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的核心内容与新形式浅析

2020-07-29 09:06李晓东赵春茂段小莉
基础教育参考 2020年7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

李晓东 赵春茂 段小莉

[摘   要]家校共育是指家长和学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在教育情感、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强化措施等方面进行沟通与合作的教育模式。这种沟通与合作的有效实现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而达到家校共育的目的。编写《家校共育手册》可以成为提高家校共育效果的新形式。

[关键词]家校共育;沟通与合作;内容与形式

家校共育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家长提升家教水平,因此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有时候家校共育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并没有起到持续性的作用,而是出现流于形式的趋向。为此,有必要厘清家校共育的含义及其核心内容。

大体来说,家校共育应包含主导和主体两个方面,家长和学校是家校共育的主导方面,而学生则是家校共育的主体。学校要学生向东,家长却叫学生向西,这种目标相反的教育显然不能称为家校共育;但即使学校要学生向东,家长也是要学生向东,不过两者并没有在对学生的教育上进行沟通与合作,这也算不上家校共育。因此,只有学校和家长在对学生的教育上有沟通、有合作,并且目标一致,才能称为家校共育。而作为家校共育的核心内容,教育情感、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强化措施自然也成为家长与学校沟通合作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家校共育就是指家长和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中,在教育情感、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强化措施等方面进行沟通与合作的教育模式。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些,家校共育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否则将失去其核心内容而流于形式。

一、教育情感方面的沟通与合作

对学生的关爱是教育情感的出发点和核心,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育情感方面的沟通与合作,主要体现为学校教师和家长在对学生关爱的尺度上能够达成共识,对什么是关爱、什么是溺爱、什么是伤害、什么是漠不关心等作出正确的理解和解释。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就是师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是教师的大美。师爱不仅在于关心学生的学习,更在于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师要以实际行动关爱学生,既让学生感受到,也要让家长感受到。比如,每次上课前,教师要留心观察每个学生的情况,对表现异常的学生一定要亲自查看、询问情况,了解原因并作出相应处理。如果是身体问题,就应该带领学生及时就医;而如果是心理问题,就应该了解其问题程度和问题成因,及时疏导或寻求外界帮助。一般来说,学生对教师存有畏惧心理,遇到问题通常不会主动告诉教师,因此教师的主动关怀不仅仅是职业需要,更是对学生的心理安慰。

相反,漠不關心和伤害是师爱的大敌。抵制对学生的伤害,应是所有教师应有的共识,是深入教师灵魂的规则和制度,不能有丝毫的逾越。而家长,虽然一般情况下是爱护自己孩子的,但也有的出于亲情或教育观念的原因而溺爱孩子,或是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纵容孩子的不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对于这种情况,学校要及时和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严是真爱,宽是真害”的道理,从而收起对孩子的溺爱以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长远理想。与溺爱相反,也有家长对孩子粗暴管理,严重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也应及时制止并向家长指出这一行为的危害性。总之,家校之间在教育情感方面的沟通合作将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其走得更远。

二、教育理念方面的沟通与合作

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它面向教育实践,表达教育的理想。正确而科学的教育理念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错误的教育理念则会阻碍甚至伤害学生的发展。因此,家庭和学校有必要在教育理念方面进行深入的沟通。当前,学校中一些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仍存在一些不恰当的教育理念,比如“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等,这些理念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有较大的分歧,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一些家长的教育理念较之教师的可能更加落后,比如“黄金棍下出好人”这种传统观念在一些家长的心里根深蒂固,殊不知这种观念早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因此,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应适时更新、转变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等新时代教育理念。当学校与家长的教育理念基本达成一致时,家校共育向着共同的育人目标迈进也才成为可能。

