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强 陈丽
[摘 要]杭州市胜利实验学校依托创意空间站课程推动创客教育从面向少数精英走向了全员普惠。该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架构了含普修、选修、特修三类课型的课程体系,通过“智造六环节”、跨界助力团、浸润式培育等路径,努力实现全程实践育人、全员协同育人、全场环境育人。
[关键词]创客教育;创意空间站;智造;跨界;浸润
课程育人是回归教育本真的核心路径[1]。教育理念的落地需要依靠课程的实施。浙江省杭州市胜利实验学校围绕“幸福生活每一天”的办学理念,通过有效整合国家课程,补充开发校本课程,逐步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多维立体幸福课程育人体系,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学校又以创意空间站为平台,在幸福课程体系下,打造了创意空间站课程。
一、从精英走向普惠的发展历程
一是精英社团萌芽阶段。学校的创客教育实践研究始于2015年9月,通过招募有兴趣、特长和良好基础的中高年级学生,组建创客社团,开展专门的训练。这一阶段的创新教育还没有正式的课程,选拔和竞赛是社团运行的主要方式。
二是选修课程开发阶段。学校的选修课程包含健康课程群、文雅课程群、科创课程群。2017年9月,在科创课程群下又开设了“创意编程”“开源硬件”“创意智造”“纸电路”等选修课程。这一阶段的创客教育除了依托社团外,还可以通过选修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是多维课程建构阶段。2018年9月开始,学校以省规划课题“从精英到大众:城市小学依托创意空间站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为依托,着力建构创意空间站多维课程体系,形成了含普修、选修、特修三类课型十余门课程的特色课程体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实现了“面向人人”的创新教育。
二、“面向人人”精准培育的课程架构
创意空间站课程秉持“面向全体学生,精准化满足个性创新学习需求”的理念,以对学生的创新素养导航为课程目标,架构了含普修、选修、特修三类课型的课程体系(见图1),以实现对学生创新知识与技能、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是普修课程。主要包括“工具使用”“创意编程”“开源硬件”“三维建模”“综合运用”等基础性课程。目的是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感受身边的创意,激发创新热情。其中“三维建模”“开源硬件”课程还同时开发了公益微课,出版了相关教材。
二是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属于学校原有拓展性课程的创生研发,是学校整体选修课程体系的一部分,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选择与学习平台,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初步发展创意造物能力,逐步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主要课程包括“Code block”“探秘物联网”“纸电路”“创意智造”等。
三是特修课程。主要以“创意俱乐部”的形式,为有个性潜能的学生提供定制课程,并实现一对一辅导。学生可自愿申报、自发组建小组、自主管理团队。课程致力于对学生创新品格和学习能力的引领,是“面向人人”理念的精准化体现。
三、创意空间站课程的育人路径
创意空间站课程具有明确的育人目标,即人人参与,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为学生创意的实现提供全方位支持,从而鼓励学生突破自我、参与社会、承担责任、创意物化。该课程开辟了“全程、全员、全场”三条育人路径。
1.以“智造六环节”促进全程实践育人
创意空间站课程的学习内容决定了课程学习方式的变化,传统的秧田式教学已经不再适用于新课程的特征与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创意空间站课程选择以“做中学”的方式开展。一方面,让学生经历创意产生、创意实现、创意应用的完整过程,另一方面课程指导秉持过程导向,时刻支持学生的创新发展,着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此,学校根据创新教育实际需求,逐步形成了课程实施的“智造六环节”实践育人范式(见图2)。希望学生既能像设计师那样面向问题形成创意,也能像工程师那样思考并解决问题。当学生将通过这六个环节完整地体验创意智造的过程,创意作品也由此产生。
学校还开发了用于过程导学的《项目操作手册》,包括选题指导单、项目信息表、方案优化表、作品设计图、流程设计图、制作过程图文记录、作品原型测试、反思总结表共8个模块。每一个模块,都为学生提供了可视化支架,既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指導策略,也便于参与者互动交流。这些策略使课程的实践育人理念得以落地,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责任担当意识,发展服务他人、社会与国家的综合能力。
2.以跨界助力团促进全员协同育人
建立指向立德树人的全社会育人体系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创意空间站课程依托跨界融合开展协同育人,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并协调家长与相关社会资源,共同培养学生跨界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学校通过招募教师、聘任家长、引进专业机构等方式,组建了核心导师团、协调员、微课堂讲师、家长导师团、专家助力团,并邀请他们担任学生创意空间站课程的导师,努力实现全员协同育人(见图3)。
一是校内招募教师,博采众长。信息技术教师领衔核心导师团,负责前期课程组织架构与实施;班主任为协调员,指导小组内的沟通协调;微课堂讲师则由教师自主报名,为项目组成员进行专题培训,如“微电影制作”“报告撰写”等。
二是校外聘任家长导师,全程陪伴。学校分别在校级层面和班级层面组建了家长导师团,参与选修课程的指导,如指导创意直播、创意智造、作品孵化等。
三是校外引进专业支持,专家助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签约形式邀请校外专业人员担任专家,对学生课程实践中产生的作品,在外观、功能等方面进行精准指导。如校园语音机器人获得了杭州简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支持。
教育要形成育人合力,就要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因此,学校在协同育人过程中注重对协同者的培训,向他们提出明确的课程指导公约,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3.以浸润式培育促进全场环境育人
课程环境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创意空间站课程育人的第三条路径,就是从环境创设角度出发,支持学生浸润式的创新学习。
一是通过实体与虚拟两个维度的空间互补,共同支持学生的创新学习。实体空间主要指真实存在的物理空间,如飞翔创意空间系列(见图4),包含三维建模区、人工智能学习区、激光切割区、教学区、社团活动区、演讲交流区、作品展示区,综合性非常强,支持学生浸润式学习。虚拟空间则主要指学生个人创意网站、班级公众号、学校公众号、线上微课等互联网平台,更具弹性自由度,可弥补实体空间的不足。
二是将学校中所发生的一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皆视为课程,包括校园环境创设。学校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创建和发展自己学习环境的机会,创造更开放自主的课程环境。校园的任何角落都可以成为学生作品的孵化场地,只要学生学有所获,就能得到学校提供的推广场所。此外,学校还支持学生将作品完善后用于解决校园中的实际问题。如拐角防撞器的投入使用,不仅让课程学习者(项目成员)感受到了创新的实际价值,获得了成就感,也让全校学生感受到创意就在身边,潜移默化地激发了更多学生的创新动力。
学校依托创意空间站课程,全程实践育人,全员协同育人,全场环境育人,实现了创客教育全校普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创意解决问题的意识,也发展了创造性解决问题、将创意物化的综合能力,形成了勇于挑战、责任担当、不怕困难、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这是学校在创客教育实践中坚持课程育人所取得的成果,未来还会继续助力学生主动适应“人人创新”的时代要求,全力支持学生尝试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的创新行为。
参考文献
[1]李正.课程育人的“金水路径”[N].中国教师报.2019-10-23.
(责任编辑 郭向和)