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名人故事类文章学段目标构建与教学策略优化

2020-07-30 09:29张军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张军

摘要:名人故事类文章在叙事性文本中是较为特殊的一种题材,这类题材在传递社会正能量,培养儿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审视当下的名人故事类文章教学,随着年级更替、班级变换,教师对不同文本的教学处理却大致相同,这种“大致相同”不能不说是一种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名人故事类文章的学段教学目标不清晰;二是名人故事类文章的教学策略缺乏针对性。研究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名人故事类文章为案例,探索名人故事类文章学段目标重构与教学策略优化。

关键词:名人故事;学段目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6A-0064-05

叙事性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比重,而在叙事性文本中名人故事类文章又是较为特殊的一种题材。此类文章一般叙述名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事件,可能是丰功伟绩,也可能是平凡小事,但都不失典型、正面意义,旨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等方面特点。应该说,这类题材在传递社会正能量,以及培养儿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然而,审视当下名人故事类文章的教学,随着年级更替、班级变换,教师对不同文本的教学处理却大致相同,这种“大致相同”势必导致教学“平面打转”。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对名人故事类文章的学段教学目标不清晰;二是教师对名人故事类文章缺乏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笔者结合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名人故事类文章研究,探索名人故事类文章学段目标重构与教学策略优化。

一、教材中名人故事类文章的梳理与分析

梳理小学语文统编教材12册中的名人故事类文章,共有30篇,涉及古今中外相关名人36位(仅为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按时间划分:古代人物15位,近代人物21位;按国籍划分:中国人物34位,外国人物2位(见表1)。

(一)个性更加鲜明,由单一走向立体

名人故事类文章大都是展现某位名人某方面的特点,层次清晰,重点突出,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以及文章主旨易于把握。如第一学段教材中的《朱德的扁担》叙述了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第二学段教材中的《手术台就是阵地》叙述了白求恩大夫在形勢危急下,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忘我地坚持为伤员做手术的动人事迹。表现了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热忱关爱的高尚品质,赞扬了白求恩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三学段教材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叙述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主席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以及对毛岸英遗体是否归国安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可以看出,随着年级增高,名人故事类文章在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和精神品质愈加立体、真实。学生在品析人物形象后,能受到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染和思想的激励。

(二)事例更加丰富,由简单走向复杂

写人离不开叙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名人故事类文章都是通过讲述名人一两件典型事例来反映其个性特点和精神品质。其中,第一学段教材中名人故事都是通过很简单的一件事情来集中反映名人某一方面的特点或品质,第二、三学段教材中的部分课文是通过几件事或者一个相对复杂的故事来反映人物特点。如第一学段教材中的《大禹治水》写了大禹怎样制服洪水,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故事,反映大禹为民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第二学段教材中的《梅兰芳蓄须》叙述了梅兰芳蓄须明志,甚至不惜伤及身体等四次拒演的故事,意在让学生体会梅兰芳爱国的精神和艺术家的气节,情节相对复杂些。第三学段教材中的《将相和》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3个故事,讲述了蔺相如和廉颇如何产生矛盾,又如何化解矛盾的过程,反映了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和廉颇的知错就改,突出了他们身上的共性特点是爱国之志。可见,随着学段升高,名人故事类文章叙述的事例由简单走向复杂,力求多角度更全面地反映人物特点和品质。

(三)视角更加多元,有伟绩亦有生活

名人故事类文章的视角更加多元:有的侧重人物成长,葆有美好品质的经历;有的侧重展现人物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有的侧重舍生取义,凸显保家卫国的气概……同时,在反映名人丰功伟绩时,选取的事例除了有让人肃然起敬的,也有贴近普通人生活的,让名人不再遥不可及。如第一学段教材中的《难忘的泼水节》呈现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欢庆泼水节时可亲可爱的一面;第二学段教材中的《不懂就要问》讲述了孙中山幼年在私塾读书时勤学好问的故事,《我不能失信》叙述了宋庆龄小时候答应伙伴的事情坚决做到的故事;第三学段教材中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回忆了伯父鲁迅先生“谈读书,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四件小事……教材选取了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让学生觉得这些伟人、名人其实也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这些来自名人的真实可感的故事,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童来说意义深远。

二、名人故事类文章教学目标的明确与细化

王荣生教授指出阅读教学要“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目标”。纵观课标,没有针对名人故事类文章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但名人故事类文章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可以回到课标,从阅读教学的学段目标中厘清名人故事类文章的教学目标。

(一)解读课标的学段要求,理清名人故事类文章的教学重点

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学段目标与内容”的相关表述进行整理得到:

第一学段: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第二学段: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嘲

通过梳理学习,从叙事性文本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我们可以推衍、提炼出名人故事类文章的教学要素与展开逻辑:了解故事内容——品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分享阅读感受——读写迁移运用。每个语文要素在各学段的教学尺度应该不尽相同,要体现关联与递进。