三、教育目标方面的沟通与合作

教育目标即教育学生应该达到的标准。如果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教育目标不一致,就会严重影响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学校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较为长远的规划,为自己每一个阶段的发展设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比如,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学习能力,将来能升入更好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学校也希望家长能参与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然而,一些家长则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学生在学校学习已经很辛苦了,回到家就应该放松,因此让学生拥有轻松自在的生活就成了一些家长的目标,进而对学生的发展听之任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目标上的不一致性可能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在一紧一松之间陷入迷惘。所以,学校和家长应在学生刚入学时就做好对学生的教育规划,定下相应的教育目标。家校只有具有共同的教育目标,才会结成共进退的“教育共同体”,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教育方法方面的沟通与合作

教育方法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现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径。错误、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对学生是一种恶性伤害;而正确、恰当、温和的教育方法,对学生则是一种良性引导。家校共育要求家庭和学校的沟通与合作,应该采取尽可能一致的教育方式方法和强化措施。

例如,学生A在父母离异后,跟随父亲和奶奶生活。由于父亲长期在外地打工,奶奶就成了教育他学习成长的主要负责人。母爱的长期缺失和家教的失衡,让他养成了做事拖拉、爱说谎的坏习惯。对于每天布置的家庭作业,他总是想方设法地简化、简化、再简化。不识字的奶奶并不了解他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父亲因为忙于工作也不知道他的缺点和陋习。在小学一、二年级时,小A凭借一颗聪明的脑袋,在各方面都表现不错。但到了三年级,随着功课内容的变化,他爱偷懒的毛病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他的父亲在了解情况后只是粗暴地打骂他,然而越打骂,小A的成绩越差。此时,学校班主任和小A的父亲进行了有效沟通,在教育小A的方法方面取得了一致意见。有温度的教育方法使小A有了很大改变,他的成绩也好了起来。因此,家校双方只有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办法,在学生教育问题上形成无缝对接,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教育心理学认为,强化措施分为正强化措施和负强化措施。有研究表明,适当的负强化措施有助于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适当的正强化措施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地发展。家校之间应该就某一问题形成统一的强化类型和标准,对学生的惩罚或表扬达成共识。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受到了教师恰当的惩罚,家长应该对这种惩罚给予认可和支持,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反之,如果学生在家里受到了家长恰当的惩罚,教师也应该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心理疏导。总之,家校之间在教育强化措施方面的沟通与合作能够减少家校矛盾,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五、《家校共育手册》的编制:

提高家校共育效果的新形式

目前,家校共育采用的形式大多是家长会、家长学校、电话、QQ、微信等,但受限于各种条件,这些形式起到的作用有限。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有利于家校间沟通与合作,有助于学校教师帮助家长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家校共育新形式,即《家校共育手册》。

1.《家校共育手冊》的主要内容

《家校共育手册》主要以“科学民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等为主要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实际而编写。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家校共育的教育情感、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强化措施等方面的介绍;二是对学生在学校面临的教育环境(校情、班情、学情)及学生可能表现和遇见的教育问题的介绍和预设的教育方式方法;三是对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及家长和学校教师应采取的教育方式方法的介绍;四是学生在家和在校期间的成长记录;五是对家校联系方式的介绍。《家校共育手册》不但是连接家校的重要纽带,更起着引导家长对学生教育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家校共育实践价值。

2.《家校共育手册》的使用方法

《家校共育手册》一式两份,家长和班主任各持一份。《家校共育手册》的使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及时填写学生成长记录、重大情况并及时与家长沟通;二是要求家长根据手册所提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强化措施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记录学生在家中的主要成长情况、重要事项并及时与班主任或其他教师沟通交流。在开家长会时,家长要带上共育手册,与教师分享交流对学生的教育经验。

综上,家校共育应包含家长和教师在教育情感、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强化措施等方面的沟通与合作,家校间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真正实现家校共育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姚力宁)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
新形势下家校共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成就孩子美好明天
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家校共育平台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家校共育势在必行
用爱心筑就孩子阳光成长之路
家校共育模式下培养小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体验式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