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莹
摘 要:2020年初,武汉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为了避免疫情快速传播,人们纷纷禁足在家,学校春季正常的开学时间也一再拖延,基于这种环境,教育部为了保证孩子们在特殊时期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先后发出了“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使得线上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种背景下,初中科学教学也开始了网络课堂的实施。本文对此做了粗浅研究,结合疫情防控时期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初中科学分层教学的落实。
关键词:线上教学;初中科学;分层教学
在初中科学的线上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的渗透分层教学理念,并结合实际情况积极设计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分层教学的意义,最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分层教学的介绍
“分层差异教学”强调以“因材施教”为核心理念,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全员进步和共同发展。具体来说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对其进行合理划分,同时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实际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在当前疫情防控的紧张时期下,实施线上分层教学十分重要,教师应该重视起来,结合实际需要积极开展。
二、基于线上学习的初中科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一)分层进行课前预习
利用分层教学进行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在与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完成预习内容,轻松掌握学习要点,并有效激发学生的预习参与积极性。教师对此需要予以高度重视,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合理划分层次,然后组建相应的学习小组,确保每组成员均有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并组织每组学生建立专门的小组微信群,然后让学生组内合作学习来完成课前预习,并在班级群内进行专门的预习成果汇报。
例如在学习浙教版初中科学《太阳系》一课的时候,教师便可以提前设计预习任务,然后通过班级微信群的方式发送给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预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鼓励各组中每一次层次的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并且组内划分好预习任务,然后组织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微信群中进行沟通和探讨,完成预习任务。最后各组上传自己的预习成果。
通过这样的预习方式,通过微信群的方式促进了学生的沟通和互动,让疫情时期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为后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分层设计教学目标
分层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将其应用到初中科学的新知教学中,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合作中獲得启发和感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的学习。对此教师应该重视起来,结合实际需要,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分层设置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浙教版初中科学《汽化与液化》一课的时候,完成学习小组的划分之后,教师可以设计教学目标,并将其发送到线上教学软件的公屏上,具体如下:
1.C层次学生:了解汽化与液化的概念以及这两种现象的形成条件,并能比较两种方式的不同;
2.B层次学生:了解概念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运用分子运动观点解释蒸发现象;
3.A层次学生:在了解相关概念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自主进行实验演示,并以此来分析液体汽化的影响因素;熟练掌握实验技能。
然后组织各层次的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朝着这方面不断的努力,最终实现这些目标,以此来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进步方向,使其不至于在学习的过程中茫然无措。
(三)分层安排课后考核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对此教师要着重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引起的效果差异,合理展开教学考核,科学的实施学习评价。过程中注意评价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做好“组中对比”和“实际与标准对比”。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变化适当调整和完善,能力较高的学生自然考核标准要放的高一些,反之能力较差的学生考核标准也要适当放低,保证考核标准的公平、公正以及公开性。
例如在学习浙教版初中科学《常见的植物》一课的时候,在完成课上的学习之后,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相应的教学考核,分层设计考核题目和考核评价,将其发送到轻松云软件上,然后组织学生在线完成答题考核,过程中划定每个层次的优秀、良好、及格等级别,并制定考核规则,要求学生过程中自主完成,最后点击试卷提交。然后教师进行在线审阅和点评。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实现了课后巩固,同时也能对其学习效果有了大致的了解和掌握,有助于更好的调节教学目标。
结语
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线上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教学模式相较于线下教学来说虽然具有优点,但是也存在很多的弊端,对此教师必须要合理的应用分层教学理念,合理的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注重因材施教的落实,尽可能地采取多元化的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特殊时期也能接受到最好的教育,最终实现全员进步。
参考文献
[1]郭朝晖.新课标下初中科学分层教学的探究和实施[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1(5):355-356.
[2]沙立国.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初中科学分层教学模式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2019,000(002):96-99.
[3]屠红良.初中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09):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