(二)设计学力发展的能级,重构名人故事类文章的学段目标

名人故事类文章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受到激励熏陶,培养语文素养的过程。然而,由于课标中只有针对叙事性作品笼统的要求,对名人故事类文章教学缺乏明确而具体的描述,使得一线教师很难把握每个学段能力发展的重点,只是按照大致相同的框框去套各学段教学,以致名人故事类文章教学常常游离于学生学力发展之外。为此,我们结合文本特质,根据学生学力发展能级,从“了解故事内容”“品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分享阅读感受”“读写迁移运用”五个方面构建名人故事类文章的学段目标(见表2)。

三、探究名人故事类文章的教学优化策略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针对名人故事类文章的教学,我们在备课中基于各学段目标,确立文本的教学目标后,就要依托具体的语言文字,思考运用怎样的方法策略,引领学生到达“理想的彼岸”。

(一)学习概况方法,了解故事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名人故事类文章,在整体感知后了解故事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体会文章的主旨,而能否准确、快速地把握主要內容,需要学习概况课文内容的方法。针对名人故事类文章,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课题扩展法。如《西门豹治邺》,课题中已经包含人物和事件,只要在此基础上把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加以扩展,便能轻松概况出课文内容:西门豹初到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了解当地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危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二是段意相加法。如《手术台就是阵地》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交代事情的起因,2-4自然段交代事情的经过,第5自然段交代事情的结果。把每段大意整合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1939年,齐会战役打响。在激烈的战斗中,伤员陆续被抬下火线,白求恩大夫在危急的形势下,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忘我地为伤员做手术,直至战斗胜利结束。三是要素串联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黄继光》一文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四是抓关键句概况法。其实就是找到中心句或总结句,加以拓展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关注典型事例,品析人物形象

刻画人物形象,离不开典型事例。为此,我们在教学名人故事类文章时就要关注典型事例。如《将相和》记叙与人物紧密相关的事件有:“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关联。每个故事都能反映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廉颇的英勇善战、知错就改。整体通读又可发现蔺相如和廉颇从“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过程,“完璧归赵”是《将相和》的起因,“渑池相会”是《将相和》的发展,“负荆请罪”是《将相和》的结果。写人离不开叙事,叙事为的是写人。无论是一件事还是多件事,无论是建功立业的大事,还是平凡生活的小事,所写事件都是为表现人物的特点和精神品质服务的。为此,我们在教学名人故事类文章时必须引导学生俯瞰文本,善于抓住典型事件,才能更好地品析人物形象。

(三)适时拓展资料,体会人物品质

名人故事类文章在选编入教材中时篇幅受限,为此,教学时在细读文本体会人物品质的同时,还需要适时适当拓展文本相关资料,深化对人物特点和精神品质的体会。如对于《军神》一文中白色恐怖的岁月,学生不甚了解,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从而体会刘伯承之所以谨慎的原因。在课文学习的尾声,拓展阅读刘伯承的其他故事,或组织观看相关影片,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这位革命先辈钢铁般的意志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进而对于课题的含义有更深刻的认知。再如《王戎不取道旁李》,除了文言文表达的语言精练的特点以外,对于王戎小小年纪就能根据环境等因素来分析事物的本领,需要一个深入体会的过程。教师可拓展王戎的生平故事,引导学生去发现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分析的聪慧孩子,还可拓展同类型的其他故事,深化学生的认知,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事物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才能避免“走弯路”或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四)创设对话情境,分享阅读感受

名人故事类文章在教学中,除了品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外,还要能对课文中的名人产生自己的认知与情感。作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一种对话的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分享阅读感受,表达对名人或喜爱,或钦佩,或崇敬,或爱戴的情感。在表达的过程中,要能结合课文事例去阐述自己的感受,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回溯,也是深化对人物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的再认识。如《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学批注后,通过小组交流,组际互动,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描写,谈感想、说心情,引发学生与作者、编者和主人公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对革命先烈李大钊的缅怀、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五)领悟表达手法,读写迁移运用

小学阶段的文本表达手法大致分为两方面,一是整体看谋篇布局。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采用倒叙的手法,追忆了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四件小事,《梅兰芳蓄须》在主体叙述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为侵略者演戏的过程中,又插叙一件“请朋友帮助其生病罢演,差点丢了性命”的事。二是局部看语言表达。如《小英雄雨来》中的正面描写雨来的心理、语言、神情、外貌、动作等;侧面描写了鬼子和扁鼻子军官的丑恶嘴脸,多角度地反映雨来宁死不屈和机智勇敢的英雄气概。再如《月光曲》中环境氛围的描写是特色,它既带给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又与这首世界名曲的意境相吻合……这些特别的表达手法要引导学生发现,并能适时迁移运用,让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与语文要素互为作用,形成关于人物描写的认知图式,从而实现阅读与习作的完美对接。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和认知水平的特点,构建名人故事类文章的学段目标,能让教学更有针对性,呈现关联递进的逻辑之美;基于课标的指导思想,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确立名人故事类文章的语文要素,进而根据语文要素去优化教学策略,能让学生逐步累积名人故事类文章的学习方法,形成“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浅析高中数学圆锥曲线微专题教学策略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关于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的相关探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