个学期都被评为校先进班集体、优秀值周班、先进团支部,多次被评为瑞安市、温州市级先进班集体,荣获瑞安市优秀志愿服务集体、瑞安市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标兵集体、温州市优秀志愿服务集体等荣誉称号。

2.促进更多的人感受到幸福

班级幸福文化建设让很多人感到了幸福。2018届高三(8)班张冬冬同学回忆高考饯行仪式说:“接过这一张轻盈而又满载美好祝愿的明信片,有那么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原来高考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战争,我不必孤独,也不必胆怯,因为我的身后还有这样多的力量为我注满前行的能量,助我登上高考之巅。虽然高考早已结束,但这股使我充满勇气的力量却时常在我的心中激荡!谢谢您,孙老师!也感谢瑞安五中全体师生为我们高考生送来的倾情温暖!”

孤寡老人从刚开始排斥我班的学生,到后来视他们为孙子孙女,把自己舍不得吃的东西拿出来给他们吃,每次志愿服务结束的情景令人感动。飞云敬老院多次送来锦旗、牌匾,有一面牌匾上写着“情系孤老,胜似亲人”。第一次从瑞安市特殊教育学校回来,那里的学生和我班的学生满含热泪,依依惜别。

3.“幸福”班训深入人心

这些年来,幸福班的班训对学生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2013届学生杨敏去台湾某大学做交流时,情不自禁地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教授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而不是以夺取为目的和有新哥教导我们的‘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异曲同工”的消息。

从2017年3月开始,2004届学生杨清清为我现在带的班级长期提供生日蛋糕赞助,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践行“幸福”班训,给学弟学妹们送来幸福和温暖。我带的很多学生考上大学后,主动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并成为所在大学志愿服务队的骨干力量。2007届学生毛肖静深受当年的影响,参加工作后依然坚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多次被评为县、市级优秀志愿者。

4.“幸福”文化成为教育传统

2010届学生苏瑞是一位小学班主任,她效仿我的做法,为学生庆祝生日。2010届学生毛慧伦也是一名小学班主任,她也把“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作为所带班级的班训,推进幸福行动。前段时间,一位从事化妆品批发的学生告诉我,她计划给客户发送生日祝福,传递幸福。

5.在教育界产生一定影响

我的班级幸福文化建设的经验得到了温州市教育局、瑞安市教育局等教育行政部门的肯定和鼓励,荣获浙江省师德楷模、温州市名班主任、温州市最美老师等多项荣誉,也多次受邀做报告。我还受兄弟学校、教育学会的邀请,在全国各地做了30多场报告,两次登上中国班主任大会的讲坛,与魏书生、李镇西等全国著名班主任同台演讲。我撰写的有关班级幸福文化建设的文章在多家报刊发表,编入《可以这样做班主任》《做成功的班主任·实践篇》等教育著作。我致力于班级幸福文化建设的先进事迹,被教育部新闻办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报》、澎湃新闻、《浙江教育报》、温州电视台、温州广播电台等60多家媒体报道。

孙有新   浙江省瑞安市第五中學政治教师,高级教师,浙江省首批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曾荣获浙江省师德楷模、新时代浙江省“万名好党员”,温州市名班主任、温州市最美老师等20多项县级以上荣誉称号,获2014年浙江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高中组第一名。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温州市先进班集体、温州市优秀志愿服务集体,瑞安市先进班集体、瑞安市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标兵集体。

猜你喜欢
温州市任课老师班级
班级“无课日”
基于小学生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策略与实践
画里柿乡
如何协调班主任与科任老师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等教育转型期的素质结构与养成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温州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
任课老师参与班级管理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